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總體經濟-新聞 (46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葛洛斯:人民幣將不再緊釘美元
記者雷盈/綜合報導

全球最大債券基金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經理人葛洛斯(Bill Gross)表示,中國有泡沫危機,寬鬆貨幣政策所造成的問題逐漸浮現,中國可能在六個月內放棄人民幣匯率緊釘美元。

彭博社昨(20)日報導,葛洛斯19日接受彭博電視訪問時表示,「中國有自己的泡沫要面對。中國追求出口成長,卻沒有終端消費者,這是中國真正的問題。」

葛洛斯說,中國有可能在六個月內放棄緊釘美元的匯率。中國寬鬆的貨幣政策已在大陸形成更多放貸與資產升值的小泡沫。

葛洛斯在貼於PIMCO網站的投資展望報告中指出,「隨著人民幣面對新的升值壓力,全球資產價格可能震盪走低,公債殖利率走高,股價則會下跌。」

葛洛斯提到,聯準會把利率維持在超低水準,新資產泡沫的「系統性風險」已經增加。

中國人民銀行於本月11日發布第三季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報告中首度提及,未來進一步建立人民幣匯率機制時,將結合國際資本流動及主要貨幣走勢變化。外界解讀,人行將結束緊釘美元的匯率政策,擴大人民幣彈性。

外界對人民幣升值高度預期,人民日報海外版週五刊文「回應」。文章指出,人民幣升值不利世界經濟復甦,西方國家不應逼迫人民幣升值。希望美元、日元、歐元等主要國際儲備貨幣的匯率保持相對穩定,從而減少匯率波動給全球經濟帶來的不確定性。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石建勳在人民日報上撰文指出,西方國家熱衷人民幣升值,目的是讓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為美國巨額的貿易赤字、財政赤字「買單」。美國執行了弱勢美元政策,因為美國是美元貶值最大受益者。

文章指出,在當前全球應對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保持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有利於亞洲地區與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姚堅日前也明確指出,貿易不平衡不應成為討論人民幣匯率理由。

每日經濟新聞報導,瑞士信貸亞洲首席經濟學家陶冬指出,中國已產生流動性氾濫,實際盯住美元的匯率政策是重要原因之一,只要美元發出流動性,中國也只能跟著發出流動性,此舉炒熱中國自身資產。

陶冬認為,目前逼迫人民幣大幅升值是不可行的,在目前流動性氾濫、熱錢過剩的情況下,若製造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將導致更多熱錢擁入,進而製造更多的流動性,刺激出更大的資產泡沫。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IT聲請破產 兩個月拚重生
編譯陳家齊/綜合外電

美國最大的中小企業貸款商CIT集團1日聲請破產重組,成為美國史上第五大破產案。CIT希望在破產保護下減債100億美元,並在債權人支持下兩個月走出破產。

根據CIT向紐約破產法院提交的文件,申報資產額為710億美元,負債649億美元。以資產計,只有雷曼兄弟公司、華盛頓互惠銀行、世界通訊與通用汽車公司的破產規模比CIT大。

CIT先前提出的300億美元債務重整案未獲債權人同意,九成債權人支持改以「預先安排的破產」(prepackaged)進行重整。

此舉使CIT可以在準備好短期融通資金的情況下,維持營運,然後儘快脫離破產。CIT表示,計畫在聲請重整兩個月後脫離破產保護。

根據CIT所提出的破產案,有擔保債權人將以面額70%的折價,把既有債券換成到期日更晚的新債券,這些優先債權人也將取得CIT 92.5%的股權;無擔保債權人的債權將全數轉換成新的股權,不獲新的債權。

至於用23億美元投資CIT優先股的美國政府,以及CIT的一般股東,其股權可能將被一掃而空。CIT聲明說,一切目前既有的普通股與優先股都將在脫離破產保護時註銷。美國財政部是在去年運用7,000億美元的問題資產救助計畫(TARP)對CIT注資,CIT的破產也是TARP第一個紓困失敗的案例。

CIT的業務是在資本市場發行短期票據籌資,然後放貸給企業。

由於CIT的業務對整體金融市場的牽連不像貝爾斯登、雷曼兄弟等投資銀行那麼深廣,美國政府看便默許其破產。

但是CIT的破產將對仰賴銀行貸款的中小企業構成籌資壓力。CIT執行長兼董事長皮克(Jeffrey Peek)就強調維持CIT 營運的重要性,他說:「我們決定採取的重整計畫將使CIT能夠繼續為中小企業客戶提供資金,這兩種企業對美國非常重要。」

CIT是在取得主要債權人艾康(Carl Icahn)的首肯後,聲請破產重整。CIT先前已從其他債主取得450億美元融資額度,艾康同意再另外提供10億美元,不過消息人士表示CIT應不至於需要艾康的融資。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者示警 大陸經濟恐二次探底
特派記者劉煥彥/上海三十日電

同在上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任教的大陸知名經濟學家吳敬璉與許小年直言,大陸經濟免不了將二次探底,而北京當局應著重長期經濟成長,而非僅注重短期經濟刺激。

本職為大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的吳敬璉,昨(30)日在上海參加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對話」節目錄影時表示,2006年以來,中國大陸在談到總體經濟政策及分析時,最大問題就是把用短期分析取代長期經濟成長。

他認為,目前大陸經濟情勢走穩是短期現象。

在經濟三大支柱中,出口比上年度同期少了15%,消費也沒有起色。

全靠投資支撐,才創造今年前三季大陸經濟成長率7.7%的成績。

但吳敬璉強調,以人民幣4兆元加上銀行信貸10兆元的這種寬鬆貨幣政策的方刺激經濟方式,不可能長此以往,否則明年大陸經濟會不穩。

中共官方真正應該做的,是改變大陸經濟的成長模式,轉為依賴技術進步及企業增加活力所創造的經濟利益。

然而他承認,大陸官員最不能接受的,就是改變國家經濟成長模式的看法。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與金融學教授許小年同樣說得露骨。

他說明,中共官方為了刺激經濟而快速燒錢,這種方式不能持續下去,因為三至五年後將為銀行業帶來龐大壞帳,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許小年說:「短期GDP(國內生產毛額)的發展,將為未來中國帶來巨大的成本。」

