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振興經濟創造了多大效果
【于國欽】

自從凱因斯於1930年發表《致繁榮之道》倡議政府主動擴大建設、消費提振景氣以來,如今各國遭逢衰退時,大多遵循這一法則,台灣當然也不例外。

投入資源最多
營造業就業人數不增反減

面對這一波全球性的經濟大衰退,政府不但在去年秋天編了583億元加強地方建設、更在今年春節前發放800多億元的消費券、同時再編1,500億元的振興經濟方案,以圖振衰起敝,但由第一季已發布的數據看來,振興的效果極為有限。

令人好奇的是,政府振興方案中投入資源最多的公共工程並沒有紓解營造業的失業問題,統計顯示,營造業的就業人數半年來已驟減5萬,營造業的失業率更由去年秋天不到5%而升至目前的11%,失業情勢並未因振興方案而獲改善,非但未改善,反而惡化,看到這些數據,大家不免想問:「這是總體經濟衰退太嚴重,以致於擴大內需方案起不了作用?或者是政府在執行上出了問題?」

邊際消費傾向低
800億消費券難振衰起敝

此外,政府年初發了800多億元的消費券,原希望能帶動買氣,年初發放消費券時適逢農曆春節,確實讓百貨公司、量販店的業績長紅,乍看會覺得消費券真是神奇有效,但是觀察2、3月的國內零售調查結果,恰恰會得出相反的結論,國內的零售營收在1月衝上3,011億元後,隨後兩個月急速下滑,合計首季的零售業營收的實質年增率-4.7%,商業活動仍然冷清。

我們知道,零售業營收的變化反映的正是國民所得統計裡「民間消費」的變化,主計處年初認為在消費券的提振下,首季民間消費應有0.64%的成長,但從零售營收衰退4.7%看來,消費券的作用遠不如預期。事實上近年我國家庭的邊際消費傾向僅0.36,意味著一個家庭若有一筆新增的所得100元,其新增的消費僅36元,在景氣這麼低迷的情況下,邊際消費傾向自然會更低,800億元的消費券難以振衰起敝,並不令人感到意外。

民間投資低迷
世紀蕭條讓外貿情勢嚴峻

總體經濟學裡最熟悉的等式莫過於GDP = C + I + G + X - M,這是以支出面來衡量一國的經濟情勢,前面已討論過政府擴大公共建設(G)及民間消費(C)這兩項指標第一季的表現,其次有關民間投資(I)的情況如何呢?由於我國企業投資建廠所需採購的機器設備大多自美、日、歐進口,因此觀察「機械及電機設備進口」這項海關統計即可了解本季民間投資的情況,依海關發布的資料顯示第一季機械設備的進口衰退41.4%,與主計處在年初的預測相差無幾,這說明迄今台灣的民間投資依舊低迷。

雖然國民所得統計裡的出口(X)是涵概商品及服務這兩類的輸出,但由於國際收支帳裡的服務輸出統計尚未出爐,因此可先觀察商品出口,雖然近期有所謂急單效應,但總和第一季而言,我國出口衰退36.6%,也比主計處在年初預測衰退31.8%更差,這說明此一波百年的全球蕭條威力實在驚人,外貿情勢比年初的看法來得更嚴峻。

樂觀看到燕子
股市反映景氣更反映投機

GDP可以由生產、支出及分配三面進行衡量,從支出面觀察,第一季的表現不如預期,但從生產面觀察是否也是如此?事實上從目前已公布的第一季資料看來,工業生產指數衰退32.5%,服務業部門中的批發零售及餐飲指數衰退7.0%,完全呼應支出面的數據,那即是第一季台灣的經濟情勢,並沒有比年初的評估來得好。

最近不論是全球景氣的變化、或是台灣景氣的變化,眾說紛紜,由於股市回升、急單出現,有人看到曙光、有人看到燕子,但從總體的數據看來,台灣經濟情勢依然疲弱。

持平而論,春燕到底來了沒有,實在不能被簡化到僅以股市的漲跌來研判,股市固然會反映景氣,但更多時候反映的是投機,凱因斯說的好:「股市除了深受投機的影響外,也受到人性的樂觀主義所影響,這兩大因素導致股市極不穩定。」台灣經濟目前的情勢並不比年初的評估來得好,更精確的說,要比年初評估時差了一點,政府應坦然面對,尋求因應對策,萬萬不可為求表現而將衰退的指標做過度樂觀的詮釋,如此反而會陷台灣經濟於更大的困境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