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

薩夫特(James Saft)

對投資人而言,新興市場或許正是最危險的東西─一個容易理解但最終代價太高的題材。

 

新興市場股市過去一年遭遇悽慘,不但大跌,而且多數都是受已開發國家的利空拖累,因為對歐元區及美國債務問題的疑慮,壓抑了所有信心。

 

MSCI新興市場指數過去一年跌約17%,美股標準普爾(S&P)500指數則上漲3%。.巴西、俄羅斯、印度及中國所謂「金磚四國」的股市,表現甚至更差,過去一年跌幅超過20%,甚至輸給歐元區,歐元區股市跌幅僅約14%。

 

對新興市場投資人來說,這想必是十分苦澀的諷刺,許多人正是因為受新興市場與成熟市場的不同之處所吸引。

 

新興市場的賣點非常明確、清晰且容易理解:前景較佳、帶動成長率,而且完全沒有沈重的債務負擔。簡單來說就是新興市場人口勤於存錢、生產力高、還有未來消費可能提高的龐大潛力,誰不想來分一杯羹?這些條件讓新興市場有機會以新的方式取得成長,也就是透過國內消費、而不是以低成本生產及出口到已飽和的歐美市場。

 

不只理財顧問會向客戶推銷這種看法,客戶也會反過頭來對理專洗腦。但話說回來,當年的網路科技股一樣誘人。網路股到頭來還真的是個「傳奇」,因為包含許多「別具創意」的破壞衝擊,還有大量價格高得離譜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

 

法國興業銀行分析師愛德華茲在一份報告中寫道:「投資人心裡一旦有了定見,就很難改變。我發現問題在於投資人非常希望相信新興市場及金磚國家成長的那套題材,畢竟他們的選擇少得可憐。新興市場成長性高人一等的說法看似合理,但事實上完全是誤導投資人。投資新興市場看的是估值,而不是成長性較優的題材,而新興市場股票絕沒有相對便宜。」

 

這麼多年來,新興市場股票總是比已開發國家的便宜,但現在情況已經不同。一直到2007年前,無論是看股價淨值比還是預估本益比,新興市場都相對便宜,但到了2007年,新興與已開發市場的差距開始縮小,至少部分是由於投資者相信,新興市場不會受已開發經濟體增長放緩拖累。目前新興市場股票還是稍微便宜一些,但已不再像10年前那麼低。

 

當然也可能是因為新興市場的成長確實不受影響,因此投資人願意為該市場的增長前景掏腰包,同時又出於公司治理、流動性和匯率風險等多種理由,對這些股票的估值略微打些折扣。

 

如果經濟增長是我們投資新興市場的理由,那同樣有理由擔心,因為巴西、印度和中國已顯露成長大幅減緩的跡象。

 

中國經濟放緩的強烈信號尤其令人憂慮;若該國經濟增長低迷,就會打擊市場估值,並對其他新興市場造成廣泛影響。

 

上周公布的兩份數據顯示,中國製造業活動11月陷入萎縮,因國內外需求同時減少。

 

同時,中國宣布2008年來首次調降銀行存準率。這代表儘管未來新興市場或因內需升溫前景光明,但目前仍以歐美需求驅動經濟成長,風險依然較高。

 

最簡單的建議就是最好的建議;過去常常如此,現在也許亦然。在新興市場建立一些曝險,投資要分散風險,就連債券也要多元化投資。不要只看每天走勢,而且無論做什麼,都不要孤注一擲。

 

(作者James Saft是路透專欄作家)

 

【2011/12/05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