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基礎理財-新聞 (12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經濟日報/王俊忠】

一些特定投資標的可能在某些時期很受歡迎,而短期間的表現也不會太差,但長期而言,卻很難維持穩定優異的表現。

 

例如過去漲幅很大的黃金價格,在近期看到不小的跌幅,過去曾經很熱門的金磚四國或新興市場及原物料類基金,近二年的表現可能不如過去亮眼,去年很賣座的債券型基金,今年表現有可能不如股票,或即使是同類型的基金,也有可能在一、二年內出現明顯的績效差異。

 

當某種投資標的很受歡迎時,通常它的趨勢已經延續一段不短的時間了,財經媒體也已經大篇幅報導,或甚至專刊介紹,一般投資人很容易就用資金投贊成票。以黃金為例,在金價還沒達到600至800美元之前,介紹黃金的文章或書籍還很少,提供黃金存摺的銀行不多(或是幾乎沒有黃金存摺的行銷宣傳),在金價超過800美元甚至1,000美元時,幾乎隨時都可以看到分析黃金價格走勢的文章,很容易看到黃金存摺的行銷宣傳。

 

2010年底,黃金看到1,300至1,400美元的價格之後,至今2013年4月再度看到相近的價位,中間有二年多的時間,黃金成為十分熱門的投資標的,但它不會因熱門,不會因為很多人關注而不會跌,相反的,過去一年多所看到的價位,目前暫已成為套牢價位。

 

熱門投資標的因為充足的資金簇擁,或許短時間內可以維持價格不墜,但一段期間內的漲幅較大,有時候意味著價格已經過度表現,必須回歸本質來思考,是否有足夠的條件撐起相對較高的價格。

 

巴菲特說過:在短期來看,市場是一個投票機器,在長期來看,則是一個秤重機器。

 

以黃金為例,量秤它的價格必須對照美元指數,通膨或經濟情勢是否穩定,或甚考慮更多國家的央行態度等因素,它成為熱門投資,但也不足以抵擋實質負面因素所造成的下跌。

 

不過一般投資人通常是以市場的投票方向來決定投資標的,過去表現越好、越熱門,越可能入選,短期或許可以藉資金簇擁而有更高的價格,長期而言,它的價格必須面對實質經濟情勢的考驗,而經驗是越熱門的,越可能出現漲幅超越實質因素,越熱門的在長期而言,面臨價格修正壓力可能越大。

 

投資人常希望可以長期投資特定標的而獲得穩定收益,但是在決定時卻常依賴市場的短期功能--投票,找熱門的,漲幅排行名列前茅的,因而很容易無法通過長期的考驗。

 

短期投資可以依賴投票,但長期投資而言,市場是秤重機器而非投票機,還是必須回歸對於價格的合理量秤,不論股票,債券,黃金或原物料,都與經濟情勢或景氣循環息息相關,要著重學習這些相關知識,而不是只看行銷宣傳,不能單純只看市場現階段的投票結果,才有機會維持長期獲利。



【2013/04/30 經濟日報】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濟日報/編譯楊宛盼/綜合外電】

根據最新的滙豐(HSBC)全球研究顯示,全球逾半數民眾認為自己的退休儲蓄不足,預估有44%的退休生活面臨無錢可用的窘境。

 

 

家庭收入正面臨經濟衰退、失業率和增稅的壓力,全球56%的工作人口認為自己還沒為舒適的退休生活做好準備,且近20%的人根本沒有儲蓄。

 

 

滙豐財富管理部門主管威廉斯說:「人類壽命延長、經濟則每下愈況,但人們對退休生活水準的期待卻沒有改變,因此全球數百萬人在積蓄用盡後將面臨數年的苦日子。」

 

 

 

以全球各地的平均值來說,受訪者預期退休後餘命為18年,但預料將在10年後用罄積蓄,意味有44%的退休生活無錢可用。

 

 

這項調查訪調15國共1.5萬名受訪者,詢問受訪者預期退休後餘命,並預估退休儲蓄。依照個人的定義,那可能指的是退休後的整體收入,或不含政府和職業退休金的存款。

 

 

表示還沒為退休而存錢的受訪者中,44%的人歸咎於生活花費過高。但大多數受訪者表示,重大事件如失業、生病、買房和支付孩子學費等,是嚴重影響其儲蓄能力的主因。

 

 

這項報告顯示,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退休儲蓄習慣大不相同。英國人對退休後的財務狀態最悲觀,預計退休後餘命19年、但7年就將花光積蓄,意味有63%的退休生活無錢可用,使其難以支付醫療和長期照護等多餘支出。

 

 

美國的受訪者較樂觀,預期退休後餘命為21年、儲蓄可以撐14年,僅33%的退休生活無錢可用,與印度相同;印度受訪者認為退休餘命只有15年。

 

 

研究發現,西方國家的受訪者較偏好度假等短期儲蓄目標,亞洲受訪者則較專注於長期的退休規劃。

 

 

近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退休後主要收入來源將依賴政府,但隨著各國政府縮減支出,加上人口老化,大部分人恐怕只能延後退休或努力存錢。



f_284050_1  

 

【2013/02/21 經濟日報】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商時報【記者黃惠聆╱台北報導】

退休養老問題不只是台灣面臨的議題也是全球各國均要面對的問題,學者認為,未來年金改革無論怎麼改,一定會「繳的比以前多,領的會比以前少」,民營體系從業人員若要有舒適的退休生活,一定要及早儲蓄投資。

台大財金系系教授邱顯比表示,目前年金是繳得少、領得多,未來扶養老人則要全要靠年輕人,所以未來年金給付應進一步刪減,否則未來年輕人無法負擔,但無論年金制度如何改革,一定會是「繳的比以前多,領的會比以前少」。

中國信託人壽保險公司總經理凌 寶指出,現今軍、公、教、勞、農保退休金制度已面臨財務缺口擴大的壓力,如退撫基金監理委員會101年第4季監理概況報告指出,除了軍職退撫收支比偏高並持續惡化,公務人員、教育人員支出也快速成長,收支比都以近10個百分點的比重逐年上升。

而且,從2011年開始,全世界都面臨日本化(Japanization)危機,凌 寶說,2010年底各國老化指數,全球老化指數近30,日本為176,台灣是69,南韓是64、大陸為44。

凌 寶說,預料2015年全球各主要國家勞動人口比例會開始下滑,過去日本少子高齡化遭遇過的問題,可能是全世界各國要面臨的危機,因為嬰兒潮世代目前年齡都來到48~66歲,若這嬰兒潮世代的人都屆齡65歲退休年齡,高齡化問題會愈來愈嚴重。

他指出,目前美英及瑞士等國家都以民營方式解決老年生活問題,這些資產總額已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100~150%。

