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藍鈞達】

 

台灣人向來有「一窩蜂」的特性,熱衷某項事務,但最後卻如煙花般短暫就歸於平靜,人民幣業務在「千呼萬喚」下,終於展開,不僅銀行磨刀霍霍,推出各種專案搶商機,民眾也對高利的人民幣存款趨之若鶩,但要注意的是,人民幣終究是「管制貨幣」,過度美化人民幣的理財優勢,恐怕會讓人民幣變成下一個「蛋塔泡沫」,不可不慎。

人民幣所以受到民眾歡迎,關鍵就在利率、匯率看來都有「利」可圖,但日前中國銀行代表楊士華也說過,這幾年人民幣升幅「確實不小」;明白人都懂,當中含意卻是,未來幾年能否複製還是未知數,一旦大陸經濟出現疑慮,難保不會引導人民幣走貶,這時「管制貨幣」的風險就可能出現。

 

再看利率,現在銀行為了打響第一砲,並積極擴張資金池,採用高利吸金的作法可以理解,但銀行不可能總作賠本生意,換言之,除非找到高利潤的去化管道,否則高利不會常態出現;至於銀行專案,一方面不是人人都享受得到,會有存入資金門檻限制,且同樣有促銷期,不是天天都有。

 

人民幣存款利率的關鍵,在目前銀行最重要的資金去化管道是回流中銀台北,但對方開出來的利率僅0.648%,以此為基礎,將來若銀行資金充足後,對於人民幣需求降低,自然不會再開出高利率。且人民幣在兌換上仍有每日2萬元的上限,雖然不能說嚴苛,不免也會影響民眾投資策略和意願。

 

不同於民眾熟悉的美元、日圓,人民幣的利、匯率受人為管控的影響較大,無法用一般的市場邏輯評估,加上兌換上限規定,因此就算目前看來有利可圖,下手前仍要小心評估,且最好看清楚銀行的「優惠」究竟是短期還是長期,以免存完三個月、利率走低時,又面臨匯兌風險,得不償失。

 

2013-02-07 工商時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