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管新對策 投資風險全都露
高佳菁、陳碧芬/台北報導

財管部門推銷金融商品,講的是投資人只想聽的投資報酬率,惟近半年來表現糟糕的全球投資市場,理專們不僅拿不出好看的獲利率,還要面對損失慘重的客訴案件,迫使財管業務的服務思維,跨出一大步:把投資風險與投資獲利,同時擺在客戶面前,甚至不讓無法承擔風險的客戶任意埋單!

資產配置 不再偏重單一產品

中信銀10月起獨創業界架上所販售的財管商品風險指數全揭露。歷經1年半、與學術單位的共同研發,中信銀已準備好推出「全面量化」風險指數模型,預估可以讓客戶風險屬性準確率高達77%,連美國都做不到的複雜連動債,也可以透過財務工程的系統解析,把風險指數分成13個等級,每年主動檢視一次商品的風險系數,還要求財管客戶每年都要回來「重測」,以避免風險模型失真。

依照此套管理機制,財管客戶的資產配置,將從過去單一產品改為投資組合,通盤性的檢視資產投資報酬與風險。中信銀財富管理處協理黃培直說,已開發國家走這條路花了20年,台灣現在就有機會踏出了。

根據波士頓企管顧問集團(BCG)估算,財管市場當然是歐美為優先,規模大約近70兆美元,亞洲市場的開發較慢,其中日本又佔了半數,總規模大約12兆美元,卻是全球最具潛力的市場。多數在區域當中活躍的大型金融業者,把財管業務視為未來10年的主要獲利成長來源。

預測客戶屬性 準確率逾七成

財管人員為客戶理財,無論是推銷術或人性心理,談的都是獲利率、賺錢機會。黃培直表示,財管客戶在投資時完全沒想到「風險」,根本不在乎買什麼產品,只要能賺錢就好,且特別喜歡限額限量產品,只有在賠錢時才會想到風險。

銀行開門做生意,就是讓客戶感受到最高滿意度,但銀行也要有對策,去化來自大環境市場的風險,若是不斷推陳出新產品種類,卻面臨單一產品無法滿足客戶目標的窘境,因此歐洲財管市場才會持續研發投資組合(portofolio)的最適模型。

台灣方面,中信銀此次作法相當領先業界。黃培直指出,為準確判讀客戶期望風險與報酬,並破除客戶僅追求報酬的迷思,並讓投資者明確了解產品的風險指數,與政大與輔大團隊合作,找出50個變數,再透過理專與客戶進行測試,最後精選出14項變數,做為投資人風險行為評分模型,其預測客戶風險屬性精準度高達77%。

設風險級數 每年主動檢視

中信理財規劃部門除先確認投資人風險定義外,更將過去10年所販售的財管商品,包括基金、保險、連動債等商品,一一的拆解分析,再依其風險比率分出13個等級,每個風險級距以5%為一個級距,最低是5%以下,最高則是60%以上,且中信銀每年會主動重新檢視產品的風險值。

舉例來說,客戶風險屬性為積極型,其資產總值為649萬元,未啟動AEGIS神盾管理機制前,投資產品有存款、新興歐洲股、新興亞洲股、全球股、歐股、新興市場債,其投資風險21.11%、報酬率為7.77%,不過,透過投資組合,不僅降低持有的檔數,且投資風險也降至18.26%,但報酬率卻提高到9.81%。

風險治理無解藥 IT系統來幫忙
【陳碧芬/綜合報導】

「當汽車被製造時,就要準備好會發生車禍」,是財管圈面對風險的最高EQ,真正能把風險量化、進而找出避險對策,IT系統投資與更新,加上適當的專業人才,和資本市場成員的攜手合作,均是未來的必要條件。

國際調查機機IDC指出,IT環境的實踐、治理,攸關風險管理的適當性,三者的關聯性缺一不可。舉例來說,避險基金當初的設計,是為了躲避投資市場裡的各種風險,如今卻成了投資市場的最大風險來源,就像次貸危機的暴發,起因於系統風險全球相互牽制、也相互波及。

以次貸危機中內含的各式創新金融商品,涉及的成員從投資銀行、商業銀行、證券商、融資公司,即使單一機構設有風險防火牆,也無力阻擋一再擴大的風暴核心。因此,IDC新提出的財管長期預測模型、風險管理機制,不只是把本身多年來的產業監視數據放進來,還邀請全球專業資料庫業者ITSunGard, Wall Street Systems, SAP, Temenos, and IT2 Treasury Solutions等,一起從資料分享的出發點,每家都對新系統作出貢獻,其中包括業者端、客戶端、資料庫使用者,甚至未來財管部門理專們會需要的資料,都含納進來。

讓風險管理資料庫完整的作法,要有投資市場的歷史資料,也就是回過頭去看單一商品、單一市場的投資績效,全部放入IT資料庫中;此外,還有對於未來投資的摸擬資料庫,這部份相當依賴財務工程分析師的創意與專業,即使大型銀行的主管階層,都會敬重他們的神力。

Aite group預測,資本市場暨金融產業在這方面的投資需求,今年應有418億美元的規模,2010年可望成長到504億美元。市場人士認為,如果全球市場一直混亂下去,金融機構會更感受到風險控管的壓力,若要追求更高的業績表現,顯然就會進一步擴大IT資料庫的投資上。展望未來,風管系統的強化,能否在財管績效上反應出來,並沒有全球通用的準則,唯有各金融機構高層的管理智慧,才能斷定其真正的投資價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