金融研訓院董事長許嘉棟表示,除了退休後生活問題,更要重視老年後醫療問題,他曾經聽聞過一個數據,在最後離開人世前三個月所花的錢,是退休金的1/3甚至更多,因此人人都得重新檢視老本,除了靠政府力量,應要再增加儲蓄,以因應退休後的老年生活。

2013-02-19 工商時報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商時報【記者黃惠聆╱台北報導】

全球低利率、通貨膨脹及現代人愈活愈長,讓退休理財面臨嚴峻考驗。法人表示,投資人正面臨5大考驗,若沒有好好面對或者做好理財規畫,退休後可能會面臨退休資金不足或長壽風險。

根據內政部人口統計,目前55~59歲的準退休人口達125萬人,預估未來25年內,將面臨退休的人口會增加至850萬人,占台灣人口的近1/4,存多少退休金依每個人想過的退休生活不同而互異,但在勞保年金給付縮水的情況下,趁年輕多存錢絕對有必要。

德盛安聯風險實驗室執行長萊侯.哈夫納(Dr. Reinhold Hafne)表示,在現今環境下,退休理財已出現5大風險,分別是金融市場風險,即大環境修正導致投資組合價值縮水;通貨膨脹風險,即通膨壓力升高導致實質購買力下降;長壽風險,指預期壽命拉長,帶來退休金準備不足的短缺風險;退休金轉換風險,以及收入減少風險。

德盛安聯全球債券基金經理人徐朝貞認為,對準退休族或退休族而言,債券部位不可偏廢,但是慎選債券是關鍵。對於轉積極的投資人可以用多元債券做為核心資產;保守型投資人,則可挑選以新興市場偏亞洲的投資級短債為主軸,並彈性布局在全球債券。

碁石智庫總經理陳蘭會表示,台灣人民壽命為79歲,台灣女性壽命達83歲,男性壽命76歲,相較全球平均69歲都長壽;加上台灣生育率極低,少子化及長壽,使台灣人口老化問題相較其他國家嚴重,且隨著平均壽命拉長,退休後仍有約15~30年左右的黃金歲月。

針對因應低利率時代的投資策略,陳蘭會認為,很多年輕人甚至到40多歲都還是在當「月光族」,買名牌、開名車,頻頻出國旅遊,但名下沒有資產、沒有積蓄,未來最好要強迫自己儲蓄。

不過,現在利息收入低,即使儲蓄,也不要把錢全部存在銀行,若沒興趣或沒時間研究個股,最好做投資型保單或基金投資做完整布局,也可善用定時定額強迫儲蓄。至於風險承受度較高者可選擇投資一些相對低檔或具潛力的股票基金如大陸、印尼及新興市場。

未來在年齡增長或風險承受度降低後,再增加較保守的固定配息的債券基金。

2013-02-19 工商時報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商時報 黃惠聆

2008年金融海嘯後,全球股災不斷,不少準退休族養老金縮水,成為延退一族,年輕一輩投資人遭遇成長停滯年代,不少薪貧族大嘆薪水微薄,新光投信總經理蘇英孝以其20多年來在資產管理界的經驗歸納出理財三心得:建立長期核心資產;篩選穩定投資績效;選擇波動小投資策略。

 

他說,經濟停滯時代下,每個人都需及早培養理財成為第二專長,隨年齡慢慢步入中年、甚至老年,懂得理財知識及早規劃配置、不斷檢討修正的投資人,就能比別人早一步實現人生目標,提早享受富足愉快的熟齡人生。

 

挑選合適的核心資產商品

 

至於該如何做到正確的理財規劃,蘇英孝說,資產配置90%的投資獲利來自正確的資產配置,因此挑選合適的核心資產商品,是主宰資產配置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

 

蘇英孝說,投資並非單純買賣標的,也非全部交由別人打理,而應抱持「先求有、再求好」觀念。

 

不論是薪水或獎金,一般人只要收入進來,第一件事是先扣除儲蓄的錢,剩下的才是可以花的錢,儲蓄帳戶累積到一定金額,可轉換一定比重到投資帳戶,而轉到投資帳戶的錢,依「先求有、再求好」觀念,先作核心資產配置,也有核心資產(先求有),等到好的投資機會出現,再將投資帳戶部分金額,挪作衛星資產配置(再求好)。

 

蘇英孝表示,先有核心資產配置,再配衛星投資標的,這樣的做法,最大的好處是可大大降低胡亂投資機率,也減少誤判賠錢機會。

 

現階段蘇英孝的資產配置策略,資產都放在共同基金,納入核心資產配置的優質基金。蘇英孝說,投資人挑選核心投資基金,必須淘汰不適任基金,而「長期穩定波動小」7字箴言,就是他建立核心資產的心法。

 

蘇英孝說,新光投信近年來產品轉型,少數基金被定位為核心投資配置商品,例如新光多元複合收益組合基金,秉持追求長期、穩定、波動小三大精神,投資組合60%布局在全球各類配息型基金(含配息型ETF),藉由多元資產組合、獲取複合(配息+利得)收益來源,是國內少數從人壽全委投資型保單代操模式,成功轉型為公募基金的案例。他指出,基金成立的唯一目的,就是尋找全球多元收益,盡力為投資人追求穩定回報,不僅訴求「收益」來源穩定,更兼顧投資標的「成長性」,發揮核心資產配置功效,強化財富累積成果。

 

定期定額買台股、陸股

 

目前除了房地產、必備的保險,蘇英孝資產全放在共同基金,因此,他60%的資產都放在核心配置上,另有25%是屬於積極投資,他還定期定額買台股、陸股以及新興市場股票,另外15%則放在現金以及外幣。

 

投資術分析:

 

強化資產配置

 

先求有再求好

 

先配置核心資產,再配衛星投資標的,可大幅減少胡亂投資的機率。

 

策略1:建立長期核心資產

 

適合核心資產商品,以收益型基金較佳,這類基金投資標的類型多元,具配息收入、與投資利得雙重優勢。

 

策略2:篩選穩定投資績效

 

核心資產部位較大,投資期間較長,績效選擇長期穩定正報酬,才能隨時間累積財富。

 

策略3:選擇波動小投資策略

 

市場動盪容易影響投資信心,選擇波動小的投資策略,降低投資組合波動率,讓核心資產更穩定。

 

AMBA00_T_01_02  

 

2010-09-22 工商時報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濟日報╱編譯 季晶晶】

柏格(John C. Bogle)創辦的先鋒集團(Vanguard)已成為基金業巨擘。先鋒旗下的指數基金,一度因為連打敗大盤的野心都沒有而飽受嘲弄,現在卻是業界標準。

 

柏格歷經6次心臟病發和1次心臟移植手術,對能夠親眼見證先鋒的成就,感到格外欣慰。如果是其他83歲老者,可能引退過著含飴弄孫的生活,但這不是柏格的個性。拜他獲贈的那顆年輕心臟所賜,柏格精力充沛不減當年。

