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投資偏好:堅守原則不盲從,他的眼中沒有科技股?

即使和比爾.蓋茲是好朋友,科技股對於巴菲特來說,是個自己不擅長、投機風氣盛、和沒有安全邊際的類股。經過了網路泡沫,最終證明巴菲特是正確的。

1997到2000年網路泡沫之前,許多投資人在科技股賺了好多錢。只有一個人沒有,那就是巴菲特。
人們笑他,「老華倫錯失良機。他是蓋茲的朋友,怎麼會沒搭上科技股的船呢?」

2002年全球金融機構又瘋狂迷上了衍生性金融商品。巴菲特也早早預言,這將會是一場大災難、「有毒」,並早把手上所有的衍生性商品拋出。每次都要經過好多年,市場才會驚覺,原來巴菲特總是對的。

後來巴菲特說,「對於我不懂的,就不要投入,任何時候,只要投機之風大盛,最後一定回檔修正。」

千禧年的第一個星期,巴菲特進入辦公室。倫敦《週日泰晤士報》新年第一天的報導說:「忽視科技股似乎讓巴菲特很難看。」

不投資科技股,績效差招致惡評

到了3月9日,《新聞日報》(Newsday)上架,引用《科技投資人雜誌》(Technology Investor Magazine)發行人哈里.牛頓(Harry Newton)的話說:「告訴你,巴菲特向股東發表聲明應該說的話是:『對不起!』就這麼簡單。」

波克夏隔天跌到4萬1300美元的低點,略高於它的帳面價值。傳說中的「巴菲特溢價」(Buffett premium;指單單因為巴菲特的盛名,股票就以高價交易)沒了。

前一天,那斯達克股價指數衝上5000點。自1999年1月以來,它已經上漲一倍,成分股的市值增加超過3兆美元。

這樣的對比太過強烈,實在沒辦法視而不見。一位基金經理人寫道,巴菲特之流的投資人有如「折翼天使,並因為難看的績效排名而出醜……,1999年,那些別有見地的晚生後輩冒出頭來,把他們狠狠拋到後頭。這些人說,老投資法則已經淘汰出局。他們更用叫人大開眼界的數字,支持他們的理論。」

風評這麼差,巴菲特當然痛心,但他卻不曾考慮改變投資策略。五年來,持有波克夏股票的投資人,如果把錢拿去投資市場指數成分股,獲利顯然更好──這可說是波克夏有史以來最漫長的一段「枯水期」。

巴菲特投資的可口可樂,市值曾經高達175億美元,現在只剩區區47.5億美元。他堅決不放棄安全邊際,以致波克夏坐擁一堆無用的資金,只能投入殖利率低的債券。

巴菲特很清楚電腦業的基本面,卻不打算用任何價格買進科技股。

「談到微軟和英特爾,」他說,「我不知道那個世界距今十年後會是什麼樣子。而且,我不想玩其他人擁有優勢的遊戲。……軟體業不在我的能力範圍內。……我們可以瞭解帝力雪糕(Dilly Bars),卻不懂軟體。」

避開科技股的暴起暴落,引導投資人期望

3月10日,也就是牛頓說巴菲特應該向股東道歉的隔天,《華爾街日報》刊出文章說,除了九牛拉不轉、討人厭的巴菲特,幾乎每個人都靠科技股賺了錢。他持有的股票從最高價下跌48%。《華爾街日報》拿他的績效和一位已退休AT&T員工相互比較,指後者的投資組合上漲35%,並表示涉足科技股的這個人「幸好不是巴菲特」。

不過,即使名聲遭到踐踏,巴菲特這次並沒有還擊。他沒在報紙言論版發表文章,沒在國會作證,說市場岌岌可危,沒在媒體反駁,沒接受電視訪問,為自己辯護,也沒安排副手上場代打。