他警告,由於大陸經濟結構調整不到位,現行寬鬆貨幣政策及財政政策又可能無以為繼,明年大陸經濟免不了二次探底的命運,估計時間將在第二季之後。

許小年說明,北京當局現行經濟政策有兩大問題。

第一,中共官方正在籌措今年第四季與明年的財政收入,因此稅務機關積極收稅,這導致民間企業降低開支以應付繳稅需求,進而縮小民企在經濟結構中的比重。

第二,大陸經濟管制太多。北京當局本應鼓勵民間投資,但目前民企想投資的產業,大多產能過剩。

例如大陸國家發改委數周前點名的鋼鐵、風力發電及多晶矽等。

即是是沒有產能過剩問題的產業,民企也面臨投資門檻過高的問題,導致國有企業反而占更大比重。

許小年認為,為了解決這種問題,並平衡出口將無法恢復過往榮景所造成的真空,大陸政府應該取消國企對部分產業的壟斷地位,進而提高民企發揮空間,以及民間消費在整體經濟中的比重。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陸防炒股 收緊個人信貸
記者雷盈/綜合報導

中國銀監會近日陸續發布新規定,計劃收緊個人貸款,嚴防資金違規流入股市,並要求銀行加強風險控管,希望藉此把資金引導到實體經濟上。

銀監會於28日公布「個人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以規範貸款程序、打擊違規放款行為。

每日經濟新聞報導,銀監會相關人士表示,銀行業的個人貸款業務經常違規操作,特別是「假按揭(抵押貸款)」、「頂冒名」,貸款挪用等現象也時有所聞。

為了進一步管理貸款業務,銀監會規範,在貸款用途方面,銀行不得發放無指定用途的個人貸款,並要執行「面談制度」,貸款人必須充分了解借款人的借款用途、還款意願和還款能力。

銀監會指出,新規定是為了防範由開發商、經銷商或其他中介機構代為簽訂相關文件可能引發的法律糾紛,預防信貸風險。

華爾街日報報導,銀監會表示,今年上半年累計新增個人消費貸款達到人民幣6,508億元(約新台幣3.09兆元),但去年同期只有新增人民幣2,591億元(約新台幣1.2兆元)。

若包括其他類貸款來看,中國1至9月新增人民幣貸款達8.7兆元(約新台幣41.4兆元),創歷史紀錄,幾乎是去年全年新增人民幣貸款的兩倍。上半年整體信貸呈「井噴」情況。

上海證券研究所研究員表示,新規定阻斷個人貸款流向股市,「如果新規定嚴格執行的話,今後個人貸款入市炒股就行不通。」銀監會希望把資金引導到實體經濟。

銀監會昨(29)日也公布「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指引」,要求商業銀行每一季要進行一次壓力測試,做好風險、流動性管理。

銀監會於指引中表示,去年爆發國際金融危機,因此有必要加強銀行的流動性風險管理。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銀行業 今年倒了106家
國外新聞組/綜合外電

美國銀行業持續受房地產貸款虧損及經濟衰退衝擊,今年迄今全美倒閉的銀行總數已經突破100大關,達到1992年以來最多的106家。聯準會主席柏南克23日呼籲加強對金融業的監管改革,以防金融機構出現問題拖累整體經濟。

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23日一口氣接管七家小型商業銀行,估計將因此失血3.566億美元。

至此,今年以來倒閉的銀行累計為106家,不僅是去年關閉家數的四倍以上,也創下90年代儲貸危機以來的新高。在上次信貸危機中,共有108家銀行在1992年倒閉。去年倒閉的銀行有26家,2007年則為三家。

FDIC為接管這些倒閉的銀行,今年估計將花費250億美元的保險基金。FDIC的保險基金在年內也會因此出現赤字,預計到2013年還將為數百家破產銀行花費超過1,000億美元。為此這家聯邦機構首次要求投保的金融機構預付三年的保險金,預計籌集450億美元的緊急資金。

不過專家表示,雖然大批銀行倒閉,但儲戶不必太擔心。由聯邦政府支持的FDIC對於每個存款帳戶擔保25萬美元存款。今年倒閉的大多都是小型銀行,商業房地產貸款狀況不斷惡化是主要問題。這100多家銀行主要分布在加州、喬治亞州和伊利諾州。

23日倒閉的銀行分別是佛州的Partners Bank、Hillcrest Bank及Flagship National Bank;喬治亞州的American United Bank;威斯康辛州的Bank of Elmwood;明尼蘇達州的Riverview Community Bank及伊利諾州的First Dupage Bank。這些銀行的資產規模都低於2億美元。

大規模的銀行倒閉凸顯政府金融監管改革的必要性。柏南克23日在波士頓敦促國會立法,進行金融改革,規定大型銀行儲備足夠資本因應困境。

柏南克說,第一要務是由國會設置一套機制,搭配聯邦存保公司處理受困銀行的作法,讓動輒影響金融體系的大型非銀行金融業者,在無法存活時得以安全倒閉,不致於拖累市場,而且,這套機制所需要的運作成本應由金融業分擔,不該落到納稅人頭上。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行 本周收回7,500億游資
記者雷盈/綜合報導

第一財經日報報導,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本周自市場收回人民幣1,600億元(約新台幣7,584億元),創下今年單周收回資金的新高,透露大陸央行欲收緊銀行流動性的訊息。

大陸央行本周從市場收回人民幣1,600億元,比上周增加人民幣870億元(約新台幣4,123億元)。

分析人士指出,大陸央行在9月注入較多資金,十一節日結束,加大回收市場游資也屬正常。目前銀行體系流動性寬鬆,大陸央行應是藉此釋放收緊資金面的信號。

最近國際資本流入大幅增加,銀行9月新增信用貸款也超過市場預期,來到人民幣5,167億元(約新台幣2.4兆億元)。一位證券分析師說,「在這種情況下,央行有必要對銀行體系頭寸進行收緊,以控制流動性保持在可控制水平。」

巴克萊資本中國經濟研究主管彭文生表示,貨幣政策對可能出現的通貨膨脹高度關注,大陸政府將繼續採用流動性管理、公開市場操作等政策,引導銀行放款回穩、市場游資減少,並於明年下半年升息。