 

柏格在先鋒已無任何營運職務,但他退而不休,仍帶領一個小型研究機構-柏格金融市場研究中心(BFMRC),戮力宣揚自己的投資理念。

 

柏格對目前的投資環境大感憂心。他說:「大家必須趕快覺醒。經濟陰霾揮之不去,而且金融系統已遭破壞。黑天鵝事件的風險-或者說是不太可能發生的末日事件-機率很小,但卻真實存在。」

 

即使如此,柏格仍主張長期投資人須持有股票,因為股市或許有風險,報酬率卻仍優於其他投資。

 

他說:「聰明的投資人不會想打敗市場,他們長期買進指數基金,並進行多元化投資。」

 

雖然投資前景黯淡不明,柏格說,如果想購屋、供子女唸完大學,或確保未來退休生活無虞,大家就必須「堅持到底」。

 

他依然宣導長期且低成本的投資理念。他說:「我的想法很簡單。投資就是收入多於付出,所以成本很重要。聰明投資人利用低成本指數基金,建立股票和債券的多元化投資組合,然後堅持到底。」

 

柏格在他最新出版第11本著作《文化衝突:投資與投機》(The Clash of Cultures: Investment vs. Speculation)」裡指出,目前短期投機文化太猖獗。所謂的「革新發展」,也就是僅提倡高頻交易、進場時機和短視近利的法人操作模式重創金融市場,散戶則飽受欺負。

 

柏格鼓吹課稅以阻絕短期投機。他主張槓桿操作要設限、衍生性商品交易要透明化、金融罪行應處以更嚴格的罰則,而且所有基金經理人要有一致的忠實義務標準,「將客戶的利益擺在第1位」。

 

為確保先鋒基金能永遠維持手續費低廉的特色,柏格除買進先鋒共同基金外,對先鋒並無任何持股。所以先鋒雖大,柏格卻非億萬富豪。

 

相較於富比世雜誌(Forbes)估計、去年下台的前富達董事長強森二世(Edward Johnson II)個人財富高達58億美元,柏格說他的財富僅數千萬美元,大部分放在先鋒和威靈頓(Wellington)基金,靠長期薪資轉帳購買基金而來。而他唯一的遺憾是沒有更多的錢可作慈善捐贈。(取材自紐約時報)

 

【2012/08/27 經濟日報】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濟日報╱編譯劉利貞/綜合外電】

諸如2012年市場恐崩盤、經濟陷入大衰退等災難預言迄今未曾應驗,事實上,最主要的幾項資產類別都有不錯的表現。華爾街日報訪調投資專家與經理人後,為投資人整理出接下來可考慮聚焦的6大方向。

高收益債券。企業發行的高收益債(即垃圾債)今年來大漲近10%,殖利率跌到接近至少15年來最低的6.87%。加上企業如今獲利尚佳,Fed又承諾維持超低利率,這些垃圾債的違約機率很低。

 

基金研究業者理柏(Lipper)也指出,今年和過去3年垃圾債基金都是表現最好的投資類別之一。

 

市政債券。巴克萊市政債券指數今年來報酬率約5%,顯然近來斯托克頓等加州城市聲請破產的負面消息並未真正造成衝擊。投資市政債免稅,使這項投資標的的報酬率比其他固定收益資產更有價值。剔除稅賦因素,3A級30年期市政債目前收益率約3.01%,比同期美國公債高出1.7個百分點;標普(S&P)評為AA的紐約市政債收益達3.23%。

 

即使歐巴馬的稅改成真,市政債也能免於3.8個百分點的投資收益附加稅。

 

房貸抵押擔保證券(RMBS)。若計入呆帳,在房市泡沫破滅後曾極不受歡迎的RMBS,目前平均殖利率達7%,是30年期公債殖利率的2倍以上。房貸服務機構如今轉向提供基礎建設融資,以防堵違約;虧損情況漸趨穩定,可望逐步縮小。房市景氣看來也已開始走揚。

 

小投資人很難直接購買昂貴的RMBS,傳奇金融顧問(Legend )因此推薦非機構RMBS占投資組合比重逾78%的Angel Oak多重策略收益基金。

 

配息股。花旗首席美股策略師列夫科維奇相信,只要仍在當前的低利率環境,配息股的表現就能超越持續公債。但布希時代的減稅措施明年將到期,他建議投資人考慮年底前為支付1次性特別股息而準備發債的企業。

 

景氣循環股。巴克萊資本首席股票策略師納普說,如果今秋美國經濟數據好轉、總統大選結果明朗,都可能推升景氣循還股。

 

從6月12日低谷至今,標普500指數上漲8.5%,景氣循環股漲幅比防禦股略遜0.3%。過去30年來這種情況只發生過10次,有6次股市繼續走揚,且由景氣循環股領漲。

 

新興市場債券。儘管開發中世界經濟成長放慢,但比起以往投資人擔憂的高負債與波動大等現象,新興市場現在提供更清晰的資產負債表和成長展望,報酬率也遠勝美國公債。

f_271138_1  

 

f_271138_2  

【2012/08/19 經濟日報】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濟日報╱文/Buffettism】

DALBAR這家公司每年都會出版QAIB報告,統計過去20年持續觀察美國市場的共同基金投資人,買、賣等進出基金市場的行為,結果發現,平均下來基金的投資人賺到的錢明顯比基金的績效報告還要少很多,而且每年都維持一樣的結論,不曾改變。


脫手時點 真的很難猜

 

該報告指出,過去20年S&P 500指數的年化報酬率有7.81%,但是股票型共同基金投資人的平均報酬卻只有3.49%,相差了4.32%,累積20年就是233%的差異。如果只看2011年整年,則S&P 500指數的報酬為2.12%,但股票型共同基金投資人的平均報酬卻是-5.73%,相差更是高達7.85%。不只有股票型基金有這種差異,過去20年巴克萊美國綜合債券指數的年化報酬率有6.50%,但是債券型共同基金投資人的平均報酬卻只有0.94%,相差了5.56%,累積20年就是295%的差異。如果只看2011年整年,則巴克萊美國綜合債券指數的報酬為1.34%,但債券型共同基金投資人的平均報酬卻是7.84%,相差也有高達6.50%。

 

這就奇怪了,指數代表的是市場的報酬,如果S&P 500指數可以提供7.81%的報酬,為什麼共同基金的投資人卻只能拿到3.49%呢?原因其實就出在交易的時間點。過去20年,投資人平均持有股票型共同基金的時間只有3.29年,持有債券型基金的時間更是只有3.09年,只有資產配置型基金持有的時間比較久,但也才4.42年而已。更有趣的是,像是2002年或2008年,美股市場先後遇到了網路泡沫和金融海嘯2次的股市大跌,投資人卻反而選擇在這個時候賣出基金,但是如果在股票大漲的時候,卻又願意持有基金,這也導致了2002年的時候,投資人平均持有股票型基金2.5年,但是2006年卻平均持有高達4.2年。這顯示了投資人在投資基金的時候追高殺低。

