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投資 別陷入定錨效應
【劉凱平】

小蘭(化名)是任職於外商科技公司的粉領新貴。從踏入職場以來,她不敢隨便花錢,用心管理個人的收支以累積儲蓄。讓小蘭能夠經得起名牌服飾誘惑或是同事相約玩樂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她一直希望能夠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經過數年的努力,小蘭終於存夠房屋的自備款,在數年前替自子購置一間小套房,圓了踏入職場以來的第一個夢想。

當初小蘭買房子時,她認為房子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必須緊鄰市區的捷運站。因此在整個看屋購屋的過程中,她只看符合這個條件的房子,完全不考慮其他的可能性。最後因為符合這個條件的房屋價位都比較高,只能選擇購買小坪數的套房。

在剛搬入新居時,小蘭還不感到套房的空間太小,隨著入住的時間愈來愈久,逐一添購各種家用品及擺飾之後,就顯得太過狹窄,感覺人在屋子裡幾乎沒有什麼活動的餘地。為此小蘭有些後悔,覺得買房子的時候欠缺全盤考量。

如果我們仔細想想,應該不難發現我們每個人都有過類似這樣的經驗。在行為財務學上,這樣的行為模式稱之為「定錨效應」(Anchoring),意思是人們在做各種理財決定的時候,容易有先入為主的想法,過度倚賴或是執著於特定的資訊或是條件,進而依照這些受限的考慮因素來做決定。

好比我們要買一台二手車的時候,車子的年份或是已經行駛過的里程數當然是一項需要考慮的因素,但是有些時候消費者會過度的重視這些相關的條件,認為年份較新、行駛較少的車子就是好的,反之就是不好的,而不是實際的去了解車子在各方面的實際性能和維護狀況,自然不容易買到品質良好、價錢合理的二手車。

小蘭的情況也是如此。當然我們都知道從交通的層面來看,如果住家就在捷運站旁會是極為方便的一件事,也大大的提高生活機能。但是購屋時需要考量的因素顯然不只是交通方便而已,若非事先完整的考慮多方面的需求並求取其中的平衡,僅是執著於某些特定的條件,就很可能會像小蘭一樣,做了決定之後才發現令人遺憾之處。

同樣的情形當然還會出現在各種不同的理財行為上。例如我們可能單純比較某些企業股價的高低,而不是思考它們的營運品質和獲利能力;我們可能因為生活經驗、工作內容或其他情感上的因素,特別喜歡某些特定產業或是特定區域的投資,而非思考這要的投資方式是不是對自身最為有利。理財規劃顧問扮演的角色,是幫助我們突破做選擇、做決定的侷限性,在我們過度專注於某些訊息或事物,「見樹而不見林」的時候,幫助我們重新進行完整的考量,避免錯誤的理財決定。

(作者是弘利證券投資顧問公司總經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