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學者觀點》劉憶如:台灣金進入全球百大,有用嗎?
劉憶如

昨日的新聞指出,台灣金控明年元旦要成立,這家金控會是台灣第 一家進入全球排名百大的金控公司,亞洲排名第十八,全球排名第八 十九。

因為台灣金控結合台灣銀行、土地銀行、中國輸出入銀行等三家銀 行,另外又整併了台銀人壽、台銀證券,因此成為包括銀行、壽險、 證券的金控公司。另外,因為這些子公司都是政府百分之百持股,這 也使得台灣金控成為一家「國家金控」,執政的民進黨政府也為此感 到非常驕傲。

但是,這個驕傲未必有其合理性。因為就像民進黨政府推動二次金 改,將其目標定為擴大金融機構規模,以為「大就是好」。但事實上 ,「大」並不代表有競爭力。在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發生前,原 在榜上有名的前五百大銀行到今天還能維持在榜上的剩不到一半,金 改的目的應該是在於提升競爭力,而金融機構的大小和家數的多寡其 實都跟競爭力無關,所以即使即將成立的台灣金控規模的確龐大,但 如果無法擺脫國營事業的政治包袱,則規模再大也是枉然。

另外,在談金融改革與整併的同時,不要忘了金融業主要是在服務 我們的產業界,因此任何的改革與整併都要同時兼顧對產業所造成的 影響。國際上有實證結果印證「大的銀行傾向照顧大企業,小的銀行 傾向照顧小企業」的趨勢,本人對台灣的各家銀行進行實證探討,結 果發現我國也有同樣的現象。也就是說,如果台灣都只剩下大銀行, 其實對中小企業的放款比例會降低;而且因為台灣的經濟體系是以中 小企業為主,因此這個問題會對台灣特別嚴重。在政府推動偏重外商 及大銀行發展的二次金改時,應注意是否會導致銀行對中小企業放款 愈來愈萎縮,而影響台灣經濟。

金融改革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可是二次金改目標的設定實在須要重 新檢視。不要忘記金融只是所有經濟體系的一環,而經濟發展的目的 也不只是為了創造經濟成長。如果不能把物價穩定、降低失業、縮小 貧富差距等其他總體經濟三大目標考慮進去,經濟發展是沒有意義的 。同樣地,如果今天金融改革及整併的推動忽略對中小企業的影響, 我們就算有許多在國際榜上有名的大型金融機構,也對台灣整體經濟 於事無補。

(本文作者為台大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