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抗通膨債券(TIPS)25日首度出現負殖利率,反映市場預期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即將展開新一波的量化寬鬆措施,可望推升通貨膨脹率,有助於提振美國經濟。
美國財政部25日以負0.55%的殖利率標售100億美元5年期TIPS;在同一天,企業獲利和房屋銷售雙雙大增,也激勵華爾街股市主要指數勁揚。上回TIPS最低的殖利率紀錄是4月26日出現的0.55%。
Guggenheim合夥公司固定收益部主管葛洛馬說:「這表示TIPS出現真正的需求,因為投資人認為量化寬鬆將助長未來的通貨膨脹,因而願意付錢為通膨的保護。」聯準會預料將在11月2日到3日的決策會議,宣布新一波債券收購計畫。
葛洛馬說,TIPS會出現負殖利率,是因為市場預期「未來的通膨壓力會很大」。據彭博資訊調查59名分析師預測的中間值,2010年的通膨率將達1.6%。
紐約德意志銀行利率策略師亞力士‧李指出:「這意味市場對聯準會的量化寬鬆計畫有信心,並預期可創造出通膨。在名目利率如此低的情況下,必須有負實質殖利率才能達到高TIPS損益平衡率(breakeven rate)。」
TIPS持有人除了得到固定利率(實質殖利率)的支付外,還可獲得債券本金的調整,調整幅度相當於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變化。TIPS的固定利率通常低於傳統公債的固定利率,兩者差距即損益平衡率。5年期的損益平衡率在標售TIPS後為155個基點,意味投資人預期五年後的通膨率為1.55%。
5年期TIPS殖利率跌破零,是因為預期CPI漲幅會大於傳統5年期公債的殖利率。由於投資人爭相買進安全的美國公債,使5年期公債殖利率一直徘徊在低檔。
30年期公債殖利率25日在紐約債市下跌2個基點,以3.91%收盤;10年期公債殖利率上漲1個基點至2.56%。
PIMCO:聯準會將加速全球通膨
太平洋資產管理公司(PIMCO)執行長埃里恩警告,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收購公債不但無法振興美國經濟,更將導致商品價格上漲、全球通膨加速。
埃里恩25日在紐約的一場演說中指出,Fed現在正在考慮的量化寬鬆措施,將不足以壓低美國的失業率,可是一旦啟動代表六至九個月內,全球將與美國一樣有通膨上揚的問題。
他說:「量化寬鬆有一些好處,但不是我們所想的那麼好,要付出代價且有意想不到的後果。」
Fed去年祭出的量化寬鬆措施收購3,000億美元公債,如今市場準備好迎接第二輪的量化寬鬆措施。
埃里恩指出,這批注入美國經濟的資金,多數會流向其他貨幣資產,帶動商品價格上漲。
現在各界多以「新常態」(new normal)形容經濟成長將受消費緊縮及金融法規趨嚴而備受壓抑。這個詞彙成為市場耳熟能詳的名詞,可說是拜埃里恩所賜。
埃里恩如今再提出「持續的典範轉移」,警告目前各國政府和央行尚未察覺,經濟將需要刺激計畫以外的對策。他觀察到的問題包括資產負債表吃緊、失業率居高不下與誤解金融市場。
Pimco稍早表示,已開發國家的量化寬鬆政策,將帶動包括中國在內的快速成長新興國家的投資,可能引燃通膨。
周遊華爾街/Fed推升通膨的風險
過去30年來,聯準會官員一直專注於控制通貨膨脹的長期目標,但現在聯準會卻希望通膨高一些,問題是,在奄奄一息的經濟可望從消費者和企業增加支出而受益,但要他們支付較高的價格是否有幫助?
經濟學家說,壓低經通膨調整後的實質利率很重要,但這對消費者和企業有什麼意義?
聯準會的決策委員會9月說,將採取刺激經濟的新措施,主要是再度大量購買美國公債,理由是「目前的基本通膨指標處於委員會認為長期最一致的水準,而委員會負有促進就業最大化和價格穩定的責任」。言下之意是什麼?
以下就是聯準會想做的事,和必須面對的風險:
聯準會官員通常認為2%是不冷不熱的好通膨率,但今年前八個月的通膨率只略高於1%。
聯準會想做的事包括引導企業和家庭的預期心理,促使他們現在就購買或投資更多。如果大家預期汽車或洗衣機的價格會漲,他們會更願意現在借錢和支出。
前里奇蒙聯邦準備銀行總裁古佛蘭德(Marvin Goodfriend )說:「聯準會想讓採購提前,以便及時增加今日的需求。」不過,多年來美國人被告誡要多儲蓄,聯準會現在卻反其道而行;聯準會的意思是說:「拜託,現在別儲蓄太多。」
消費者心理變化難測,這幾年來美國人已表現出不願花錢買電腦和電視,因為他們發現這些產品愈來愈便宜。投資的意願也欲振乏力,因為企業覺得還不到值得花錢投資的時機。
聯準會還有一個希望通膨略微升高的理由:讓已負債的個人和企業減輕一些負擔。高通膨往往伴隨高薪資,讓大家更有能力支付固定利率貸款。
當通膨減緩到太低時,經濟陷入通縮的風險(薪資和物價齊跌)將為之大增,而通縮對高負債的個人和企業特別不利。
2009年克萊斯勒和通用汽車宣告破產的原因之一是,它們無法提高汽車售價,但利潤卻江河日下。2007年和2008年的新車售價平均一年跌0.4%,克萊斯勒和通用汽車是帶頭降價的車商。
部分經濟學家說,美國需要超過2%的通膨來刺激家庭再度增加消費,但聯準會即使只嘗試提高通膨一些也會面對許多風險。其中之一是通膨雖對借款人有利,卻會減損放款的吸引力。
另一個風險是,聯準會可能讓通膨發生在不該發生的地方,例如油價和其他進口商品大漲,肥了這些商品的外國出口商,卻傷害美國消費者。
此外,聯準會可能讓通膨上揚超過理想的範圍,因而被迫藉升息來控制它,最後導致經濟再度陷於衰退。
預期心理在引導未來的通膨扮演重要角色,但如果大家相信通膨會升高很多,它將變成自我實現的預言,企業可能因此更不願意進行經濟成長所需的投資。(取材自華爾街日報/編譯吳國卿)
【2010/10/27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