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抗暖化 減碳減出大商機
未來20年全球碳交易市場總規模將成長至三兆美元
【林祝菁】

隨著全球暖化議題增溫,多項節能、減碳等措施成了投資的當紅炸子雞,尤其在「京都議定書」的框架下,「碳」交易更成了最新的投資標的,根據統計,全球碳市場需求量至 2012年,將達到 35.49億噸,而總供給量為 19.36億噸,缺口達到 16.13億噸,如此大的缺口,也等同正式宣告了「碳」市場的龐大商機。

根據奧斯陸市場最新研究機構 Point Carbon的調查,光是歐洲碳權市場交易額, 2006年就突破 300億美元,而 2007年上半年也達到 230 億美元,目前市場碳每公噸約 15至 20歐元,今年就可能達到 30至 50歐元。也因此,有部分分析師預測,未來20年全球 碳交易市場總規模將成長至 三兆美元。

過去,我們認為二氧化碳是「廢物」,但 2008年起,二氧化碳卻成了「商品」,且是「最值錢」的商品。

京都議定書規範減排標準

自 1992年的「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是首次針對二氧化碳減排的國際約定,然而,簽約國並未認真執行,各國對於減排量爭吵不休,直到 97年,再次召集簽訂「京都議定書」,並於 2005年 2月正式生效,規範 38個簽約國家,共同將二氧化碳減排量在 2008年至 2012年間,需降至 1990年的平均水準再減 5.2%。

溫室效應已造成全球氣候異常,海底生物也大挪移,素有美麗海灣的 貝里斯國家,受到暖化的影響下,怒告 35個國家,破壞了他們美麗的海域,貝里斯人民怒吼:我們自己在毀滅我們自己。

其實,溫室效應造成全球暖化,這些二氧化碳排放量大都來自先進國家,而如果加入京都議定書,就需進行減排工作,先進國家減排的成本太高,導致許多國家不願加入,像是美國至今仍未簽署,引起多個國家的不平。

碳交易的市場便應運而生,開發中國家減排成本較低,因此,在這些國家減排,再把減出的額度賣給需要的企業或國家,達到全球的管制總量。京都議定書設計了排放交易(ET)、共同減量(JI)及清潔發展機制(CDM)三種模式,而現今進行碳交易的,就是 CDM。把「碳」成為可交易的有價商品,用經濟手段來達成環保的目的。

大陸是全球最大賣方市場

而全球最需要買碳排放量的,當然就是已開發國家,據統計,2006年全球碳資產最大買家則是英國,占全球交易的 50%,第二大是歐洲,占 10%。最大賣家則是中國,占全球交易量的 61%,排名第二是印度占 12%。

全球減碳最為積極的,就屬歐盟國家,歐盟主導了全球最大的歐洲碳權交易市場—歐洲氣候交易所(EU ECX)的碳權交易,自 2005年 4月開始至去年 6月,總交易額達到 237億美元。歐盟藉各種減碳排放的法規,讓所有想要跟歐洲人做生意全球市場參與者,都必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尤其 08年,排放量若未達一定標準,就可能受到歐盟地區嚴格懲罰,歐盟國家彼此輸出產品,就得遵守此規範,罰責相當地重,從今年一月起,若未達到減排量,出口產品一噸罰一百歐元,增加企業的經營成本,未來這項罰責也將擴及其它國家,因此,全球各主要企業早就著手進行減排工作。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賣方市場,同時也是京都議定書的簽約國之一, 08年起也將進行二氧化碳的減排責任,同時,中國國家發改委在「十一五」規劃擬定節能減排目標,據市場粗估,單單大陸衍生出來的碳金融商機,就高達三千億人民幣,已引起多家銀行爭相投入此塊市場大餅。

台灣企業也努力實施減碳

台灣雖不在京都議定書的規範,但國內許多企業為因應未來的潮流,自動訂定減排行動,以中鋼為例,設定能源調度中心,經過兩年的廠區耗能診斷後,發現高達七成五的能源用在煉鐵,把高溫固態原料燒煉為液態鐵水,可有效減碳,中鋼表示,2006年即成功減碳 26.4萬噸。

另外,像是中油也在 2004年進行碳排放減量工作,2006年成功減少 40.3萬噸,07年至少也有 13.8萬噸。

至於半導體龍頭台積電,也早在 2000年就加入台灣半導體協會倡導的溫室氣體排放減量計劃,制定「製程百萬公噸溫室氣體減量計畫」,預計在 2010年前,全氟化合物(PFC)總排放量能減下 23.5萬噸的二氧化碳的排放當量。

企業減排,若能將碳排放量有效地進行市場交易,碳交易商機將相當地大,不過,有許多國家並不急著將減碳的排放量釋出,畢竟未來審核標準應會愈來愈嚴格,如果太早釋出,恐會不夠用,因此,碳交易雖看起來相當有「錢」景,但,「碳」不是說買就能買,投資者還是得停看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