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表示,預計明年第二、三季中國的貨幣政策將轉為中性。明年貨幣政策中性化將表現在幾個方面,包括允許人民幣匯率恢復溫和緩慢的上升,並於第二季調整存款準備率;至於升息會在明年第二季之後。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發佈報告認為,未來大陸農產品價格可能大幅波動,此外,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的「輸入型」通脹壓力也會加大,在此情勢下,將推動通膨預期持續上升。

報告認為,到今年年底,大陸貨幣政策仍會保持一定程度寬鬆,但明年就會把利率、存款準備率往上調。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歐元區PMI創16個月新高
陳穎芃/綜合外電報導

市調機構Markit Economics最新資料顯示,9月份歐元區製造業及服務業綜合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繼8月後再度突破50點之景氣擴張臨界點,並創下16個月以來最高紀錄,反映歐元區經濟已觸底回升,但失業率居高不下恐拖慢景氣復甦腳步。

9月歐元區PMI從50.4點上揚至50.8點,創下連續2個月成長,但低於彭博社調查所預期的51.3點。為刺激經濟,歐洲央行(ECB)目前仍將基準利率維持在1%低點,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也表示短期內不考慮取消振興方案。不過歐洲央行理事奎登(Guy Quaden)表示對經濟前景抱持「謹慎」態度,主因就是失業問題依舊存在。

9月份歐元區服務業PMI從49.9點成長至50.6點,創下16個月以來首次成長;製造業PMI則從48.2點成長至49點,達到16個月來最高點。Markit Economics指出,製造業及服務業在過去幾個月需求持續增長,促使9月歐元區新訂單量出現4月以來首次成長。包括德國豪華車品牌BMW在內等汽車大廠多看好2009年下半的市場需求。飛雅特董事長蒙特澤莫羅(Luca Cordero de Montezemolo)日前也表示:「頂級車市已觸底反彈。」

大體來講,分析師對歐元區景氣止跌回升持肯定態度。德國Dekabank銀行資深經濟師尤尼斯(Karsten Junius)就表示:「歐元區PMI突破50關卡表示經濟情勢恢復穩定,預期第三季經濟會顯著成長。」

然而,Markit Economics資料卻顯示,雖然歐元區失業率自5月起連續4個月下滑,但9月卻再度回升。奎登認為除失業問題嚴重打擊消費外,各國金融業尚未完全復甦,且產能利用率偏低也阻礙投資,因此保守看待前景。ING投信經濟師弗列特(Martin can Vliet)也表示:「9月歐元區PMI成長固然振奮人心,但目前成長幅度仍偏向緩步回升,並非V型反彈。」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郎咸平:通膨 買肉的都知道
特派記者林庭瑤/廈門九日電

針對大陸當前經濟局勢,知名經濟學家、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郎咸平9日表示,「不會說有通貨膨脹的,一個叫國家統計局,另一個叫主流經濟學家,其他都認為有。只要買過雞肉、豬肉的人,早都認為通貨膨脹。」

來自台灣的郎咸平經常提出尖銳批評的非主流觀點,在大陸深受民眾歡迎。他9日在廈門「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的一場演講中,針對大陸宏觀經濟和股市、房市發表看法,吸引近兩千名政商界聆聽。

對於當前市場回暖,郎咸平自稱,他發現中國大陸生了兩個病。第一個病是六大衝擊(人民幣升值、成本失控、勞動合同法、下調出口退稅、錯誤宏觀調控、穩性稅費增加)」,造成中小企業面臨的投資環境惡化。

第二個病是產能過剩更為嚴重。地方政府大量投資,中央政府政策(農業改革、醫療改革、人民幣4兆投資、汽車家電下鄉、十大產業振興方案、銀行人民幣7.37兆新增信貸),大筆錢砸入基礎建設,卻沒有拉動民營經濟的投資。

他談道,在大陸到處是基礎建設,到處公共建設,在某個地方,「有八線國道、八線省道、八線縣道,平行建設,開到遙遠的天邊,只有一家賣紀念品的小商店在那裡。」

在這兩個病沒解決的情況下,龐大資金衝擊股市、房市。郎咸平指出,中國大陸股市有三筆資金進入,製造業資金、信貸資金、避險資金進入股市;而進入樓市的,有製造業資金、避險資金進入,拉抬高端樓盤,形成「地王」現象。

另一是造成通貨膨脹的預期。「你們會問我有沒有通貨膨脹?」郎咸平說,「不會說有通貨膨脹的,一個叫統計局,另一個叫主流經濟學家,其他都認為,只要買過雞肉、豬肉的人,都認為通貨膨脹。」

郎咸平認為,現在問題不是「中國經濟危機是什麼?」而是「見底之後,要怎麼辦?」他說,大陸出口占GDP的35%,除非大陸人民的消費加倍,才可以轉成內銷,但事實上不會加倍,因為大陸是儲蓄小國,人均儲蓄只有人民幣幾千元。

那麼郎咸平開出什麼藥方?他斬釘截鐵地認為,大陸政府不應把錢投資基礎建設,而應該把錢拿給中小企業。「民營經濟才是拉動經濟的動力,企業利潤是中國成長的動力。」

不過對於中國的未來,他滿懷悲觀論調。他指出,全球包括原油、鐵礦砂等大宗物資價格,全操控在華爾街之手,最高指導原則「取得全球物資的訂價權」,而背後的主導是美國政府。

郎咸平說,大陸還自以為製造業大國,沒有訂價權,只有浪費資源、剝削勞工的廠商來中國大陸。對於中國大陸是否有機會產業升級與轉型,他簡潔有力地回答:「不會成功。」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歷史經驗看 經濟泡沫的肇因
(原文刊於華爾街日報,國際組整理)

在最近10年間,我們已經經歷了太多的繁榮與蕭條:科技股泡沫、房地產泡沫,以及今年巴菲特(Warren Buffett)所稱的美國債務泡沫。

多年來,我一直都是這些極端金融循環的學生。在20世紀80年代,我親眼目睹了德州的房地產泡沫和相關公司在垃圾債券泡沫中灰飛煙滅。我寫過一本有關1929年崩盤的書。最讓我感到慚愧的是,在市場膨脹的高峰,我曾花50美元買了一個只值5美元的豆豆布偶(Beanie Baby),只因為它叫做「和平」。

