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雖然官方版的通膨率不到3%,但與民生相關的物資卻樣樣大漲。不想被通膨困住變窮,就要化守為攻,把資產擺在對的地方,先保值、再賺增值財。
【撰文/劉育菁】


「東西變貴了!」這是民眾最近不斷重複說的一句話。就算改搭大眾運輸,省了交通費,卻仍省不了日常生活的吃、喝、用!麵粉、米、肉品、牛奶、衛生紙,無一不漲,菜市場跟超市貨架上都是「漲聲」一片,民眾自然只能勒緊褲袋節省過日子。

百姓可以不買衣 不能不吃飯

雖然民眾都深刻感受到東西變貴許多,不過行政院主計處卻預測今、明兩年台灣的通膨率「不會超過2%」,簡直讓許多人跌破眼鏡。

為何看似很低的通膨率,卻會讓百姓哀嘆「日子快過不下去了」?原來,官方版的通膨率是依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及躉售物價指數(WPI)兩種而來,其中,CPI與一般民眾的關係最密切,因為它是由近400項商品及勞務,分成7個基本大類所組成,按權重高低依序是:居住類(30.79%)、食物類(25.05%)、教養娛樂類(16.11%)、交通類(12.63%)、雜項類(6.9%)、衣著類(4.7%)及醫藥保健類(3.7%)。

而今年開始,食物類價格漲最多,普遍上漲1成以上,但是食物類占通膨率的比重不到3成,因此官方版的通膨率才會看起來仍然是「天下太平」。

而民眾的感受卻是大不同,「因為漲的都是民生必需品,百姓可以不買衣服,但卻不能不吃飯。」中央研究院院士于宗先強調。

物價漲上去就不容易再下來

按照過去經驗,「物價只要漲勢成形,就不容易下來。」永豐金控首席經濟分析師黃蔭基分析,養樂多從5元漲到8元,吐司麵包從26元漲至35元,鮮奶從15元變成19元,商家一旦漲價成功,除非經濟嚴重衰退,不會再將價格調回來。

因此,有經驗的人對於通膨最真實的印象就是︰「變窮了!」因為過去能買到「一分貨」的「一分錢」,現在只能買到「半分貨」,損失可大了。所以,「通貨膨脹,會讓錢不值錢!」

今年來民生物資的全面上漲,也開始勾起上一代痛苦的回憶。1979年國際油價突然間從每桶14美元漲至25美元,56年次的馴錢師財商顧問楊宏達回憶起孩童時代,「當時媽媽趕忙將大把大把的鈔票換回一堆堆的衛生紙、牙膏、肥皂,這些東西花了4年才用完!」

3口之家 開銷憑空多5千元

物價上漲,如果民眾的收入也跟著增加,那麼還能彌補因物價上漲而憑空多出來的開銷,偏偏,上班族薪資不動如山,就算老闆幫忙,但國內平均薪資增幅卻不到2%,根本趕不上物價上漲的波動幅度。

在外商公司工作的吳宇豪月薪8萬元,去年一家3口家庭月支出5萬元,但最近他發現奶粉、尿布、加油、便當統統漲價了,現在要每月要多付5千元才足以支應相同的生活水平。

而今年公司卻只幫吳宇豪加薪1千元,根本無法貼補不翼而飛的5千元。但是,吳宇豪還不是最辛苦的中產階級,根據主計處9月統計工業及受雇員工的600多萬人中,有38%勞工平均薪資不增反減,這些人飽受減薪之苦,卻得要承受物價這個難以承受的重。

因此,雖然以官方定義來說,令人擔心的通膨尚未發生,不過民間普遍的感受卻是,「通膨不是未來式,而是現在進行式。」更諷刺的是,今年以來新台幣兌美元匯率雖然在央行強力主導下升值,但實際上,民眾手上的新台幣卻老早因為物價上漲而呈現了「對內貶值」現象。

「台灣是海島型國家,不管是原油或大宗物資都得靠進口,這也使得國內油價、食品價格就更容易受到國際價格波動影響。」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洪德生無奈的分析。換句話說,如果國際大宗物資的價格漲勢不歇,相較其他國家,台灣的通膨危機會更容易的迫在眉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