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私募基金神秘面紗
【蔡靜紋】
只要有錢,很少有東西買不到。偏偏有種「不公開的基金」,投資門檻千萬元起跳,只要你不是「那小圈圈裡的人」,即便你再有錢,也不得其門而入。
這種罩著神秘面紗的基金,就是私人銀行裡的高檔投資商品「私募基金」。究竟這基金有啥神奇?舉個例,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兩年前在香港買進一檔China Harverst Fund(中國收成基金),短短兩年間投資報酬率已高達500%;相較於近期飽受全球股災摧殘的一般共同基金,這種講出來還能讓人笑得開心的基金,是不是很誘人?
不過,這種基金並非人人可以一親芳澤。以國內金融市場來說,首先,你必須是私人銀行的客戶才有機會接觸到私募基金,而成為私人銀行的客戶門檻不算太高,通常在該行資產逾新台幣3,000萬元或100萬美元即可,但想參與私募基金投資,單次投資便須50萬美元起跳,折合新台幣超過1,500萬元,可見有實力投資這類商品的人,身價幾乎都是以「億元」計算。
可有時就是億萬元身家,也不見得能買到。原因就在於私募基金募集過程,可概分為二類,一是客戶主動要求銀行代為設計專屬商品,投資者多為原本熟悉的豪門親友團。
另一種是銀行主動推出的商品,但因台灣的法令規定,每檔私募基金投資人不得超過35名,且銷售機構不得對外廣告,有時即便你聽說某基金不錯,打電話去銀行探聽,理專也只能將你轉介給發行機構,而不得逕行銷售。
不過,凡是投資肯定有風險,私募基金也不例外。銀行業者表示,私募基金投資風險可分為管理機構風險、淨值波動風險、流動性風險、資訊透明度較低等四大類。管理機構風險及淨值波動風險與一般基金相差不多,資訊透明度、流動性則與一般公募基金相差甚多。
有別於一般公募基金在法令規範下,必須對大眾定期揭露投資內容、淨值等要求,私募基金不需每天報價、也不會定期揭露投資標的。投資人若想知道該檔基金最新績效,必須請理專代為查詢,但前提必須是該檔基金的客戶才能查詢,若張三、李四好奇想打電話問問,肯定要吃上閉門羹。
「流動性差」是私募基金的最大特色,也是一大缺點,萬一投資人在投資中途急於調度資金,恐怕有動彈不得的疑慮。每檔私募基金募集條件不同,但平均投資期間在五年上下,基於確保操盤人不致因基金規模波動過大而影響投資決策,私募基金通常不得中途出場。
- Jul 06 Sun 2008 15:16
揭開私募基金神秘面紗【2008/07/06 經濟日報】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