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Buffettism】

許多投資人在投資基金的方法或策略上,並沒有真的實際思考過每一個細節。只是人云亦云,把一些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的方法直接拿來用,因此,時常做出一些違反邏輯的舉動。

 

舉例來說,許多投資人因為看不懂行情與趨勢,更不知道怎麼預測未來,因此就採取了「定期定額」的投資策略。這的確是一個不錯的策略,可以讓投資人不必花太多時間,甚至也可以節省一些交易成本,更重要的是,投資人在投資的時候不需要去考慮行情的走勢。

 

然而,問題來了。當一個投資人採用了定期定額的買進策略,又要採用什麼策略來賣出呢?通常會是停損和停利,也就是如果持有的資產跌超過一定的幅度,就趕快賣掉,以免損失擴大。例如:設定一成的門檻,就是當投入基金的十萬元資產跌到只剩下九萬的價值時,就贖回基金出場,最多只會賠一萬。停利也是一樣的,投資人可能設定如果獲利高於兩成,當元來的十萬元資產成長為12萬,就賣掉持有的資產,把兩萬的獲利入袋為安。

 

賣掉資產做停損,市場馬上反彈大漲,結果賣在低點,之後如果又買回來也是追高了。或是停利入袋為安之後,市場卻繼續上漲一大段,結果真正美好的報酬卻因為賣太早而無法賺進自己的荷包。這些問題之所以存在,就是因投資人對這兩種策略存在的誤解,產生的誤用。

 

定期定額策略,是建立在一個不考慮買進時機與買進價格的基礎上,被動執行的交易,投資人不主動決定買進的價位和時間點,只決定要不要這樣做。但是停損和停利卻剛好相反,因為這是一種報酬往上或往下一定的幅度後所觸發的訊號,看起來好像是被動訊號,但其實是主動的決策,因為投資人自行設定了賣出的價位和時間點,更何況是停損與停利的觸發點設定,也是一個相當主觀的決策。不然為什麼是10%停損,而不是11.5%呢?

 

有趣的是,其實定期定額和停損、停利就是完全沒關係,也沒有邏輯性的策略,卻被大多數的基金投資人同時採用,以至發生剛賣就漲的情況,投資人會覺得莫名其妙和不知所措,因為本來就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麼!

 

定期定額買進的投資人,為什麼不去思考一下也應該要定期定額賣出呢?也可以思考一下,為什麼基金的申購通路,並沒有提供定期定額的賣出機制呢?當投資人買進的時候有定期定額的被動式策略可以避免自己受市場氣氛所影響,賣出卻只能單筆賣出並被逼著要主動做決策,就很容易在大跌的時候,因為市場悲觀的氣氛和恐懼的心態,趕快認賠賣掉!如此一來,難怪基金投資人不斷賠錢。

 

投資人可以選擇採用完全被動的進場和出場策略(例如定期定額、定期定值),也可以採取完全主動的策略(例如高點往下跌兩成就進場的撿便宜策略,或股價高於季線就買進的順勢交易策略)。但如果要混用這兩種策略,除非有經過思考和判斷,不然一定會出現賺到也不知道怎麼賺的,賠錢也不知道為什麼賠,甚至更不知道到底會賺還是會賠。投資人要把自己的血汗錢用這麼無所謂的心態做投資嗎?

 

(作者是學術研究人員,經營「USA STOCK」部落格,並為BBS站批踢踢的CFP版版主,以指數型投資與價值投資為寫作主軸,熱愛研究台灣與美國的ETF與共同基金。)

 

【2011/12/09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