目前分類:A1-正確的理財觀念 (1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不懂IRR,就會變傻瓜,沒那麼誇張吧!

什麼是"IRR",它稱作"內部報酬率",什麼意思呢?

舉個簡單的例子:
第一種情形:你在第1年支出100萬作了一個A投資案,於第3、5、7、9、11、13年各拿回20萬,第15年拿回30萬,合計支出100萬,拿回150萬,總獲利50萬,報酬50%。
第二種情形:一樣支出100萬做B案投資,2~14年每年拿回1萬,第15年拿回137萬,和第一種情形各年度拿回的金額不同,報酬一樣50%。
請看下表:
00041.1.jpg  

結果顯示:內部報酬率A案為5.224%,B案只有3.094%,但總報酬都一樣是50%。它們的差別其實就是
貨幣時間價值 的概念,A案投資價值5.224%,但B案只有3.094%,如果你在意的只是拿回多少錢,而不是何時拿回多少錢,那像不像傻瓜呢?

另一種解釋,它就是年複利的概念,請看下表:
00041.2.jpg  

以A案為例:100萬放在5.2243%的利率下複利滾存,在第3、5、7、9、11、13年初領出20萬,至14年年底本利和結餘為30萬,所以第15年可以拿到30萬;B案亦同。

開公司若庫存太多,則無現金流入,是低價促銷趕緊換錢,還是慢慢賣別蝕本賣,就看你的智慧了!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賣保險、賣基金的人現在都稱自己為理財顧問.........

10幾20年前,剛踏進壽險業的人,因為尚未達到晉升的業績門檻,想印名片,但又沒抬頭,所以就印了"壽險顧問",也許現在也是這樣印。

有人只不過考過理財規劃人員的測驗,就稱自己為理財規劃"",但親朋好友也信。

國際上最具有專業資格認證的理財規劃顧問代號叫-"CFP",但很多很會唸書考試的金融業者,毫無面對客戶溝通的經驗,卻可以拿到執照;倒是很多有實務經驗的金融業者,因為只有大專畢業,而不能參加測驗(參加測驗者,至少得為學士,也就是大學畢業),當初設立CFP協會的美國人,哪知如今台灣的大學,只要總分18分就可錄取。

liuliuy8 認識多位CFP,但沒有幾位有財產規劃的能力,也沒有幾位懂境外金融,更別說大部分只為業績而賣自家商品的人,口口聲聲說自己是顧問。


其實這些說法也不完全公平,因為政府並沒有提供真正想從事理財顧問的人一個完整的配套機制,即使是真正專業的CFP也不知道到底開顧問公司如何符合政府法令;若在金融單位上班,又不能公正客觀;即使上述都符合了,但金融工具又落後歐美一大截,推薦給客戶總是次級商品,真不知如何是好。

到底怎麼篩選專業的理財顧問呢?liuliuy8 也不知道,用我的一位亦師亦友的理財顧問常掛在耳邊的話送給大家:"
道德、專業、經驗、獨立、公正、客觀"

以下全文摘自台灣理財顧問認證協會剛成立時秘書長劉凱平的一篇文章,現在已經被移除,liuliuy8 覺得寫的很棒,提供讀者參考。

------------------------------------------------------------------全文如下


篩選專業的理財顧問


了解業務人員的屬性


理財顧問也就是Financial Planner (FP)是有很多種類別,不同的金融產品就有不同的理財顧問。但以目前理財市場而言,許多金融產品的業務人員自我標榜為專業的理財顧問仍然主導整個理財市場。而這些業務人員就是一般金融服務業Sales;如證券經紀商的營業員、私人銀行的業務員、保險公司的經紀人、銀行的行員、投信投顧公司的基金銷售人員。 本上這些人都以推銷各自服務的公司機構所生產的金融產品為主,在推廣這些金融產品時,如果產品本身沒有跌價的風險,業務人員就多半強調儲蓄為話術(如人壽保險)作為推廣業績的手段。當這些金融產品本身有相當跌價虧損的機率時,如股票、共同基金,業務人員多半就會以賣時機、賣明牌的方式推銷這些有風險的產品。 換言之,目前金融業的業務人員多半不是讓投資人過度的儲蓄,就是引導投資人去追高殺低射飛鏢,造成這種肥了自己瘦了客戶怪現象。說明白一點,業務人員主要的收入是業務獎金而不是薪水,而獎金的來源則是保費或是手續費的分紅抽成,為了生存,金融業的業務人員就不得不有意無意的不斷引導投資人不停的換產品,特別是有風險的金融產品如股票、基金。所以嚴格來說,目前許多業務人員多半仍停留在賣產品階段而沒有提升到提供投資人真正需要的理財規劃服務,當然也更談不上所謂FP。當然造成這種落伍的現象,是業務人員在獎金重賞下成為屠牛的蠻夫,而國內法規的落伍與跟不上時代腳步也是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
因此區分篩選業務員與專業理財顧問是很重要的。那又如何篩選區分呢?通常業務人員只對該公司單一產品認識熟悉,而且比較主觀,這些人無法提供不同產品的相關資訊,甚至無法作出客觀的分析比較。舉例而言:在通過金融控股公司法之前,國內市場是沒有辦法提供所謂異業行銷的完整金融服務。也就是說不管客戶的理財需要是如何的多樣化,銀行按規定是不能賣非銀行的產品如保險等。反之,保險經紀人自然也不能賣非保險的產品如共同基金。

