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綠角】
透過台灣本地基金銷售通路投資基金的投資朋友,大多有與理財顧問往來的經驗。在銀行,是理財專員。在保險業,是業務員。這些金融專業人士,提供投資人怎樣的基金投資建議呢?
他們是否常建議投資人,應該時時留意經濟與市場動態、見機行事;或者建議投資人應以固定比重的資產配置,長期持有投資標的呢?
在市場大好時,人們都對快速致富有濃厚的興趣。在市場下跌後,人人都開始注意資產保值。就是這種心態,驅使投資人在市場上漲後,搶著上車投入股市;在市場下跌後,又連忙離開股市,轉入保守的公債或定存。
這種心態,就是大多投資人買在高點、賣在低點的根本原因。或許藉由專業金融人員的協助與點醒,一般投資人可以少犯點錯。但,真是這樣嗎?
大多理財顧問的投資建議,往往是順著投資人的直覺,講些讓人很容易接受的話語,並藉此促成投資人轉換或買進新的金融產品。
這些理由,表面看起來都很有道理。結果,等你買進高風險基金後,市場就沒剩下多少向上的動能(更糟的是上漲沒參與到,下跌卻是全程參與)。
等你完成轉換,滿手高評等債券基金時,市場又開始反轉向上。
本應阻止投資人在熱絡的市場因過度樂觀而大量投資股市,制止投資人在市場下挫後轉向安全資產的理財顧問,現在卻反而順著投資人的心態, 問題是這樣的調整能帶來比較好的投資成果嗎?
對於投資人,這樣做當然績效不會比較好。對於理財顧問,促成投資人在不同基金之間轉換,的確會帶來比較好的業績。
目前台灣的基金收費方式,大多是在買進時收取手續費。也就是說,要有新的買進,基金銷售通路才會有收入。
假如一位理財顧問的客戶,手上有總值500萬的基金,都一直持有不動,這樣是完全不會替理財顧問帶來收入的。
假如這500萬的基金全部贖回,再買進其它的基金,那麼就會帶來豐厚的手續費收入。
或許不能一竿子打翻一條船的理財顧問,但一般而言,理財顧問有很強的動機勸你不斷地轉換基金標的。
過去財務經驗證實,能持續在適當時機點進出市場,那是幾近於不可能的事,你的理財顧問也不可能辦到。正規的理財作法,是以資產配置控制投資組合的波動,但可以確定的是,在目前有銷售才有收入的基金酬庸制度下,幾乎不會有理財顧問會給出長期持有的資產配置規畫建議。
下次,當你的理財顧問又在建議你轉換基金時,想一下,他為的是你的績效,還是他的業績吧?
(作者是網路知名財經部落客,曾出版《股海勝經》、《綠角的基金8堂課》。部落格推崇指數化投資,以投資人觀點出發,提供少見於主流媒體的觀點。)
【2011/11/18 經濟日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