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工商時報【李鐏龍】

將近10年前,南美的阿根廷及烏拉圭都陷入類似今天希臘的債務危機。烏拉圭坦然面對,認真解決,忍受陣痛,勵行財政改革,很快就浴火重生,現為全球成長最快速的經濟體之一。阿根廷只想賴掉債務,不願自我改革,結果短痛變長痛,現在還被拒於國際資本市場門外。今日歐洲各債台高築的國家應引以為鑑。

 

阿根廷在2001年12月債務違約,涉及負債總額高達1,000億美元,規模歷來之最。阿根廷當局拋出每美元負債償還35美分的提議,更擺出債權人若不接受就拉倒的姿態。該國政治陷入癱瘓,交相攻訐導致短短2周內換了5位總統,社會動亂不堪,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市的群眾暴動釀成死傷,擠兌及金融失序讓許多民眾痛失銀行中的存款。

 

阿根廷還欠150億美元

阿根廷用倒債的方式面對債務,全球金融市場因而對其喪失信心,使其直到現在都還被拒於國際資本市場門外,也未必就能賴掉所有債務。阿國政府迄仍積欠堅持要求還債的債權人約150億美元,在美國法院的償債官司中也敗訴。

 

若非稍後全球興起對農產品的需求熱潮,為盛產農產品的阿根廷帶來一些支撐,該國經濟早已萬劫不復。

 

緊接在阿根廷債務違約之後,烏拉圭也於2002年爆發償債危機,但其政府並未逃避或耍賴,而是坦誠面對,整個因應可謂迅速、有秩序及訴諸於理性協商。

 

當時烏拉圭要求債權人接受債務價值減計(打折)20%,獲得將近93%的債權人同意,另也同意還款時程展延5年。

 

烏國政府所以能贏得債權人支持,主要原因是其願意忍受陣痛,對內勵行財政改革,大幅削減支出,降低薪資水準及年金給付,對外則密切和美國及國際貨幣基金(IMF)合作,得到美國提供15億美元短期貸款。

 

烏拉圭勵行財政改革

當時銜命管理烏拉圭債務危機的經濟學家史坦奈里(Carlos Steneri)表示,烏國官員們一致同意,國內發生銀行擠兌,最重要的是迅速恢復公眾信心,對外則堅持「烏國素來尊重合約及法律,沒有理由棄守這一點,放手讓債務違約固然有益處,但國家也將喪失信譽。」

 

烏拉圭的銀行擠兌風潮很快就平息,幾個月後,就重新回到國際資本市場,能從國際間取得貸款,接著興起以亞洲為主的對大豆、肉類及其他烏拉圭產品的需求熱潮,幫助該國重振經濟,從2003年以來每年成長近7%,成為全球成長最快速的國家之一。

 

當前的希臘,則舉國上下,不論朝野,都寄望全由國際奧援來解決問題,不願自我改革,抗拒必要的財政緊縮,公部門未見精減人事,國營事業民營化依舊慢如牛步,民間逃漏稅仍然普遍而嚴重,因應債務危機的軌跡,愈來愈像阿根廷,前途不容樂觀。

 

2011-11-27 工商時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