在研究是什麼驅動泡沫形成的問題上,我開始認為它們都是按照非常固定的模式發展的。如果我們能夠認識到這些特性,就可以更快速地做出反應並調整行為。


肥沃的土壤/
蓬勃發展時期 常伴隨投機

肥沃的土壤:最大的泡沫似乎都是在經濟快速發展和大舉創新的時期發展形成的,因為這樣的環境可能讓我們更容易接受常常伴隨而來的金融投機行為。

上個世紀20年代,汽車業開始興起,許多家庭都通了電。1920年時,收音機還很少見,而到了1929年,每三個家庭中就有一部收音機,給數百萬人帶來了娛樂、音樂和新聞。在這期間,出現了兩次嚴重的金融泡沫:1925年佛羅里達土地投資風潮和最後以崩盤告終的股市飆升。

最近,我們看到了宛如收音機問世般的革命。在今天的大學生剛出生時,還沒有電子郵件、網際網路、能放到口袋裡的手機、DVD和黑莓機。以前要看電視劇,只有電視台播出時才能透過電視機收看。但現在,只要我們想看就能看到,在電腦上、iPod上、甚至是手機上。

在這種革命性變化之中,你可以看到人們的想像力是如何被激發,以致於相信科技類股可以無視地心引力而扶搖直上,或是認為住房價格可以一直攀升,或是覺得抵押貸款可以永遠不用償還。

一窩蜂/
購物狂潮 推動價格走高

一窩蜂:關於繁榮的第二個特徵,也更明顯的特徵是,太多太多的人一擁而上,推動價格不斷走高。最初的懷疑情緒被好奇取代,然後又升級成某種狂熱,好像你是這個星球上唯一沒有參與其中的人,你最好趕緊加入這場盛宴當中。

不妨看看近期鮮有報導的時尚手提包泡沫。或許你想像不到,但在此次衰退降臨之前,手提包是時尚裝飾品中最為熱門的產品。它們可能由鴕鳥、鱷魚、水牛或是漆皮製成,飾有鈕扣、拉鏈或是口袋。

全球最美麗的名人拿著這些皮包,最時尚的女性對此覬覦不已。設計師幫手提包取了像名車般的名字──上城(Uptown)、下城(Downtown)、Mulberry Bayswater,以及愛馬仕柏金包(Hermes Birkin)─價格動輒數千美元。

2003-2004年間,手提包銷售額成長了26%。在接下去的三年內,銷售額增長較為緩慢,但仍一路走高。美國旅行用品協會(Travel Goods Association)預計,2007年手提包銷售額達到了90億美元的歷史新高,較2001年銳增了一倍。

研究機構Mintel在2007年發表報告指出,那些對款式敏感的女性來說,手提包仍然是可負擔的炫耀品;與650美元的皮包相比,100美元或150美元的皮包似乎是可以接受的,而與1,500美元的包相比則是便宜到家了。該機構預計手提包銷售額會在2011年底前再增長25%。但美國旅行用品協會的數據顯示,2008年手提包銷售額減少了11億美元。

無視警告/
極端價格 被視為過度悲觀

無視警告:隨著價格一路上揚到令人驚訝的高位,一些專家會堅稱今非昔比,這次不同於以往,而基本上市場會忽視所有的警告聲。

隨著去年油價突破每桶100美元關口,一位分析師預計油價可能會達到每桶200美元。一些專家也堅持認為,房價不可能全面下滑。

有關極端價格的警告常常被視為過於悲觀而扔到一邊,或是淹沒在每日接受到的海量訊息中,導致投機行為繼續。舉例來講,2005年華爾街日報就曾報導寬鬆抵押貸款標準可能存在危險,以及基於複雜金融模式的信貸衍生產品的爆炸式成長可能會引發災難。這些複雜金融模式試圖預計某些借款人的違約可能性。

貪慾佔上風/
只想賺的多 常識置腦後

貪慾佔了上風:在某個時候,泡沫大到了荒謬的程度,貪慾佔了上風,要讓這個神話繼續,就必須將所有的常識置之腦後。

在房市上,警告信號應該就是放貸給那些無力提供任何證據表明自己有能力還款,或是無需付一毛錢首付的30年房貸。

在手提包泡沫中,警告信號應當就是一些貴得離譜的手提包本身。在2006年和2007年的時候,香奈兒和其他品牌推出了時尚透明包。這些包很快就被時尚界視為是熱賣產品。不過,這些皮包不過就是透明塑料材質,實際上就是非常昂貴的浴簾而已。

散場派對/
派對很危險 卻不願散場

散場派對:泡沫的最後一個典型特徵是其本身就是生活中的一課。派對可能會很危險,但試圖讓派對繼續進行,以及可能散場後的派對才會真正令你受傷。你永遠猜不到泡沫會在何時破滅。一些泡沫可能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但當泡沫破滅的時候,這個過程幾乎總是非常迅速和劇烈。

正是這個時候,那些決意讓泡沫繼續的人承受了最大的危險。正是科技熱潮趨冷後,世界通訊(WorldCom)才開始在會計操作上作假,試圖提振其收益狀況。當2006年至2007年星巴克(Starbucks)同店銷售額開始下滑時,星巴克試圖通過開設更多的門市來維持快速增長的趨勢─此後數百家門市關閉。2008年的時候,零售商仍然對奢侈手提包消費者寄予厚望。

只有在泡沫破滅數月或是數年之後,人們才會知道幕後真正發生了什麼。

距1929年股市崩潰3年多以後,美國參議院展開調查,揭開了一個又一個令人錯愕的不當行為。當時大通銀行的主管一直在賣空自己銀行的股票,在公開場合呼籲其他人買進。花旗集團的前身-國家城市銀行(National City Bank)的前任主管則秘密地在退休後獲取巨額年薪。負責調查的參議員佩科拉(Ferdinand Pecora)表示,這些身居高位的人做出這些低劣的事情,真令人震驚。

納斯達克前董事長馬多夫(Bernard Madoff)的詐騙案可能不是這輪週期唯一令人吃驚的金融醜聞。目前已經有其他規模較小的龐氏騙局被曝光了,一些公司不法行為也可能會浮出水面。

那麼,這一切對我們投資者意味著什麼呢?