 

如果持有S&P 500指數,則20年下來累積有450%的總報酬,但是因為投資人總是在牛市因為貪婪而買高,卻又因為熊市的恐懼而殺低,所以投資人真正取得的報酬還不到200%。如果計入每年2.56%的通貨膨脹速率,則投資人實際的購買力增長只有20.34%而已。

 

投資人真的都這麼厲害,總是買在高點,賣在低點嗎?DALBAR於是利用投資人的進出場情況而計算出一個「答對比例」,也就是當時的買賣決定,事後來看有多少比例是對的(低買、高賣是對的;高買、低賣是錯的)。結果再度證明了投資人的準度實在不怎麼理想。如果投資人猜對超過50%,那麼投資人就會賺錢,但是在2002年投資人答對比率只有33%,而2008年也只有42%,由此可見,投資人在熊市之中更容易做出錯誤的決定。


心臟不強 保守為上策

 

既然知道了選擇時間點來進行投資效果很不好,那麼採用定期定額的策略,報酬會不會比較高呢?其實也不會。如果過去20年定期定額投資,則年化的平均報酬為3.17%,和S&P 500指數的年化報酬率7.81%還有很遠的一段距離,甚至還落後給單筆股票型共同基金投資人的平均報酬。這顯示了定期定額策略雖然讓投資人不會受到市場氣氛的影響而買高、賣低,卻也無法提升投資人的報酬率,因為在一個長期向上的市場,一開始就單筆買進,才能獲得指數完整的報酬。

 

但是未來會是哪一種市場型態,沒有人會知道,所以保守一點的投資人,應該還是要採用定期定額的方式持續買進,長期持有,以獲得還可以的報酬。而如果是積極一點的投資人,則應該試著想辦法低買、高賣,以獲得更高的報酬。



f_270590_2  


【202/08/13 經濟日報】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濟日報╱編譯莊雅婷/綜合外電】

「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不常公開預測市場走勢,但他在1962年7月致股東的信中分享洞見,指引投資人如何因應詭譎莫測的股市。這些投資心法經過50年的考驗,至今歷久彌新。

 

巴菲特在信中說:「未來10年,有幾年股市肯定會上漲20%至25%,有幾年會下跌這麼多,但多半時候股市表現將介於兩者之間。」

 

過了半世紀,他建議忽略市場波動的看法仍引起共鳴,儘管這對一般投資人而言並不容易。

 

過去50年期間,無論碰上任何市場劇變,巴菲特都維持一貫冷靜。他表示,股市投資人必須高瞻遠矚,「別太在意半年或1年的成果,評估投資績效必須隔一段時間,而且股市上漲與下跌的時期都得涵蓋在內。」

 

對目前面臨全球經濟頹勢的投資人來說,這項準則可奉為圭臬。巴菲特也強調,市場下跌時首重保本,上漲時不宜追高,焦點要擺在長期的挑戰和成果。

 

不過,這套長期投資法則絕不是被動地買進與持有,而是在低點買進、持有並監控。這個原則既適用於投資價值被低估的普通股,也適用於投資全資附屬公司或擁有多數控股權的公司。

 

巴菲特另外在1963年1月的股東信中說:「別寄望賣出好價錢。只要買進的價格夠低,即使賣出價普通,收益也會很可觀。」巴菲特也在這封信中提出成為波克夏公司合夥人的7大基本原則,其中5點格外重要:


●公司不保證合夥人的投資報酬率。即使合夥人每月抽回0.5個百分點的資金,就等同撤出。


●公司的表現好壞不是看整年績效是正是負來評估。但大致上,巴菲特的投資組合仍以道瓊工業指數和幾檔美國大型基金為比較基準。他說:「如果我們的績效優於大盤指標,無論績效是正或負,那年就算有好表現。」


●最少3年評估一次績效。「我們的表現很可能連續幾年不如道瓊工業指數,如果頹勢長達3年或更長,就得把資金轉到其他地方。」


●「我的工作不是預測股市走向或業績起伏。如果認為這是你投資的必要條件,就不該成為合夥人。」


●「我無法向合夥人保證績效,只能承諾根據價值而非熱門程度來挑選投資標的,並且把損失風險降到最低。」


【2012/07/29 經濟日報】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雅媛】
 
「逆向投資」中的逆向是代表逆著大方向的意思。在股市中最多發生的就是當一些好公司或好行業,因某些負面原因而被市場大部分人看淡,導致股價大幅下挫時,逆向投資就會趁機買入。這個投資邏輯是絕對正確的,亦令很多投資者信服,但是我卻發現身邊依靠逆向投資成功賺大錢的人確實不多。

 

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是道理易明,但是由判斷到執行,再到成功獲利,過程中間要求的多項性格都是大部分人缺乏的。情況就如考特許財經分析師(CFA)一樣,雖然入場的人多,但每個Level的合格率都只有30%,經過了連續三次淘汰70%的人後,原來最後只剩下當初的2.7%能夠成為特許財經分析師持有者。

 

首先能夠逆著大方向做事的人,需要有獨立的思考能力,不是人云亦云那種。即使是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思考方向正確,即是擁有強的判斷力,背後支持的是豐富的知識及客觀的態度。

 

有了以上所講的合適頭腦還不夠,投資是看未來及涉及金錢的,包括了不確定性及影響之後生活的可能性,故此投資者還需要有相當的勇氣,敢於以行動,真金白銀,來證明自己與眾不同的想法。

 

另外,「逆向投資」最大不確定性是時間,一就是容易買入過早,二就是不知道要等待多久,價值才開始反映,在等待的過程中容易受更多的壞消息,或其他股票表現被誘惑沽出原本看好的項目,這樣又要求投資者擁有不錯的耐性才能應付。

 

具備以上性格條件還不夠,因為在漫長的投資生涯中,即使是一個擁有十分豐富知識,判斷力極強的人,都不可能會永遠判斷正確。如果一開始判斷錯誤了,在等待的過程中,他又需要有反省及改變自己的能力,才可避免更重大的損失。

 

以上所談到的多項性格,其中幾項本身就存在了矛盾,例如具備了獨立思考及豐富知識的人,通常都是自負及自信心很強的。你要一個自負的人去反省,更要他做到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這個是有先天的困難。

 

而耐性跟勇氣亦是矛盾,一般來說,有勇氣有魄力的人都是急性子。筆者想大家看到這裡,應該會明白為什麼逆向投資的人很多,但是能夠成功卻沒有多少個。

 