業務人員的提昇

而為了滿足客戶的需求,提昇服務的能力,金融機構從業人員為了適應市場競爭無不積極將自己從單純業務人員提升為理財規劃顧問(美國證券公司通常稱做Financial Consultant,FC,其意義與FP一樣)。雖然產品線拉長變多了,但是投資人所面對的還是同一公司的自家產品,仍然有消化不良的現象。理財規劃顧問必須因本著投資人長期理財的需要提供穩健完整的理財規劃的服務,目前國內的外商金融機構及少數新銀行已進入此一階段推展業務。

當然,FP也有不足之處。 基本上,以國內生態環境來看FP多半仍將是為某一特定大型金融機構服務(屬於類似靠行的合作關係,像保險經紀人就是一例),而不是獨立公正的為投資人服務,其結果往往還是在推銷該機構的金融產品,是某種程度的換湯不換藥。理財規劃的功能多半停留在產品包裝的階段而已。而更嚴重的是這些FP理財經驗淺、年紀輕、流動率高,再加上其主要收入還是靠手續費的分紅抽成,到頭來投資人所得到的服務基本上仍然是時機與產品,這樣的FP其實質意義與Sales的差別並不大。

理財顧問與獨立的理財顧問之區別

對投資人而言,真正需要的是獨立的理財規劃顧問(Independent Financial Planner)。 為避免與投資人的利益衝突所以IFP立場就必須要獨立公正;也就是說真正的專業IFP是不能靠行的,也不能光靠投資人的手續費過日子獨立的理財規劃顧問服務提供的是長期穩健投資的方法與答案,而不是產品(Solution not Product or Timing)。具體而言,這個方法指的是投資人在投資前協助投資人針對自己全生涯理財需要做好理財規劃,釐清理財的目的,找到理財目標;投資時,借助穩健的工具按照投資前所設定好的目標報酬率及風險預算(Risk Budget,風險同樣也需要編制預算,以免血本無歸)進行投資;投資後,定時檢視投資績效並配合投資人的需要進行投資組合必要的調整。

獨立的理財顧問不是在推銷自家公司的產品或是某家公司的產品,而是代表客戶去與所有相關的金融產品作篩選、比較、分析與汰換。 並站在客戶的立場,針對客戶的現況與需求,以專業的角度協助客戶釐清相關的資訊,並為客戶量身規劃出一套長期的理財計劃,而不是隨著流行起舞,不斷賣產品。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產 - 負債=淨值...

若2006年年底的淨值為1000萬,2007年年底為1100萬,就是淨值成長了10%;個人實地調查發現一般人的淨值成長率約只有2%~3%,有部分房貸繳太高的人淨值成長率為負成長還渾然不知。

淨值成長簡單來說只有2個項目:
1. 今年你存了多少錢
2. 今年你的資產(房子、股票、基金、保單價值、黃金…….等)若變賣,比去年增加多少錢

可見得如果想要越來越有錢只要做2件事:
1. 多存錢
2. 把存到的錢去購買能滾出更多錢的東西

 

大部分的人是 1. 沒有存錢   2. 想大賺結果大虧甚至錢是借來的            難怪不會有錢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不但是一般人很嚴重的問題,也是保險業務員自己的大問題...

