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彥觀點

去年下半年快被悶壞的投資大眾,終於在今年初國內外金融市場顯著回升的激勵下,大吐鬱悶之氣。市場與媒體對景氣走勢的論調也180度大轉變,由去年底的普遍悲觀轉為高度樂觀。許多人甚至主張,這波好轉絕非僅止於資金行情,而是景氣的「春燕」同時也飛來了。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美國領先指標已連續四個月改善。

 

如果實質經濟的基本面無法一夕之間好轉,那麼到底是去年底各界太過悲觀,還是現在過於樂觀?

 

首先,有項事實必須指出,那就是全球主要經濟體祭出「印鈔大法」所形成的「世紀資金大洪潮」。去年底歐洲央行以年息1%的超低利率,豪擲4,892億歐元,貸款給歐洲銀行三年,也就是加碼寬鬆貨幣供給,來灌注銀行體系內的資金,讓銀行仍願意選擇購買歐豬國債以賺取息差,藉此平穩高風險國債的殖利率及銀行體系的流動性。

 

今年美國聯準會更宣布,除了美國通貨膨脹目標維持2%之外,原先0至0.25%的近零利率政策期限也從2013年中延長到2014年底,等於將國際寬鬆貨幣環境推進至未來三年。

 

隨後日本銀行為提振疲弱內需及壓抑日圓幣值,於今年2月中宣布擴大國債等資產購買的規模10至65兆日圓,英國政府也祭出向銀行體系釋金3,250億英鎊的大規模量化寬鬆措施。更遑論先後轉向寬鬆貨幣政策的巴西、中國等主要新興經濟體。

 

歐盟訴諸「印鈔票」手段來解決燃眉之急,原本一觸即發的歐債危機暫告緩解,全球加碼再加碼的氾濫資金便開始四竄,流向預期投資報酬較高的投資標的,造就今年初各國股市、國際金價、非美貨幣幣值的顯著揚升。不少投資標的的市場價格都很有可能再次挑戰去年的高點價位。

 

然而,資金行情的背後,是否真有實質經濟活動的持續復甦來支撐?換言之,去年底未現蹤跡的「春燕」是否已悄然而至?

 

觀察目前國際主要預測機構對全球景氣的看法可以發現,絕大多數對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的預測都不如前兩年。主要經濟體中,除了美國之外,其他主要經濟體的成長都可能趨緩。

 

近來美國幾項總體經濟數據,特別是領先指標,似乎都有優於預期的表現。若仔細解讀美國領先指標的細項組成,可以發現改善的指標多數為金融相關指標,在寬鬆貨幣政策之下容易呈現好轉表象,但較能反映實質經濟活動的指標,如平均工時的增加,則仍有待時間確認其持續性。不過,先後兩次量化寬鬆(QE)措施對實質經濟活動的正面影響,可能逐漸呈現。

 

在目前以、伊緊張對峙情勢未解的威脅下,印鈔大法的後遺症快速顯現。國際油價漲勢再起,各界對通膨的疑慮也逐漸升高。全球印鈔的「雙面刃」本質已非常明朗。長期資金氾濫四竄的結果,催生各處金融與資產市場泡沫化風險,如同將短中期「急症」轉為長期「慢性病」。

 

當泡沫越吹越大,「超寬鬆貨幣政策」何時退場?若寬鬆貨幣環境持續過久,亦將助長通膨風險,威脅全球景氣復甦腳步。一旦實質經濟復甦遲緩,歐豬這些「重症病患」何時可以康復辦理出院手續?當世界債權人目睹希臘債務得以減計(賴掉)逾五成,日後何人願意冒險長期持有高風險主權債信?未來依賴歐洲央行印鈔解危,是否將演變成「戒不掉的毒癮」?美、日兩大世界經濟體也都有類似問題。

 

資金狂潮加持,若任何意外事件引發金融市場動盪,其劇烈程度將遠勝於過往。全球印鈔加深了市場劇烈動盪的凶險,我們是否正逐步遠離了經濟危機的懸崖邊緣?

 

(作者是台經院六所所長)

 

2012/03/01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