我想,先天擁有以上性格的人並不多,而是要通過不斷的失敗、反省及自我改變後,才有可能最終能成為一個成功的逆向投資者。故此,很多有經驗的投資者收取徒弟時,他們都想找一些沒有投資經驗的年輕人,腦海中沒有先入為主的投資想法,這樣他們的性格亦比較調控。

 

(作者是持牌人士,負責港股經紀業務,曾在2007年2月中港模擬投資比賽拿下冠軍。)

 
 
 
【2012/07/01 經濟日報】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商時報【記者林佳誼/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聯準會(Fed)周一公佈調查顯示,2007年美國房市崩跌引發經濟衰退,讓美國家庭財富在之後的3年間暴貶近4成,大幅退回1992年的水準。

     

根據聯準會最新公佈的「消費金融調查」(Survey of Consumer Finances)報告,2010年美國家庭財富淨值中位數較2007年縮水38.8%,從2007年的126,400美元下降到77,300美元,創下1992年以來最低紀錄。

     

且聯準會經濟學家指出,這3年間的財富滑落幅度,也是自1989年聯準會開始進行本項調查以來的最大降幅。

     

另外,以平均值計,美國家庭財富淨值在同一期間萎縮14.7%。

    

房市崩盤是美國家庭財富迅速下滑首要原因。多數擁有房產的家庭都面臨到財富蒸發的問題,其房屋淨值中位數在這3年間,由110,000美元驟降至75,000美元。房屋淨值係房產價值減去房貸餘額的淨額。

     

聯準會也說,「財富淨值中位數衰減的原因,似乎最主要是受到房價普遍崩跌的影響」,房市對多數家庭的財富而言,重要性大過金融資產。

     

另一項原因,則是2007至2010年間美國家庭收入也明顯萎縮。其中位數由2007年的49,600美元,降為2010年的45,800美元,減幅7.7%。而平均值則是由88,300美元降為78,500美元,減幅11.1%。

     

收入下滑的家庭多數位於美國西部及南部等經濟衰退較嚴重的地區,而東北部及中西部則差異相對較小。

     

此外,這些家庭以中產階級家庭為最大宗。財富淨值在前10%者,收入中位值在3年間僅小跌1.4%,然而排名第2、第3級的家庭卻各衰退12.1%及7.7%。至於最低1級家庭,收入中位值則是下滑3.7%。

     

聯準會每隔3年會進行一次這項調查,其比較淨值係家庭房產及存款等財富,減去房貸及卡債等負債的所得結果。

 

2012-06-13 工商時報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濟日報╱編譯余曉惠/綜合外電】

歐債危機遲遲未解,又有中國經濟減速、美國財政懸崖等利空,何種投資策略能明哲保身?投資大師柯恩(Abby Joseph Cohen)、葛洛斯(Bill Gross)、麥嘉華(Marc Faber)在巴隆周刊(Barron's)2012年中投資圓桌會議上各抒己見。

 

針對歐美局勢,高盛集團分析師柯恩認為,某個弱國可能退出歐盟,但歐盟不會瓦解,德國之外的國家必須用10到20年大幅改善教育、人力訓練和基礎建設,提高生產力;美國兩黨最後會就財政政策達成妥協。

 

柯恩預測,2013年全球經濟成長力道不強,但仍將持續擴張,美國企業獲利將出現中至高的個位數成長。他看好富國銀行、輝瑞,並警告美國公債投資人可能在利率翻揚時損失慘重。

 

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投資長葛洛斯則說,美國公債被「過度高估」,德國公債亦然。他預期美國聯準會(Fed)或歐洲央行(ECB)可能採進一步量化寬鬆,但成效有限,美國經濟要再過10年才能自行站穩腳步,近期可維持1%到2%的成長,不致陷入類似歐陸的災難和中國的大幅減速。

 

他在一堆髒襯衫中挑出「較乾淨的」美國、加拿大、巴西、墨西哥債券,並偏好現金流穩定、營收來源多元化的股票,如西門子和法國藥廠賽諾菲。

 

「末日博士」麥嘉華認為,全球局勢在好轉前,惡化情況可能比預期糟;各國央行主張加碼刺激經濟,但危機來自過度膨脹的政府支出;歐債危機沒有解答,因為沒有國家願意緊縮財政。全球經濟的困境要在3年,甚至4、5年後才會有所突破。

 

他說,多數股市已在2011年5月觸頂,今年上半年走軟,下半年可能進一步下跌,企業獲利會讓人失望。他認為眼前最安全的投資是美國公債,但實質報酬為負;股票相較之下較優。

 

【2012/06/10 經濟日報】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濟日報╱文/王俊忠】

金融市場理論定義的風險說:如果期待有較高的報酬,則可能要忍受較高風險的準備。相對漲跌波動幅度較大的投資標的,可以提供較佳的預期報酬,也具有較高風險,理論的風險高低並不隨著價格漲跌而有所變動,理論的風險與波動統計有關,而與市場的氣氛與人性無關。

 

理性分析 認清風險

 

這樣的風險定義有其理論邏輯,只是與現實充滿人性直覺認知的股市,似乎有點差距。

 

股市是經濟領先指標,當股市出現明顯的漲幅,會使得投資人預期未來經濟可望逐漸成長;相反的,若出現明顯的跌幅,則預期未來前景的疑慮。

 

股市的漲幅愈大愈覺得樂觀,跌幅愈大愈覺得悲觀。不過,實際上股市對於經濟未來情況的預測不太精準,有時候漲幅超乎預期,股價不是在原處等待經濟的增長,就是要回跌修正超出的漲幅。

 

例如:台股指數在去年底見到了相對低點6,609點之後,展開了波段的漲勢,上漲至8,170點,最大漲幅達到23.6%。

 

一般認為,股市已結束了去年的空頭走勢,預期經濟已經脫離景氣谷底,而將走向復甦的道路,然而隨後陸續發布的經濟數據卻不如股市所表現般的樂觀。

 

第1季出口是負成長,上市公司第1季獲利比去年同期衰退幅度達48.85%,上櫃企業更衰退達76.3%,景氣領先指標雖然開始回升,同步指標卻還沒有確認落底,股票市場預測經濟脫離谷底,卻遲遲等不到經濟數據及企業獲利加以確認,股市的漲勢難以延續而開始回跌。

 

一般而言,市場心態是隨股市上漲而愈覺樂觀,市場持續上漲就覺得投資風險不高,但以前述的例子來看卻是相反的,缺乏基本面支持的上漲,漲幅愈大,反而回跌的風險愈高,同樣的,倘若是基本面沒有太大的變化,當下跌幅度愈大,繼續再跌的空間則愈小。

 

市場實況現象的風險邏輯是愈漲則風險愈高,愈跌則風險愈低,風險與市場氣氛及漲跌幅度成反方向發展,這個現象與人性直覺是相反的,所以股市總不斷有許多人會套牢在相對高點,又在相對低點認賠出場。有別於理論邏輯的風險,市場實況的風險與氣氛及人性有很大的關聯。