在一個投機環境下,只有短線投機人士才能從中獲利。就我所知,豆豆布偶最聰明的玩家是鄰居家的一個小孩,他在家搜集了所有動物布偶,然後在街角出售獲利。如果你想要全身而退,那就必須在價格上漲過程中撤出,不能擔心錯過價格見頂的時機。

自巴菲特發出警告之後,所謂的美國債務泡沫已經有所紓緩,不斷攀高的利率水平壓低了美國國債價格。隨著經濟逐步復甦,國債價格可能會大幅下滑。

在泡沫期間,買進持有的人會被甩下獨自承擔沉重又昂貴的包袱,短期來看的確是這樣。但這正是我們為什麼要長期投資的原因,所謂的長期至少是5年、10年或者20年。如果你的投資期限太短,不能把握長期時機,那麼你就應該避免承擔風險。從金融衰退中倖存下來的唯一途徑就是堅持下去,挺過衰退時期。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盧比尼、PIMCO:美二度衰退風險升高
蕭麗君/綜合外電報導

有「新末日博士」之稱的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盧比尼,與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執行長伊爾艾朗(Mohamed El-Erian)雙雙警告,美國經濟在明年出現「二度衰退」的風險正不斷增加。

曾準確預測這波金融風暴出現的盧比尼,周末在義大利一場記者會上表示,他堅信美國經濟最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呈現U型復甦,意味成長將低於趨勢水平一段期間,「特別是已開發國家,至少2到3年。」

他還說,在U型復甦期間,存在二度衰退的可能性。雖然機率不大,但卻逐漸上升。他警告如果沒有正確的退場策略,「可能會造成二度衰退。」

盧比尼表示,他對中國、日本與德國等大量儲蓄的國家深感憂心,認為這些經濟體無法提振足夠的消費來彌補美國與英國等「過度消費國」的需求下降。

他還建議全球央行在決定利率決策時,應該多關注資產價格,他並鼓勵聯準會主席柏南克也應該遵循此路。

他表示,「我認為在設定利率時,除了關注通貨膨脹與經濟成長外,資產價格、資產泡沫也應該扮演重要角色。柏南克觀點至今依然不同。我衷心希望該危機能真的帶來教訓。」

此外,PIMCO執行長伊爾艾朗在接受路透專訪時也提出類似警告,表示就目前依然疲弱的勞動市場來看,美國經濟在2010年面臨二度衰退風險正在攀升。

在美國週五公佈最新的就業數據後,伊爾艾朗指出,雖然經濟復甦跡象不斷浮現,但疲弱的就業市場與收入不見增加,恐對持久性復甦造成阻礙。

為PIMCO管理8,500億美元資產的他強調,「美在2010年陷入二度衰退的風險正在增加。」他認為這對目前反映美國可能V型復甦的股市將造成一大挑戰。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球PMI漲翻天
劉聖芬、康彰榮/綜合報導

美國、歐洲與中國相繼公佈強勁的製造業數據,除中國連6月成長之外,美國製造業為20個月來首度恢復成長,歐洲製造業則為14個月高峰,證實全球經濟正穩定脫離衰退邁向復甦。

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昨天公佈8月製造業活動指數(PMI),意外勁揚至52.9,為2008年1月以來首度高於50,且為2007年6月以來最高,顯示美國正逐漸走出經濟衰退低谷。

PMI是針對美國採購經理人所做的調查,顯示製造業的景氣狀況。當PMI指數超過50時,代表製造業擴張,當指數低於50,則代表景氣趨緩。

就分項數據來看,美國PMI新訂單指數從7月的55.3躥升至8月的64.9,為2004年12月來最高;8月就業與價格指數分別上揚至46.4與65.0,為2008年8月來最高。

執行這項調查的歐爾(Norbert Ore)表示,美國製造業庫存連續40個月減少,短期內製造業似可繼續成長走勢。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昨天也公布了8月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為54,是今年3月以來連續第6個月指數在50以上。除了官方數據外,匯豐銀行也公布中國8月PMI為55.1,兩項數據均創下16個月新高,均顯示中國製造業經營狀況有實質性好轉。

8月的中國PMI為54,比7月份上升0.7。分項數據中,只有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略有下降,其餘各指數均有所上升。而大陸20個製造業行業中,已經有18個行業PMI指數達到50以上,行業普遍回升的態勢已經基本形成。

在歐洲方面,市場研究公司Markit Economics所做的歐元區採購經理人調查顯示,8月歐元區製造業指數從7月的46.3升高至48.2。這不但是14個月來最高水準,更超越8月21日公布的初估值47.9。

歐洲央行對市場挹注巨額資金,加上該區政府祭出銷售獎勵以提振消費者支出,使歐洲經濟企業信心得以大舉回升。歐洲央行可望在本周四貨幣決策會議維持利率於1%不變,並保持此水準至明年以活絡景氣。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盧比尼:小心!二度衰退來襲
蕭麗君/綜合外電報導

曾準確預測此波金融危機,擁有「新末日博士」之稱的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盧比尼,在金融時報撰文警告,有鑒於全球量化寬鬆貨幣措施與超大規模財政支出退場所蘊含的相關風險,加上能源與食品飆漲已經凌駕遠經濟基本面,全球陷入二度衰退的風險正在升高。

盧比尼在文中指出,在決策官員努力下,雖然讓一度有如自由落體下跌的經濟活動出現減緩,但目前經濟前景依然有3大問題值得探討。第一為全球衰退何時結束?第二是經濟復甦將以何種形式出現?第三為是否有再度衰退的危機?