之前有提到:理財是一個相當廣的議題,一般的保險業務員接受的推銷&激勵訓練很多,但理財訓練不但比例不夠,而且大部分是蜻蜓點水般的學一點,如果你自認為你的保險業務員對理財很專業,聽他的沒錯,那麼你要深思一個問題:為什麼5、6年以前保險業務員都說買基金多麼的不好,退休金不能有風險,但現在這些話你全都聽不到了,因為不但投資型保單大賣,連保險公司現在都可以承做財富管理賣基金了(銀行以前說儲蓄險不好,現在卻成為他們的業務來源ㄓㄧ)。

保險買太多最大的問題是報酬率太低,再來是只要聽到的話術很好,就又莫名奇妙的加保,有的人自己的保障還不足就幫小孩買可以領3代的儲蓄險當教育金,請問每3年領10萬如何當高等教育費呢?

保險買太多最大的優點是可以幫助你存錢,但不會讓你有錢,如何購買保險,請參閱人身保險單元,劉劉阿伯理財教室若有機會開課再與各位一起研究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現在一定是有錢人了... 

恭喜你,更衷心祝福你當初有投入很高的金額,現在就變有錢人了。不過往往事與願違,當初哪知會漲這麼多,若知道就投資印度賺850%才真的變”喝牙郎”。

2006年投資基金的選擇最多的比例是靠理專建議,但2007年則變為依照績效來選擇,這表示面對的風險一直加大卻已經忘掉了2000年的科技股泡沫造成全球大跌,當時即便是分散在全球股市的投資人在3年之中市值縮水了30%到50%,而2003年中開始至今全球大漲了4年半多,中國泡沫化的問題和全球通膨、美國房地產大跌、美國經濟衰退等議題,都會引發全球大跌的連鎖效益(像之前的美國次級房貸問題就是最佳例子),若你現在還在加碼投資,希望老天保佑你。

因為這幾年不管投資哪裡都賺錢,只有賺多與賺少,所以投資的紀律會被遺忘,誤以為自己很厲害很會選投資標的,如果市場一下大跌,會損失很大,對於你的理財目標將有很大的折損,勸各位投資人小心。

如何慎選基金與投資組合,請參閱共同基金單元,劉劉阿伯理財教室若有機會開課再與各位一起研究。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要有錢就投資股票絕對沒錯.... 

要有錢就投資股票絕對沒錯,不過要沒錢投資股票也絕對不會錯到哪裡吧;若都能賺錢,就投資多一點,因此也容易頃家蕩產。多數人雖沒有如此瘋狂,卻都投入過多的資金比例,然後追高殺低,經過幾年後發現紅塵來去一場空,檢討之後繼續加碼挺進。在此建議,小玩就好,否則一次加碼投資決策錯誤,10年可能賺不回來,而且損失10年複利增長的機會。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房子可以買來住,但是能晚一點再買嗎? 

這個觀點下我們不談投資房地產獲利的問題。當你買了新房子後一定會稍微整理布置或裝潢,這筆金錢動則數十萬至百萬(有的人更多),這筆錢可以做單筆投資;接下來若貸款300萬、期間20年、利率3%,每月要支出16638元,若利率上升到4%每月要支出18179元,這筆錢如果定時定額投資(以8%,每月16638)再加上頭期款、家具的100萬,20年後可以有1413萬,若不小心年複利10%,滿20年後有1867萬;又是個一來一往的差別選擇,你選哪一個,選擇權利就盡義務吧。

00003.jpg 

ps:民國85年第二季至96年第二季共11年,政大與國泰建設合作編製的台灣房地產指數顯示房地產價格的報酬率:台北市的年複利2.1%、台北縣的年複利0.142%、桃竹地區的年複利-1.2%(下跌),顯示出你付出的利息並沒有從價格的成長中賺回來,甚至虧損。

房地產指數請參考
http://www.cathay-red.com.tw/housing.htm

350萬的房子,20年後能變1500萬以上嗎?還有流動性不便、稅、貸款利率變高.....等等,想算看看請點選這裡下載 買屋金額投資變多少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管是新車或是中古車都有以下的支出... 