 

克服人性 拒絕盲從

 

股市充滿了人性的情緒反應,在現實狀況裡失控的集體貪婪與恐懼的情緒,會造成極大的投資風險,投資時必須適當理解投資風險,不只理論邏輯的風險,更應理解市場實況的風險。

 

為了避免落入人性情緒造成的投資風險,投資時必須選擇某些經濟數據為依據,以抗拒市場情緒氣氛做決策;雖然現實狀況的風險,無法以精準的數字刻度來衡量,但很容易找到判斷相對高低的依據,例如:以景氣燈號來概略判斷相對的風險高低。

 

去年初景氣燈號紅燈時的台股指數高點在9,000點以上,今年初景氣燈號藍燈而台股指數位置在7,000點附近,在景氣藍燈時期的股價已經經過修正,價位已相對較低,相對而言,投資風險比景氣紅燈時低了許多;適當理解風險,避開市場氣氛太樂觀所致的高檔套牢,選擇相對低風險時期進行投資,是提高投資勝率的方法之一。

 

【2012/06/03 經濟日報】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濟日報╱怪老子】

定期定額的操作方式,一般投資者均存在著一些錯誤的觀念,例如:波動大的股票型基金才適合定期定額,債券型基金因為波動小,只合適單筆投入;以及定期定額的投資績效會比單筆還來得差等。這些似是而非的觀念,值得做更進一步的探討。

 

定期定額就是固定在每個期間,固定投入一筆金額於相同的投資標的。期間可以是每間隔1個月、2星期,或者是2個月都可以,但是間隔必須一致。

 

目前投資者最常用的是每個月投資1次,也就是在每個月的同一天,投入一筆金額。例如於每個月的5日,投資新台幣10,000元於某檔基金,不論該基金淨值是漲是跌,都必須在每月5日投資10,000元於該基金。

 

這種方式投資,當淨值漲的時候,買到的單位數變少;當淨值跌的時候,買到的單位數變多,由於是拉長投資時間,因此成本是以平均來計算。

 

這是一個機械化的投資方式,並沒有人為的操作,投資時也不看低點或高點,等於是閉著眼睛投資。然而大家不禁要問,這種死板板的投資模式真的會賺錢嗎?不要懷疑,定期定額說穿了就是攤平策略,如果基金淨值愈往下掉,只要繼續投資相同金額,成本就會被攤平,當基金淨值回升時,就是賺錢的時機。

 

只是,基金淨值一定會回來嗎?這才是重點!

 

定期定額最大的功效,就是提供投資者較穩定的平均成本,如果長期趨勢往下,不論怎麼定期定額,也不會賺錢,就以投資日本基金來說,因為日本經濟一直沒有起色,所以這10年來幾乎每一檔基金都不會賺錢。

 

定期定額的重點是得選擇長期趨勢往上的基金,整體資產才會扶搖直上。

 

定期定額的投資策略只能夠讓波動減低,就好像汽車的避震器一樣,可以讓車子行駛的更平穩,但並不是方向盤,是無法決定方向的,所以,還是得選擇長期趨勢往上的基金,這樣即便是基金淨值上下波動,透過定時定額可以讓資產較為穩定地上升。

 

定期定額並不是所有的投資標的都適用,前面已經提過,適合投資標的必須是下跌後一定會回升的才可以。然而當股票下跌時,並不一定是大盤或景氣問題,可能是公司的經營團隊出了問題,也有可能是大客戶不再支持等問題,當出現這些問題時,公司往後未必可以翻身,股價真的就躺平了,即便是以定期定額操作股票,也是救不了。

 

定期定額最適用於基金,尤其是指數型基金或者是ETF(指數股票型基金),因為基金是由很多的股票或債券組合而成,績效通常和對比指數很接近,所以績效也會隨著指數跟著景氣起起伏伏,不會有躺平的情況。

 

(上,作者是知名部落客寫手)

 

【2012/05/31 經濟日報】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商時報【記者張中昌╱台北報導】

兒童節剛過,現代父母培養孩子正確理財的觀念愈來愈被重視,銀行業者認為,理財教育其實牽涉到觀念、態度、知識、技能等,必須長時間貫徹,而且每個年齡階段也都應該有不同的教養重點。

 

銀行主管指出,家長可分4階段來培育孩子理財觀,第一階段是小學前(6歲以下)、第二階段是小學時期(7~12歲)、第三階段是中學時期(13~18歲),最後則是大學時期(18歲以上)。

 

銀行業者指出,孩子上小學之前,可再以3歲為分水嶺,因為3歲以前是孩子人格養成的關鍵期,特別是安全感建立很重要,而安全感和金錢價值高度相關,如果此階段孩子已開始懂得數數,知道數字多寡,也看過父母拿錢買東西後,就可以讓孩子認識金錢,試著讓他自己拿錢購物結帳。

 

至於來到學齡初期,可進一步讓孩子釐清需要與想要的差異,銀行主管指出,父母可以充分滿足孩子的基本生活需求,但屬於慾望的想要消費,必須教導孩子學會等待,有特殊節日或表現時,才可能獲得滿足,或透過自我儲蓄達成。

 

銀行業者解釋,既然要讓孩子學習儲蓄,就有必要給他們零用錢,才能開始管理金錢,而這個理財習慣的養成階段,父母能否以身作則很重要,建議父母帶頭理性消費,親子一起記帳,討論金錢流向,學習收支平衡。

 

銀行主管指出,青少年階段的孩子生活開銷增加,又面臨升學壓力,常因零用錢透支與課業表現與父母發生言語衝突,這時父母應讓孩子瞭解家庭財務,傳達給孩子「儲蓄未來」的概念。

 

最後,孩子成年後,最重要的是理財教育關鍵是「實做訓練」,像是希望孩子學習賺錢就鼓勵去從事工讀,由付出勞力開始,知道賺錢要有代價後,再慢慢釐清興趣,接著把興趣、工讀與所學結合。

 

另外,銀行主管指出,有了收入就要會管錢,累積之前的消費經驗,必須讓孩子知道編列預算,才能有效把金錢做分配,同時要學會量入為出,一旦收入固定,就要建立持續的儲蓄習慣。

 

2012-04-05 工商時報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商時報【傅沁怡】

爾必達向日本政府申請破產保護,爾必達卻須等一個月後、至3月28日才在東京證交所下市,相關消息一出,加上東京證交所取消爾必達跌幅限制,使昨單日大跌逾97%,持有爾必達TDR的國內投資人,只能眼睜睜看著有價證券變成壁紙。

     

當初主管機關跨海引進多檔TDR掛牌,台灣投資人也十分棒場,不少TDR發行後都引起認購熱潮,但眼看爾必達TDR掛牌不到1年,就因母公司經營不下去、準備在日本下市,台灣主管機關如果沒辦法要求爾必達依當初承諾回購在流通股票,台灣TDR投資人恐成冤大頭。

