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日報╱編譯吳國卿】

 

股市在正常時期是經濟健康的可靠指標,而本周美股道瓊指數再創歷史新高有什麼不對?美國的企業獲利確實達到歷來最高水準,房市也開始回春,汽車銷售呈現2007年以來最熱絡的光景。

 

儘管有掃大家興的風險,但這不是正常時期的經濟。

 

過去4 年來驚人的股市漲勢(美國股市市值回復近10兆美元)既是受歡迎的趨勢,也是值得擔憂的原因。忍不住誘惑而加入這場歡宴的散戶投資人應該特別小心。

 

上升的股市會激發樂觀氣氛,不只因為它讓投資人變更富有,也因為它帶來經濟學家所說的財富效應:當家庭淨值上漲,消費者會把荷包打得更開。住宅、汽車和其他高價產品的需求增加,反過來刺激僱主增加僱用,因而降低失業率和進一步提振消費者信心。每季的401(k)報告反映出股市強勁,並推動這種良性循環持續不墜。

 

股價上漲往往提供自身再漲的動力,因為會說服更多投資人買進。這對散戶來說尤其真切,許多散戶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遠離股市,現在又爭先恐後重新投入。據投資公司協會(ICI)的數據,在1月,吸引散戶投資人為主的股票共同基金流入資金近380億美元,創下9年來最高。相較於去年12月,投資人從這類基金撤出近310億美元。

 

再來談談警訊。股市上漲可能是幻覺。這波股市上漲大體上是因為其他因素造成的政治經濟效應,最重要的是美國國會未能善用預算政策來刺激經濟需求,聯準會被迫介入。

 

央行積極買進債券,加上歷來最低水準的利率,迫使渴望收益的投資人買進股票。到某個時點,聯準會將開始出售資產和提高利率,提供投資人股票以外的選擇,進而使股價反轉下跌。

 

至於不斷攀升的企業獲利,它們反映強勁經濟成長的成分,不如疲弱的就業市場。在失業率7.9%的情況下,勞工缺少議價能力,容許公司壓低勞動成本,並把更多獲利發給股東。其結果是,企業獲利占經濟的比率達到新高:在2011年底,企業稅後獲利占國民所得的11.7%,為1947年有這項紀錄以來最高。

 

另一方面,勞動所得占經濟比率徘徊在1960年代中期以來最低水準,這個趨勢在失業率下降後可能反轉,使勞工更有能力要求提高薪資,進而減損企業獲利和壓低股價。

 

這些都不表示別投資在股票,也不是說股市泡沫像1990年代末的科技榮景那樣已經形成。證據甚至指向相反方向:標準普爾500指數股票的本益比(購買每1美元公司獲利的成本)比2009年底時低16%。

 

道瓊指數的情況也相同,該指數4年來翻漲逾1倍,但本益比仍比20年平均值低15%。

 

此外,若調整通膨因素,道瓊比2007年10月9的前次高點低9%。換句話說,從歷史觀點看,股價仍然便宜。

 

我們要說的是:用事實來武裝自己,儘管某些事實不是你的證券經紀商所樂見。別搶進搶出想抓市場的高低點。而且最重要的是,要學巴菲特用長期觀點投資。

 

(作者為彭博資訊編輯群)

【2013/03/09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