他表示,就第一個問題,全球經濟可望將在今年下半年觸底。他說像美、英、歐元國家與部分新興經濟體,其衰退將在年底才會正式結束。至於日、法、德等先進國家與多數新興國家則已開始復甦。

至於第二個問題,盧比尼指出雖然有經濟學家看好經濟將以V型進行快速復甦,但他卻相信這波復甦將呈現疲弱的U型復甦,也就是在歷經數季快速成長後,成長動能將再度疲弱,並低於趨勢水平數年。

他所持的理由為美國與其他先進國家的就業市場依然不見起色,失業率更可能在2010年升破10%,這對市場需求與銀行都是不利消息。此外,盧比尼還認為,目前金融市場不只存在流動性問題,還有償債危機未除,都對銀行放款、家庭消費與企業投資能力造成限制。

不過最令盧比尼憂心的是二度衰退風險正在攀升。他指出,決策者不管要不要實施貨幣與財政退場機制,都會對經濟造成威脅。

他解釋,如果政府以加稅、削減支出與吸收多餘資金等方式減少財政赤字,將可能損害復甦力道,並讓經濟陷入停滯性通縮(衰退與通貨緊縮)。

不過如果政府持續龐大赤字,也會受到懲罰。屆時通膨預期將升高、長期公債殖利率攀升與借貸成本飆升,將導致停滯性通膨出現。

盧比尼還補充,另一個憂心陷入二度衰退的理由在於石油、能源與食品價格目前的飆漲速度,遠超出經濟基本面所能承擔。去年油價一桶145美元曾對經濟造成重創。他憂心類似的石油炒作,一旦快速推升油價至100美元,全球經濟恐怕無法再度承受這樣衝擊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回春!歐元區PMI創15個月新高
陳怡均/綜合外電報導

調機構Markit周五公布歐元區8月採購經理人綜合指數(PMI),從7月的47點攀升至50點之景氣擴張臨界點,站上15個月以來的高點,並且超越分析師預估水準。由此顯示歐元區經濟已經觸底,可望於第三季走出衰退,邁向復甦。

在8月歐元區綜合PMI指數上揚的推升之下,歐元兌美元匯率應聲上漲,突破1.432美元,是一周來最高。

包括服務業與製造業的歐元區綜合PMI指數繼今年2月跌至36.2的歷史低點之後,已連續6個月向上攀升,顯示歐元區經濟在持續回溫之中。

8月綜合PMI指數一舉躍升3點,是這項調查有史以來最大增幅,同時遠高於分析師原先所預測的48.3點。

8月指數正好站在景氣走高或下滑的臨界點之上,若低於50點,意謂著歐元區16國之間的製造業和服務業活動處於萎縮之中,反之則代表景氣擴張。由此也顯示歐元區經濟目前正在擺脫衰退的關鍵點上。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150家銀行 面臨關門危機
編譯廖玉玲/綜合外電

美國又有五家銀行關門,其中包括銀行業史上第六大倒閉案殖民銀行(Colonial BancGroup)。據彭博資訊統計,美國還有至少150家上市銀行的不良債權比重過高,有步上殖民銀行後塵之虞。

美國聯準會(Fed)已正式宣告美國經濟「漸趨平穩」,但銀行業顯然還未脫離暴風半徑,今年來美國已有77家銀行倒閉;最新的殖民銀行倒閉案,還寫下近一年來最大、史上第六大紀錄。

更可怕的或許還在後頭。彭博資訊資料顯示,到今年6月為止,美國不良債權(NPL )比至少達5%的上市放款銀行超過150家,比一年前的數量增加一倍以上。看在前銀行主管機關官員眼裡,這代表銀行的權益可能被不良債權摧毀,面臨生存危機。14日關閉的殖民銀行,NPL比高達6.2%。

在彭博的調查中,NPL比超過5%的銀行中,以資產計最大的兩家是威斯康辛州的Marshall&Ilsley銀行,以及喬治亞州的Synovus金融公司,NPL比各為5%和5.4%。他們的資產遠大於殖民銀行,如果破產倒閉,後果更不堪設想。

前加州金融機構部委員米克斯(Walter Mix)表示,一家銀行的NPL比超過3%,他就覺得有問題。如果到5%,主管機關就可能把這家銀行的狀況列為不安全和不健全。

不良債權指的是已停止繳息、或不會再全額清償的貸款,會侵蝕銀行的獲利,耗盡銀行的現金,讓銀行的資本水準低於主管當局規定的最低限度。

這波經濟衰退導致貸款違約數量激增,接下來隨失業率居高不下、經濟復甦腳步遲滯,勢必會有更多銀行受不良資產拖垮。FDIC有份「機密名單」,詳列美國的問題銀行,到第一季為止,已有305家銀行在黑名單上。

當然,不良債權比超過5%的銀行,未必會走上破產一途,因為銀行仍可用準備金吸收壞帳,保留資本。股東權益占資產總額比較高者,也較能應付不良資產的衝擊。

彭博資訊這份調查,不包括已倒閉的放款行及接受聯邦政府「壓力測試」的19家「大到不能倒」的銀行。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殖民銀行倒閉 史上第六大
編譯廖玉玲/綜合外電

美國金融監理當局14日關閉阿拉巴馬州第二大放貸機構殖民銀行集團(Colonial BancGroup ),其資產將由BB&T公司接收,這是美國自去年華盛頓互惠破產以來規模最大的銀行倒閉案,也是史上第六大。當局同日還關閉另四家銀行,今年來倒閉的銀行已達77家。

殖民銀行集團在全美有346家分行,資產250億美元,存款200億美元,規模比多數今年倒閉的銀行大100倍。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罕見地不直接接收其資產,而是找來BB&T,買下殖民銀行220億美元的資產與存款和分行,其餘資產才交由FDIC處理。

BB&T在美國東南各州有1,500家分行,也是重量級房貸機構。該公司收購殖民銀行後,將成為美國銀行業以資產計排名第九的銀行。若以存款計,排名則為第八。

殖民銀行的客戶大多不受影響,因為FDIC提供每個存戶上限25萬美元的存款保險,但房貸可能更難取得,對美國房市構成另一打擊。產業刊物Inside Mortgage Finance發行人賽卡拉表示,購屋者和打算讓房貸再融資的人,可能因此得支付較高的利息。愈多放款機構倒閉,市場競爭就愈少,對消費者不是好事。殖民銀行破產,也讓原已捉襟見肘的存保基金再失血28億美元。該基金至3月底剩130億美元資產。到第一季為止,被FDIC列為有問題的銀行暴增至305家,家數為1994年儲貸危機以來所僅見。FDIC預估,到2013年底前,存保基金將耗費約700億美元處理銀行倒閉案。