     

股票投資本來就有風險,但爾必達來台掛牌TDR前已保證,若下市會全數購回流通股票,價格則是以終止交易日前一個月TDR均價且不得低於最近一期財報淨值為「底價」,但爾必達2月27日宣布破產,3月28日才下市,如果是以3月28日回推前一個月均價,投資人能領到可能連壁紙都不如。

     

以目前爾必達在日本股價只剩7日圓來看,台灣投資人想拿回每股新台幣16元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加上跨海訴訟曠日費時,且不一定能依我國規則或法律,包括金管會在內,根本沒人可保證投資人能拿回多少錢。

     

日本的法律當然沒有必要保護台灣投資人,但是站在保護投資人的角度,證交所和券商引進海外上市公司掛牌時,要有更明顯的選評制度,主管機關也應預先思考,一旦發生問題,如何保障國內投資人,不能等出了事再檢討。

 

2012-03-01 工商時報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濟日報/文/綠角】

最近美國ETF業界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就是由債券天王比爾葛洛斯(Bill Gross)掌舵的PIMCO總回報(PIMCO Total Return)這支著名債券基金即將於2012年3月1日發行ETF版本,取名作PIMCO總回報債券ETF(PIMCO Total Return Exchange-Traded Fund,美股代號:TRXT)。

 

這支ETF預計收取的內扣費用是0.55%。

 

這支ETF的發行有許多值得思考的地方,首先是,它將是一支主動型ETF。

 

提供思考新方向

大多ETF都是追蹤某個指數的被動投資工具。譬如美國資產最大的ETF,就是代號SPY追蹤標普500指數的ETF。像標普500這種用來衡量市場的指數,在分類上屬於指標指數,大多投入ETF的資產,都是投入追蹤指標指數的ETF。

 

有的ETF雖然也是追蹤指數,但它所追蹤的指數,其實內含一套選股策略。譬如使用計量選股方式,以基本面進行加權,或是偏重高股息股票的指數編制原則,這類指數在分類上叫做策略指數。這類ETF雖然也是追蹤某個指數,但投資人買到的,其實是某種選股或加權方式所帶來的報酬。

 

但並非所有的ETF都追蹤某個指數。

 

有的ETF其實是由經理人主動選擇與決定要投資那些證券。在美國市場,早已有這類主動型ETF的存在,但在總值略超過1兆美元的美國ETF總資產中,只有50億美元是投入主動型ETF,這是0.5%的比重,也就是99.5%的ETF資產,都是投入追蹤某些指數的ETF。

 

將主動型基金改以ETF的方式來發行,代表投資人可以透過ETF僱用主動經理人的能力,同時也享有ETF結構的優點:包括更低的內扣成本、全天都可成交以及更好的稅務效率。(不過,全天皆可成交,也不一定是優點。)

 

費用方面的優勢分析如下:

 

台灣投資人買到的PIMCO總回報債券基金,經理費是1.25%,內扣總開銷是1.4%。

 

在美國發行的PIMCO總回報債券ETF,內扣總開銷則是0.55%。

 

以100萬的投資額度來看,假如投入基金,每年會被內扣14,000元的費用,假如投入ETF,則每年會被內扣5,500元的費用。因為省下的錢就是多出的績效,後者可以帶來每年8,500元的績效優勢。

 

為什麼ETF的發行有節約費用的優點呢?

 

因為以ETF的形態發行是,資產管理公司直接將這個投資工具賣給投資人。它不必再經過任何中間代銷業者,譬如銀行、券商等,代為銷售,基金透過這些中間機構發售,就要付出更多費用給他們。對投資人來說,就是增加的負擔。

 

減輕投資人負擔

發行ETF這條路,讓基金公司可以省下行銷通路的成本,直接以較低的費用回饋給投資人。

 

目前很多ETF投資者,是被動投資的信從者。對於這些人,主動型ETF的發行意義不大。但對於透過基金進行主動投資的人來說,主動型ETF的發展有很大的意義。這代表主動型基金投資人,也開始跟被動指數化投資人一樣,可以享有ETF的優點。或許這些投資人,就會成為下一波的ETF投資人。

 

這就是為什麼大家都在看PIMCO總回報債券ETF的發行,是否會給美國資產管理界帶來新的一頁。現在僅占ETF總資產0.5%的主動型ETF,未來可能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不論是被動或主動投資人,都值得享有更低的費用與更好的服務。

 

f_257874_2  

 

【2012/02/19 經濟日報】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濟日報╱綠角】

美國基金專業分析機構─晨星於今年11月,推出新的基金評級系統,分析師評等(Analyst Rating)。這個分類系統共有五個評等,分別是金(Gold)、銀(Silver)、銅(Bronze)、中立(Neutral)與負面(Negative)。

 

金、銀與銅都是正向評比,表示分析師認為該基金具有可持續的優勢,未來與同類型基金相比,較為有利。

 

分析師評等系統從五個面向來分析一支基金。分別是人物(People)、過程(Process)、母公司(Parent)、表現(Performance)與費用高低(Price)。

 

與之前晨星最有名的星級評等相比,分析師評等是一個完全不同的評級系統。

 

最大的差別在於,之前的星級評等完全是向後看的,它就是只看基金過去的績效與風險,然後評定星星的多寡。基金假如用一樣的風險拿到較高報酬,或用較低的風險拿到一樣報酬,就會得到較高的星級評等;用較高風險取得較低報酬的基金,就會得到較低的星級評等。

 

這些星星是對過去成績的評量,它是頒給過去的。但許多投資人,特別是剛開始接觸基金投資的人,會以為很多星星就是未來好績效的保證,但其實並不然。

 

分析師評等則是一個試著向前看的評等系統,晨星分析師試圖從各個面向,來評估這支基金是否會有持續性的優勢。

 

其中我們看到許多無法量化的面向,譬如分析人員的優劣、投資策略的品質、基金公司文化等。這些對於選基金相當重要的面向,都不是一般基金投資人所能接觸或自行取得的資訊。

 

比起一個單純看績效與風險,就要評定基金「好壞」的星級評等,分析師評等是一大進步。它也會比單看績效有效,因為分析師評等納進了對未來績效最有預測性的因子:費用。

 

分析師評等的金、銀、銅牌就像星星的多寡一樣簡單好懂,但基金投資人仍不可因此低估選基金的難度。即便在各種材質的獎牌引導下,挑選到未來表現良好的主動型基金,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想想看,假如在這幾方面做了研究,就可以挑選出未來的優異基金。那為什麼專業金融機構自行挑選基金的嘗試,最簡明的例子就是Funds of Funds(編按,組合基金),都未能挑選出具有長期優異表現的基金。

 

