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工商時報 王曉伯

在2009年9月,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在研究2007年冬季至2008年6月的糧食危機之後,做出結論:未來10年糧食價格還將上漲,不過類似該次糧食危機飛漲的情況不會重演。然而時隔不過3年,眼前就將出現新一波的糧食危機,不論其持續時間或價格飆漲情況,可能都較3年前有過之而無不及。

 

2007到2008年夏季的全球糧災,成因複雜,不過大致可分為5項:首先,中國與印度等新興市場經濟成長快速,對糧食與肉類等需求大增。其次,美國大力推動生質能源的發展,使得對穀物的需求大增,同時也擠壓到做為牲口飼料的穀物供應大減,連帶影響糧食的供應。第3,油價急漲,運費大增,糧價也是水漲高,第4,天候異常,影響收成。最後,在當時全球貨幣寬鬆的政策下,游資浮濫,掀起市場炒作熱潮。

 

當時糧價大漲,聯合國農糧組織的食品價格指數在2008年4月前,連漲15個月。然而令人擔心的是,食品價格指數在去年12月已超越2008年6月時所創下的歷史高點,顯示現今的糧食通膨壓力之沈重,已在當年之上,而且正邁向新一波的高峰。

 

就美國農業部日前公布的最新預測報告可看出,現今糧食通膨升溫的成因與當年大致類似,然而情況卻會較3年前更為嚴重。

 

該報告下修全球今年主要作物的收成,主要是反映自去年年中 以來所謂反聖嬰的天候嚴重異常,包括之前俄羅斯乾旱影響小麥收成,以及現今澳洲的世紀洪水.阿根廷與巴西的乾旱。

 

報告也指出,全球人口增加、新興市場日趨繁榮,地域衝突與環境破壞,將導致耕地與作物進一步減少。此外,農業部也調升美國生質能源業對穀物的需求,而警告美國玉米庫存在今年9月將降至15年來的最低水準,黃豆供給緊縮的情況在今年年中也可能出現近30年來最嚴重的情況。

 

由此來看,2011年可能是新一波全球糧食通膨危機的開始。

 

2011-01-14 工商時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劉劉阿伯 的頭像
    劉劉阿伯

    劉劉阿伯理財教室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