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連動債 100元本金剩7元
【記者呂郁青、李淑慧/台北報導】

連動債淨值持續下跌,許多號稱保本的商品最後都不保本,釀成新一波連動債風暴。金管會官員表示,若銀行當初沒有告知風險,造成客戶損失,不排除以內稽內控疏失為由,處分銀行。

連動債申訴案排山倒海而來,銀行局內部忙得焦頭爛額。統計各銀行網站上公布的資料,賠最多的連動債由淨值百元跌到剩下不到8元,等於100元本金拿出去,現在只剩下7元多,比玩股票還可怕,引爆銀行與客戶間的糾紛。

依據金管會統計,去年國內共賣出2,800億元的不保本連動債,以目前跌幅平均約七成來計算,連動債投資人虧損金額可能已高達1,800多億元。

銀行發現,淨值跌最多的幾檔連動債,剛好都是去年才發行的,而且「做多也賠、做空也賠。」主管說,「遇上多頭市場正要反轉,全球市場震盪加劇,連動債才會變得這麼慘。」

根據最近連動債報價,今年淨值下跌最多的幾檔連動債,多是所謂條件式保本,讓不少投資人誤以為是保本;不過,更多爭議是來自於銀行太晚通知投資人,該檔連動債的淨值跌破下檔保護,原先到期保本已經變成不保本。

也有些理專在銷售前雖然獲利與風險都有說明,但淨值下跌的時候就是沒通知到客戶,客戶沒辦法提前決定,是否要認賠出場,而且,愈晚通知客戶賠愈多,一連串因素,才會造成最近這麼多連動債糾紛。

最近銀行公會在金管會的催促之下,趕忙制定出新的連動債銷售自律規範。然而,這僅約束未來銀行銷售連動債的行為,對於過去胡亂銷售造成客戶的損失,卻無濟於事。

金管會官員表示,如果銀行確實告知客戶風險,客戶必須要風險自負。但若銀行對客戶的風險評估流於形式,且沒有確實告知風險,造成客戶的損失,不排除以內稽內控疏失為由處分銀行。

此外,金管會也在研究,連動債的投資人可否適用投資人保護法的團體訴訟,也將配合增修法令,以保護結構型商品的消費者。 去年與前年是連動債的黃金時期,許多投資人買了連動債,遇上景氣好,原先預期要投資三年、五年,沒想到才半年、一年就抱著兩位數的獲利提前出場。一位主管就形容,「許多投資人其實搞不懂為什麼提前出場,但是反正是賺錢就好,笑嘻嘻地抱走獲利,再問還有什麼可以買。」

光是前幾大銀行財富管理的連動債爭議,今年以來至少上萬件。景氣好時,什麼商品都賺、什麼商品都賣,就有理專因為太好銷售,跟投資人說,「之前誰誰誰半年賺了多少,假如未來澳元利率再往上升,還有機會再多賺一點」,銷售時沒強調,萬一市場反轉,或是需要提前贖回,都可能大賠。

連動債急凍 銷量銳減 7 成
【李國煌、許瀞文/台北報導】

近日,連動債市場風雨飄搖,部分客戶投資虧損的訊息滿天飛,影響所及,投資人紛紛卻步,銀行連動債銷售量大減7成,發行檔數也減少一半,市況急凍。

一位負責連動債商品的銀行主管指出,統計近3年,銀行總計賣出大約400、500檔不保本連動債,其中,大約7成商品,投資人有獲利,不宜過度擔心。

針對連動債,銀行財富管理部門主管指出,2005年到2007上半年,全球股市漲多跌少,各式連結股票、指數的連動債,紛紛出籠,期間從1年到3年不等。

大型金控每月推出5檔、7檔,總計數百檔,由於連結的股票大多上漲,不少投資人獲利出場後、再度投入。

至於投資人虧損累累的連動債,主要是2005年上市一批連結日股的商品,以及2007年下半年股市高點時期,連結美國金融股、各式股票的商品,因為日股不佳、全球股市重挫,投資人大多虧錢。

另外,就是部分連結複雜商品的連動債,像一家金控推出的天然氣超額指數連動債,因為這項指數重挫,投資人大賠,都是「附條件保本」。

附條件保本的連動債,也不是全是賠錢貨,一位投資人說,她買的一檔股票連動債,目前,帳面獲利10%以上。

一位連動債部門主管指出,整體而言,這3年來,股市上漲時間、比下跌時間長,不保本連動債商品大多押股票上漲,估計7成的連動債,投資人有賺到錢。

這1、2個月以來,銀行持續推新款連動債,只是,9成左右是百分之百保本保息商品,或是透明度高、流動性佳的基金連動債,附條件保本連動債數量寥寥可數。

銀行財富管理部門主管指出,2003到2005年,一堆人買百分百保本連動債、到期收益率保證4%、5%,隨著股市大好,投資人嫌這類商品收益太低,客訴一堆。

因應情勢,2005年銀行大轉向,大力發行不保本連動債,追求10%、13%,高一些的收益率,但是,這半年多來,股市跌了一大段,又引發賠太多錢的糾紛。

銀行局:連動債一般人不碰也罷
【記者李淑慧、呂郁青/台北報導】

連動債是適合一般人買的商品嗎?銀行局官員斬釘截鐵的回答:「當然不是」。官員說,連動債是一種衍生性金融商品,如果投資人對期貨、選擇權等高風險、高報酬的商品有興趣,再來購買連動債。

銀行公會也說,如果投資人過去從來沒有購買衍生性商品的經驗,連動債根本就是不適合的商品,風險太大,還是不碰為妙。由於連動債是必須持有至到期的商品,流動性較差,若投資人年紀加上連動債年限超過70,也不適合購買。

國內銀行賣連動債的風潮是在94年開始,前兩年連動債都很賺錢,銀行也愈賣愈多。主要幾家財富管理銀行,旗下都有上百檔的連動債商品供投資人挑選。然而,去年6月起出現美國次級房貸風暴,造成全球股市重挫,連動債從此由紅翻黑。

官員說,連動債跟股票、基金有很大的不同。因為股票、基金沒有到期日,如果跌價,未來還有反轉機會,但連動債的債券本身有一定的年限,過去兩年發行的連動債剛好都在今年到期,卻不幸遇到次貸風暴,投資人不得不認賠,才會造成如此慘重的結果。

銀行局官員表示,連動債並非債券商品,而是一種衍生性商品,連結國外的指數、期貨、利率、衍生性商品等,一般投資人根本沒有資訊瞭解投資標的的變化,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往往都是虧損慘重才知情。這種商品本來對散戶的權益保障很有限。

一般而言,投資銀行在設計連動債的時候,都會註明這類的商品適合賣的對象,如果是複雜商品,對象是法人機構。投資銀行講的很清楚,只可惜國內銀行拿來分拆賣給散戶。

金管會官員表示,這波連動債申訴案,幾乎都是小額投資人,要不就是退休族。可見銀行當初在銷售時,根本沒有落實「KYC」(認識你的客戶)原則,把複雜的商品賣給不懂的投資人。

未來若投資人還想要購買連動債商品,最好要具備衍生性商品的交易經驗,並徹底瞭解連動債投資標的以及風險。更重要的,是要留存交易紀錄,不論用什麼方式都好,未來一旦有糾紛,才有舉證的能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