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 陳欣文

高收益債券屬於「風險性債券」,也曾有不太好聽的名字即「垃圾債券」,即屬非投資等級債券,發行者因債信較差,因此願意付出較多的利息籌措資金,但其信用風險相對較高,也就是發行者可能有付不出利息、甚至無法償還本金的風險。

尤其境外高收益債券基金,有些可能拿投資本金來當配息,再加上投資隱含匯率風險,投資人應要謹慎考慮相關風險,不要只看配息率,更不要當成存款,否則這項投資非但不是「穩賺不賠」,甚至可能賠上利息、本金。

目前看來,高收益債市不像金融海嘯期間有瞬間崩盤的風險,且全球過多的資金追捧高收益債,但法人坦言,「最美好的時期已經過去」;未來只有到期債息可期,且萬一市場有個大轉折,還是有風險。

高收益債券基金吸金快、失血也快,回顧金融海嘯期間,美林美國高收益債券指數從07年5月高點跌到08年11月低點,跌幅高達32.7%;期間買到雷曼兄弟公司債的配息債券基金,加上台幣狂貶的匯率損失,最慘的大跌50~60%,拿到的配息抵不過資本利得損失,金融海嘯當年國人境外高收益債券基金流失上千億元,創下史上最高。

目前境內高收債基金依法配息不得侵蝕本金,境外基金則可以,基金警語是否提及「配息可能涉及本金」更是投資人常忽略的重要指標,債券基金的報酬必須視資本利得與配息的總回報,不能單純看配息率。

另外,近年最熱銷的月配息基金,雖然每月進行收益分配評價,但不保證每月均有配息及其配息比率,每月配息金額會隨著市場殖利率的高低而有所變動,專家也提醒投資人,債券配息率越高並不一定越好,因為高配息率的債券基金的投資標的,可能隱含較高的風險貼水,包括信用風險及流動性風險。

2013-02-28 工商時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