殖民銀行第二季虧損6.06億美元,連續第五季虧損,主要是對佛州房地產開發商與營建商的不良貸款所造成。原本有一家投資集團打算注資該銀行3億美元,但交易最後告吹。該行的資金準備未達聯邦政府問題資產救助計畫(TARP)的標準,因此無法獲得政府紓困,最終只有倒閉一途。

FDIC在14日還關閉四家銀行,使今年美國倒閉的銀行達77家,去年全年僅25家。四家銀行包括拉斯維加斯的內華達社區銀行,和賓州今年來第一家倒閉的銀行匹茲堡Dwelling House儲貸協會;以及亞利桑納州的Union銀行和亞利桑納社區銀行。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俄羅斯上季GDP 重摔10.9%
編譯紀迺良/綜合外電

俄羅斯公布第二季經濟大幅衰退10.9%,反映這個「金磚」國家遭到全球不景氣重創,和政府遲於推動經濟改革。俄羅斯股匯市應聲下跌,盧布對美元連貶第五天。

俄羅斯聯邦統計局11日公布,上季國內生產毛額(GDP)比去年同期萎縮10.9%,幅度大於分析師預期的10.2%,更是1995年統計以來最糟紀錄。若和第一季相比,則GDP成長7.5%。

GDP劇減反映全球經濟衰退重創對俄羅斯能源商品的需求,失業率不斷攀升也削弱消費者需求,以及俄羅斯政府也未能對銀行放款停滯及時採取有效因應措施,和及時推動經濟改革。

數字公布後,盧布兌美元匯價在莫斯科匯市大跌2%至32.4436盧布兌1美元,是7月14日以來最低價位。由於油價四天來首度上揚,莫斯科股市Micex指數盤中一度上漲1.3%,但隨後也翻黑下跌。

俄羅斯第一季經濟衰退年率達9.8%,終結該國過去十年來平均近7%的成長;第二季的數字還更惡化。俄國在這波金融風暴中,較其他開發中國家受創更深,主要因為全球經濟衰退削弱對俄國石油、天然氣及金屬的需求,且俄羅斯至今未能實施經濟改革,以降低對這些產品的依賴。

俄羅斯總統麥維德夫10日在政黨領導會議中表示,若不盡速革新,經濟恐面臨「死路一條」。他說:「我們不能再這樣發展下去,這是死路一條,這場危機使我們必須對改變經濟結構做出決定,否則就沒有未來。」

麥維德夫表示,俄羅斯經濟在商品價格暴跌後隨之崩解。根據俄國聯邦海關總署統計,石油和天然氣等能源商品,上半年占俄國對波羅的海國家及前蘇聯以外國家出口的68.8%,而俄羅斯的主要外銷商品烏拉爾原油上季平均價格為每桶61.03美元,不到去年7月高點142.5美元的一半。

許多經濟學家認為,俄羅斯在過去五年經濟強勁成長時,錯失了改革的好時機,當時政府應放寬管制、終結貪汙並減少對石油天然氣出口的依賴。麥維德夫對經濟嚴厲的分析和總理普亭的意見相左,普亭已不只一次將俄羅斯的危機歸咎於全球不景氣,而非國內的缺失。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港擬收緊銀根 防資產泡沫
林庭瑤/综合報導

香港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在金管局網站上的最新一篇「觀點」專欄指出,雖然沒有跡象顯示滯港熱錢計劃狙擊港幣,但入港熱錢如果持續,或資金流向突然逆轉,可能影響香港的貨幣穩定;當局將「運用審慎監管措施,確保銀行不會輕率地擴張對資產市場的貸款」。

香港文匯報引述市場人士的話表示,這是金管局就防範香港出現資產泡沫、金融波動,首度提出收緊香港銀根的訊息,相信金管局會推出進一步優化聯匯、收緊銀行對股市房市借貸,為過熱市場降溫。

任志剛在文章中,對大量熱錢湧港再度表示憂慮,指可能會帶來兩方面的影響。第一,若有關情況持續,可能會造成資產及消費物價通脹,而持續的通脹則可能會威脅到宏觀經濟及金融體系的穩定。第二,這些資金流向有可能突然逆轉,改變目前寬鬆的貨幣環境。

他指出,流入的資金大部分是來自投資者的「實質資金」,當中並不涉及港幣投機活動。這些投資者多是被本地的投資機會吸引,但過度度寬鬆的信貸會引發資產市場的投機活動,一旦資產價格泡沫形成,可能會對金融穩定,特別是銀行體系的穩定帶來負面衝擊。

任志剛指出,依貨幣發行局的制度,香港的貨幣狀況取決於美國的利率及資金流向,實在沒有多大空間去運用貨幣工具控制通脹壓力。因此當局可以運用審慎監管措施,確保銀行不會輕率地擴張對資產市場的貸款。

他指出,此舉有助控制因大量資金流入而引起的信貸擴張,以及銀行因而需要承擔的信貸風險,當局也不排除會再增發外匯基金票據抽走市場過盛的游資,但強調會視乎市場需求而決定增發外匯基金票據的時機與數量,並相信此做法不會改變目前的寬鬆貨幣環境。

文匯報引述敦沛證券董事總經理黃偉康的話表示,全球央行及政府採取的貨幣寬鬆政策,使熱錢流入投資市場,若政策改變時,熱錢隨時會撤出香港,屆時金融市場一定掀起大波動,危及金融市場運作。

任志剛指出,會以「審慎監管措施去確保銀行不會輕率擴張對資產市場的貸款」,黃偉康認為,金管局可能會向銀行增發票據以及發出指引,包括提高對銀行存款比率、貸存比率的要求等。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七月CPI跌幅 39年來最大
【于國欽/台北報導】

行政院主計處昨日指出,受景氣低迷,商家降價促銷的影響,7月消費者物價(CPI)較上年同月大跌2.33%,呈連續6個月下滑,並創下近39年最大跌幅,其中核心物價跌幅更擴大至0.93%,顯示通縮壓力有升高的疑慮。

