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買投資型保單 謹記3大考量
【工商時報 陳欣文台北報導】

投資型保險從2002年問世後,市場占有率就一路攀升,從2003年的25%、2004年的37%、2005年39%,到2006年甚至占新契約保費的一半,今年變額年金持續熱賣,火紅程度可見一斑。只是市面上投資型商品琳瑯滿目,讓人眼花撩亂,一般民眾如何知道箇中差異?在購買投資型保單時,有哪些層面是消費者需要考量的呢?

第一:你需要保障還是儲蓄?

國際紐約人壽投資長李志堅表示,投資型保單功能主要在能買到高額保險,目前投資型保單的平均保額約在150萬到170萬元左右,比傳統保單高出許多,缺少保障的民眾更應選擇投資型保單。

第二:收費方式是前收或後收?

投資型保單依收費方式可分為前收與後收兩種。兩種收費方式最大的不同,在於前收型保單首年會先收取50%至100%不等的保費費用,剩下的金額才拿去投資。

至於費用後收型的投資型保單則是在第一年就將保戶投入的資金百分之百拿去做投資,但是相較於前收型,後收型多了保單月管理費與提前解約費。後收型的投資型保單並非不收費用,而只是將收取費用的時間點往後移。

民眾可依據自身購買狀況與需求,衡量該選擇收費方式是前收型還是後收型的投資型保單。一般而言,繳費年期較長選擇前收型比較划算,繳費年期較短則選擇後收型比較划算。

李志堅建議,針對中高齡退休族群或是有特定理財目標的民眾,可以考慮選擇後收型的投資型保險商品,至於「忠誠度」較高,例如繳費可達20年以上的,則可以考慮買前收型的投資型保單。

第三:投資標的屬性是否多元?

許多人都存有一項疑問,投資型保單雖然可以連結投資標的,但那跟直接購買基金有什麼差別呢?

對此李志堅表示,其實差別就在於一般在購買基金時都會設有門檻,也就是可能要每月花上3千元、甚至5千元才能買到一支基金,這對於預算不高的人來說,等於是只能選擇單一的投資標的,不容易達到分散投資的效果。多元指的不是可連結的基金數量而是基金屬性,也就是要重質而不重量。畢竟投資標的不夠多元,或是表現不穩定,就算連結基金數量再多,也無法提供穩定且良好的投資報酬率。

買投資型保險,出發點是理財還是求保障? 認清自我目標 以免失望
【工商時報 陳雪蓮台北報導】

為什麼要買投資型保單?在投資型保單爭議四起的情況,投資人都應該自問:是為了保險的保障,還是為了理財?許多人就是因為目標不清楚,才會出現進退失據的窘境。

有人認為自己是為了保險的風險保障,才買投資型保單,繳了大筆錢卻發現保障仍不足,這是忽略了有部分的錢是拿來投資的。有人則是著眼於投資,卻發現繳費的相當比率被用在保險和費用上面。期待和事實有落差,失望和傷害就難以避免。

但是對於希望一項工具滿足保障與投資雙重需求的人,投資型保單仍有其可取之處。

雖然有些善於理財的人主張,要投資不如自己直接買基金,可以減少費用的多重耗損。

但對於理財知識不夠充分的人,透過保險公司先對投資標的做一篩選,不無助益,加上長期強制性的扣款,有克制一般人買基金有如做股票般短進短出的人性弱點,長期投資下來或可有可觀的績效。

保險局長黃天牧日前曾表示,保險業的連動債糾紛不是虧損,而多是沒有講清楚要事先扣的附加費用等。可見,業務員的未充分告知和投資人的未確實了解是爭議的主因。

如果投資人是為了保險,理應是可以接受與一般壽險同樣的費用率;但是,如果是著眼於投資,就可能無法接受前5年高達150%費用率的「高耗損」,以及「凍」在保險部分的錢。

所以,先問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再決定要用什麼工具,才是避免錢財損失和精神困擾的最好辦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劉劉阿伯 的頭像
    劉劉阿伯

    劉劉阿伯理財教室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