3月11日,波克夏發表年報,巴菲特給自己打「丁」的成績,坦承沒能好好投資波克夏的資金。但他可沒說避開科技股是個錯誤。他只引導投資人調整他們的期望。

他說,由於波克夏規模較龐大,現在價值的成長可能只比市場「稍微」好一點。

巴菲特另外宣布,由於波克夏的股票那麼便宜,公司現在樂於接納投資人的提議,買回自家股票。自1970年股東大解散以來,這是他第一次表示:「我要買波克夏。」這一次,許多人聽懂裡面的訊息。他願意掏錢出來買波克夏的股票,單單這件事就說盡了一切。結果,他連一張股票都還沒買,波克夏就漲了24%。

接下來那週,有許多科技股掛牌交易的那斯達克股市拉起警報。到4月底,指數跌掉31%,是有史以來最大的跌幅之一。

有人問起科技股。「我不想投機高科技,」巴菲特說,「任何時候,只要投機之風大盛,最後一定回檔修正。」他拿當時的市場和連鎖信、龐奇(Ponzi)騙局製造的假致富相提並論。

(摘自《雪球》第54章)

科技股被哄抬高價,實際利潤低
  
巴菲特長期以來都對投資科技股有偏見,認為科技股沒有安全邊際。
  
許多網絡股沒有盈餘,市盈率卻無限大,而實實在在從事生產的公司,市值卻在下跌。當科技股超越“舊經濟”時,道瓊斯工業指數也在四個月前跨過一萬點關卡,在不到三年半之內翻了一倍。
  
私底下,巴菲特曾批評股市把科技股哄抬到荒謬高價。巴郡的股價不振,他不買科技股的規則顯得僵硬過時。但是批評對他的投資方式不起作用,而且至今他唯一的公開說法是,他不預測股市。
  
他認為,歷史上不是第一次出現改變世界的新科技,鐵道、電報、電話、汽車、飛機、電視,它們都使事物的連結變得更快速,但其中有多少新科技令投資人致富?
  
“短期而言,市場是個投票機,長期來看則是個體重計。到頭來體重是最重要的,但在短期內選票也很重要,只不過股市的投票並不民主,更糟糕的是,投票資格不需經過檢定。”
  
1964年12月31日道瓊斯工業指數874.12點,1981年12月31日則是875點。 “在這17年間,經濟規模增長了五倍,《財星》500大企業的銷售額增長了五倍多,而股市則在原地踏步,”巴菲特說。
  
“20世紀前半,另一項重大發明是飛機。從1919年到1939年,美國大約有200家公司。但截至數年前,在飛機工業上的所有股票投資,利潤是零。鼓吹新產業總是簡單,因為新產業很容易鼓吹,叫人投資一般用品就難多了。鼓吹神秘難懂的產品很容易,特別是虧錢的東西,因為沒有參考數字。”
  
第五節/股市表現佳,也不怕錯失科技股大行情
  
過去幾年股市價值大幅超越經濟成長。他說,這代表接下來的17年將不比1964年到1981年好多少,當時道瓊斯一直原地踏步。 “如果要我說未來17年最可能的報酬率,那大概是6%。”但是不久前平惠(PaineWebber)和蓋洛普調查顯示,投資人預期股市報酬率介於13%~22%。
  
不僅某些人認為巴菲特說的不對,就算他的預測最終證實正確,他對股市前景黯淡的預測一向和他自己的輝煌紀錄形成強烈對比。
  
不信巴菲特話的人認為,巴菲特在為錯失科技股大好行情找理由,他們驚訝他竟會做出這樣的錯誤預測。
  
到了1999年底,許多學習巴菲特風格的“價值型投資人”(value investor)不是歇業,就是轉而買進科技股,巴菲特卻依然故我。
  
“我不受別人影響。如果我在西斯廷教堂畫壁畫,當人們說‘好漂亮的畫啊!’我會很高興。如果他們說,‘你怎麼不多用點紅色,少用藍色? ’那就再見。這是我的畫,我不在乎他們出多少價,這幅畫永遠不會畫完,這是它的優點之一。
  
(摘自《雪球》第2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