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編譯葉亭均/綜合外電】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促成貨幣寬鬆後,亞洲本幣計價的債券市場規模便不斷膨脹,不過追求高報酬的西方熱錢湧入,已引發東南亞債市面臨泡沫疑慮。

金融時報報導,數百家的亞洲企業過去從未向公開債券市場尋求融資。儘管債市通常比銀行能給企業更長期的融資,且無須資產擔保,但許多企業幾年前仍少有機會透過債市籌資。

 

Dealogic資料,自2012年起,亞洲本幣債券中有五分之一是初次發行;相形下,該比率在歐、美通常低於3%。一些初次發債的公司能籌得大筆資金,例如大馬電信龍頭Maxis首次對外發債就籌得24.5億馬元(8.1億美元)。這類交易使亞洲債市規模比2008年底膨脹近一倍,流通的債券價值擴大至6.5兆美元。其中公司債的規模如今占整體債市比率逾三分之一,相形下,2008年底時僅占四分之一。

 

許多新公司正以愈來愈低的利率融資,市場卻逐漸憂心亞洲資產泡沫,以及歐、美溢出的國外資金扮演的角色。分析師警告,一旦利率開始走升,特別是美國升息時,外資可能撤離,將對亞洲經濟穩定形成重大風險。

 

亞銀資深經濟學家黃添喜(音譯)表示,政府須留意近期大幅流入的外資,需為歐、美經濟再起可能導致的資金轉向作準備。

 

西方國家央行每推出一輪量化寬鬆措施,就會促使資金流入日本除外的亞洲債券基金。花旗集團估計,自20122月以來,光是流入這類基金的散戶資金就超過56億美元。

 

目前西方國家利率超低且經濟成長狀況不佳,使亞洲成為更具吸引力的投資標的。這導致外資持有超多亞洲債券。亞銀估計,三分之一以印尼盾計價的印尼公債為外資持有,相形下,2008年底時僅不到六分之一。

 

有人甚至估計外資持有高達五成的印尼盾本幣公債,四成的馬國與菲律賓的本幣公債。

 

1369353943-1288973454  

 

【2013/05/24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