不管是新車或是中古車都有以下的支出:車價款、停車位、保養、維修、加油、戶外停車費、可能的罰單、牌照稅、燃料費、保險費、可能的賠償金….,如果你真的得用車代步才可,在你年輕要買第一部車時,如果把買拉風的新車得首次支出的款項直接拿去買部小一點的中古車,應該可以省下很多錢,再把這個差額拿去做理財規劃,是否輕鬆多了;若新車是用分期繳納,那中古車每月又省下了一筆錢,除了剛才的單筆投資外還能加做定時定額投資呢,又是個一來一往的差別選擇,你選哪一個,選擇權利就盡義務吧。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9.9999%以上的機率,賭你無法賺的贏循環利率

一般經過長期訓練且接觸很多理財工具的合格理財顧問皆認同投資共同基金長期合理的年平均複利約8%,但信用卡的年利率一般皆介於18%~20%,三年下來,不但虧了很多利息而且少賺了很多利息,一來一往越虧越多,難怪卡奴一堆;股神巴菲特的年平均複利介於20%~25%,2007年跟他吃頓午餐得花65.01萬美金才能得標,千萬別自以為你的操作績效可以打敗信用卡利率。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複利"聽過約近百遍,但你用了嗎?

"複利”這個詞可能各位已經聽過很多保險業務員或銀行理專介紹過了,重點是否有深刻的印在你心中,常常去呼應他。每月月初存1萬,平均年複利8%,滿20年後有573萬,25年有915萬;若不小心年複利10%,滿20年後有724萬,25年有1243萬。
00001.jpg 

想算算存在不同複利下以後差多少嗎?請點選這裡下載
相同金額不同報酬比較試算 

 

 所以如果你是20多歲的年輕人,或者你的小孩還小,你希望他們長大後別為錢傷腦筋,趁現在趕快運用複利的力量吧,至於工具請慎選別衝動,別的單元再介紹。

特別記住:複利的複,是重複、再一次的意思,所以它要發揮功能,一定要透過時間,40歲才認真執行,還來得及,若到了55歲才驚醒,只能祈求老天保佑。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恭喜你能趁年輕先享受.....

這個致命傷不需再多說,先恭喜你能趁年輕先享受,搞不好沒活太久,若存太多而沒花到錢那可虧大了,接下來建議你別再看以下的文章,點選這個網站還不錯
http://buy.yahoo.com.tw

為什麼先提這個問題,因為理財是在收入、支出、資產、負債之間做管理,而你的支出幾乎沒有會產生正向的資產增值,也根本無須管理,所以謹記這個重點:

先存錢再花錢,如果受不了誘惑就運用有計畫性的理財工具(譬如提前解約會有罰款的儲蓄險或沒收款項的工具,否則置產買屋也總比花掉好),否則一切免談。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錢就是這10個原因

一. 沒有一定要先存錢剩下的再花錢的作為
二. 才存沒多少錢就受不了誘惑亂花錢
三. 不懂得提前運用複利效應可以讓你在45歲開始環遊世界
四. 除非你是股神巴菲特否則永遠賺不贏信用卡循環利息
五. 年輕時愛耍帥,貸款買太好的車
六. 為了圓夢,太年輕就貸款買房子
七. 自信滿滿的投資股票,幾年下來好像沒賺錢甚至虧錢
八. 把共同基金當股票買,常常作買賣、換基金、選最近大賺的熱門
九. 保險買太多,尤其停賣效應時經業務員鼓吹就又加保
十. 沒聽過所謂的致富公式 --- 淨值成長率,就算聽過也不知它多重要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投資爭一時,理財爭千秋,爭一時也要爭千秋   

投資重視想要,理財重視需要
投資重視獲利,理財重視風險
投資著眼現在,理財著眼未來
投資過程積極,理財過程穩健
投資賺錢只是過程,理財致富才是終點

大部分的人會把投資與理財混在一起,其實投資只是理財之ㄧ,理財還包含負債管理、保險保障、遺贈稅務、繼承分配、信託運用、退休金、教育金、買車、購屋等的規劃。
若您20年前投資滿分賺了大錢,希望您20年後繼承分配順利順心,沒有遺贈稅的煩惱,理財也滿分。

劉劉阿伯理財教室盼能與你一起成就未來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確的觀念每個人都說他知道,但奇怪...為什麼做不到...

 

幹嘛要學理財,不就是投資嗎,只要投資"金磚四國"就對了,趁現在回跌時加碼挺進。

 

這是很多投資人最近的心情,其實:美國總統只有一人;股神只有一個叫做巴菲特;你身邊有幾個人靠股市致富的呢?

 

本站的文章無法教你一夜致富,只是協助你管理你的收入支出、管理你的資產負債、管理你的人身風險、投資風險、財產移轉風險,希望能符合你的需要。

 

這間教室先告訴你一些基礎理財觀,無論多麼專業的基金經理人,若不遵行正確的理財觀,一樣會把管理的基金變成一堆廢紙。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