目前這個新的基金評等方法,仍僅應用於美國註冊基金,或許假以時日,我們可以看到在台灣販售的各式境外基金也被納入評量。

 

(作者是網路知名財經部落客,曾出版《股海勝經》、《綠角的基金8堂課》。部落格推崇指數化投資,以投資人觀點出發,提供少見於主流媒體的觀點。)

 

【2011/12/16 經濟日報】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濟日報╱Buffettism】

許多投資人在投資基金的方法或策略上,並沒有真的實際思考過每一個細節。只是人云亦云,把一些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的方法直接拿來用,因此,時常做出一些違反邏輯的舉動。

 

舉例來說,許多投資人因為看不懂行情與趨勢,更不知道怎麼預測未來,因此就採取了「定期定額」的投資策略。這的確是一個不錯的策略,可以讓投資人不必花太多時間,甚至也可以節省一些交易成本,更重要的是,投資人在投資的時候不需要去考慮行情的走勢。

 

然而,問題來了。當一個投資人採用了定期定額的買進策略,又要採用什麼策略來賣出呢?通常會是停損和停利,也就是如果持有的資產跌超過一定的幅度,就趕快賣掉,以免損失擴大。例如:設定一成的門檻,就是當投入基金的十萬元資產跌到只剩下九萬的價值時,就贖回基金出場,最多只會賠一萬。停利也是一樣的,投資人可能設定如果獲利高於兩成,當元來的十萬元資產成長為12萬,就賣掉持有的資產,把兩萬的獲利入袋為安。

 

賣掉資產做停損,市場馬上反彈大漲,結果賣在低點,之後如果又買回來也是追高了。或是停利入袋為安之後,市場卻繼續上漲一大段,結果真正美好的報酬卻因為賣太早而無法賺進自己的荷包。這些問題之所以存在,就是因投資人對這兩種策略存在的誤解,產生的誤用。

 

定期定額策略,是建立在一個不考慮買進時機與買進價格的基礎上,被動執行的交易,投資人不主動決定買進的價位和時間點,只決定要不要這樣做。但是停損和停利卻剛好相反,因為這是一種報酬往上或往下一定的幅度後所觸發的訊號,看起來好像是被動訊號,但其實是主動的決策,因為投資人自行設定了賣出的價位和時間點,更何況是停損與停利的觸發點設定,也是一個相當主觀的決策。不然為什麼是10%停損,而不是11.5%呢?

 

有趣的是,其實定期定額和停損、停利就是完全沒關係,也沒有邏輯性的策略,卻被大多數的基金投資人同時採用,以至發生剛賣就漲的情況,投資人會覺得莫名其妙和不知所措,因為本來就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麼!

 

定期定額買進的投資人,為什麼不去思考一下也應該要定期定額賣出呢?也可以思考一下,為什麼基金的申購通路,並沒有提供定期定額的賣出機制呢?當投資人買進的時候有定期定額的被動式策略可以避免自己受市場氣氛所影響,賣出卻只能單筆賣出並被逼著要主動做決策,就很容易在大跌的時候,因為市場悲觀的氣氛和恐懼的心態,趕快認賠賣掉!如此一來,難怪基金投資人不斷賠錢。

 

投資人可以選擇採用完全被動的進場和出場策略(例如定期定額、定期定值),也可以採取完全主動的策略(例如高點往下跌兩成就進場的撿便宜策略,或股價高於季線就買進的順勢交易策略)。但如果要混用這兩種策略,除非有經過思考和判斷,不然一定會出現賺到也不知道怎麼賺的,賠錢也不知道為什麼賠,甚至更不知道到底會賺還是會賠。投資人要把自己的血汗錢用這麼無所謂的心態做投資嗎?

 

(作者是學術研究人員,經營「USA STOCK」部落格,並為BBS站批踢踢的CFP版版主,以指數型投資與價值投資為寫作主軸,熱愛研究台灣與美國的ETF與共同基金。)

 

【2011/12/09 經濟日報】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濟日報╱綠角】

透過台灣本地基金銷售通路投資基金的投資朋友,大多有與理財顧問往來的經驗。在銀行,是理財專員。在保險業,是業務員。這些金融專業人士,提供投資人怎樣的基金投資建議呢?

 

他們是否常建議投資人,應該時時留意經濟與市場動態、見機行事;或者建議投資人應以固定比重的資產配置,長期持有投資標的呢?

 

在市場大好時,人們都對快速致富有濃厚的興趣。在市場下跌後,人人都開始注意資產保值。就是這種心態,驅使投資人在市場上漲後,搶著上車投入股市;在市場下跌後,又連忙離開股市,轉入保守的公債或定存。

 

這種心態,就是大多投資人買在高點、賣在低點的根本原因。或許藉由專業金融人員的協助與點醒,一般投資人可以少犯點錯。但,真是這樣嗎?

 

大多理財顧問的投資建議,往往是順著投資人的直覺,講些讓人很容易接受的話語,並藉此促成投資人轉換或買進新的金融產品。

 

這些理由,表面看起來都很有道理。結果,等你買進高風險基金後,市場就沒剩下多少向上的動能(更糟的是上漲沒參與到,下跌卻是全程參與)。

 

等你完成轉換,滿手高評等債券基金時,市場又開始反轉向上。

 

本應阻止投資人在熱絡的市場因過度樂觀而大量投資股市,制止投資人在市場下挫後轉向安全資產的理財顧問,現在卻反而順著投資人的心態, 問題是這樣的調整能帶來比較好的投資成果嗎?

 

對於投資人,這樣做當然績效不會比較好。對於理財顧問,促成投資人在不同基金之間轉換,的確會帶來比較好的業績。

 

目前台灣的基金收費方式,大多是在買進時收取手續費。也就是說,要有新的買進,基金銷售通路才會有收入。

 

假如一位理財顧問的客戶,手上有總值500萬的基金,都一直持有不動,這樣是完全不會替理財顧問帶來收入的。

 

假如這500萬的基金全部贖回,再買進其它的基金,那麼就會帶來豐厚的手續費收入。

 

或許不能一竿子打翻一條船的理財顧問,但一般而言,理財顧問有很強的動機勸你不斷地轉換基金標的。

 

過去財務經驗證實,能持續在適當時機點進出市場,那是幾近於不可能的事,你的理財顧問也不可能辦到。正規的理財作法,是以資產配置控制投資組合的波動,但可以確定的是,在目前有銷售才有收入的基金酬庸制度下,幾乎不會有理財顧問會給出長期持有的資產配置規畫建議。

 

下次,當你的理財顧問又在建議你轉換基金時,想一下,他為的是你的績效,還是他的業績吧?

 

(作者是網路知名財經部落客,曾出版《股海勝經》、《綠角的基金8堂課》。部落格推崇指數化投資,以投資人觀點出發,提供少見於主流媒體的觀點。)

 

【2011/11/18 經濟日報】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