主計處發布7月份物價調查報告,雖然景氣衰退已漸趨緩,但由於回升力道仍不足,商家為刺激買氣,紛紛降價促銷,使得7月CPI較上年同月大跌2.33%,而經季節調整後的指數僅較上月略升0.07%。

主計處調查家外食物的價格時更發現,近月包括咖啡店、速食、小吃及早餐店都有出現降價促銷的情況,7月家外食物價格年增率由正轉負,-0.20%創下93年6月以來首度負成長,主計處官員說:「家外食物向來易漲難跌,本月下跌,顯示民間消費依舊低迷。」

7月份CPI的查價項目中,較上年同月跌逾2成的有:米酒、影像儲存記憶卡、行動電話、無鉛汽油、荔枝等,此外,筆記型電腦、數位相機、電視機、沙拉油的跌幅也逾1成。

主計處官員表示,7月份CPI的年增率-2.33%創下民國59年11月以來最大跌幅,這除了是受去年同月比較基期偏高的影響外,景氣低迷,需求不振,才是市場上零售價格漲不上來的主因。

值得注意的是,排除能源、蔬果後的核心物價指數,7月份的年增率-0.93%,為連續第2個月下滑,並且創下92年7月以來最大跌幅。

主計處官員說,核心物價排除了易受天候、國際因素干擾的商品,指數走勢較為穩定,當核心物價年增率也轉負的時候,說明了消費真的相當低迷。

主計處官員表示,雖然國際原物料近月已呈上揚,但是從CPI及核心物價的走勢看來,這一波通縮壓力確實有升高的疑慮,在去年下半年比較基期偏高下,年底前CPI年增率轉正的機會不大。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製造業復甦,歐美中PMI齊揚
王曉伯/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經濟衰退持續減緩,週一供應管理協會7月製造業景氣指數達48.9點,已逼近50點之擴張臨界點,並且遠在市場預期之上。與此同時,美國6月建築支出也意外勁揚,顯示房市已止跌回升。專家指出,這些數據在在顯示美國經濟可望於本季恢復成長。

受此支撐,加上歐洲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也是同步走高,週一歐美股氣勢如虹,其中道瓊指數上漲逾100點,站上9200點,標普500指數也站上1000點大關,達去年11月以來最高。

美國7月製造業景氣指數高於6月的44.8點與5月的42.8點,以及分析師原先所預測的46.5點,顯示製造業景氣萎縮情況持續減緩。供應管理協會負責此一調查的歐瑞表示,「可能還有不少製造業者不認為我們已是復甦在望,但是如果此一改善趨勢得以持續,我們在第三季即可看到成長。」歐瑞並且表示,製造業景氣 比該數據所顯示的還要強勁。專家表示由製造業指數持續改善的情況來看,8月該指數就可能站上50點。

根據製造業景氣指數的細目來看,更能增添投資人的信心,7月生產指數由前月的52.5點升至57.9點,新訂單指數則由49.2點升至55.3點。不過就業市場依然疲軟,僱用指數儘管較前月上揚,然而也只是在45.6點。

美國6月建築支出則是過去三個月期間第二個月上揚,總共上揚0.3%,換算成年率達9656.6億美元。此一結果大出立意料之外,分析師原先預測是減少0.5%。

6月住宅建築支出增加0.7%,再次證明美國房市已邁向復甦,上週美國政府公布6月獨棟房屋銷售增加11%,是過六個月間第四個月上揚。

吳慧珍/綜合外電報導

歐洲經濟正逐漸脫離衰退。市調機構Markit Economics周一公布歐元區7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從6月的42.6揚升到46.3,創11個月以來新高,主要是拜德國、法國和西班牙三大經濟體產能成長所賜,顯示歐元區經濟萎縮正在減緩之中。

與此同時,英國公布7月製造業PMI也報佳音升至50.8,為去年3月來首度站上50點之景氣擴張臨界點,更增添歐洲於今年年底之前脫離衰退泥淖的希望。

Markit Economics周一指出,7月歐元區製造業PMI從6月的42.6攀至46.3,為去年8月份以來的最高點,也是有此紀錄以來單月第二大增幅,優於分析師原先初估的46.0。

專家指出,歐元區7月PMI儘管仍未跨過50點的擴張門檻,但顯示製造業活動萎縮程度大幅放緩。

該機構首席經濟學家威廉森聲明指出,「令人鼓舞的是,歐元區產能和新訂單的最終數據向50這個擴張臨界點靠攏,意指市場供需趨於穩定。」但他也特別提到,雖然德國、法國、荷蘭和西班牙的產能暫時恢復成長,但還是有義大利和愛爾蘭等國的製造業活動持續萎縮。

歐元區最大經濟體德國的7月製造業PMI躍升到45.7,不僅高於市場預估的45.2,並創下調查以來最大增幅紀錄。法國7月製造業PMI為48.1,攀至13個月來的高點,同樣優於市場預估。

英國7月製造業PMI也同傳喜訊,據Markit Economics和英國皇家採購與供應協會周一發布的數據,受到新訂單飆升的激勵,出現自去年3月以來首見的擴張,從6月修正後的47.4跨過擴張門檻至50.8,高於經濟師預估的47.7。

經濟學家表示,歐元區與英國製造業活動回溫的數據支撐他們的看法,即今年年底前,歐元區的單季國內生產毛額(GDP)可望出現微幅成長。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陸PMI走揚 經濟續擴張
邱詩文/綜合報導

大陸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昨(1)日公布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3.3%,較上月微升0.1個百分點,其特約分析師張立群指出,這代表經濟繼續保持回升態勢。

張立群說,此數據與上半年經濟走勢一致,預計未來仍將維持回升。

去年下半年起,PMI就跌落到50%的臨界線,去年11月甚至跌至30.8%的歷史新低,直到今年3月才又回升到50%以上,之後已連續五個月在50%以上。

通常PMI在50%以上反映經濟總體擴張,低于50%反映經濟衰退。

5月時,PMI指數曾經回挫,5月指數為53.1%,較4月的53.5%下跌,數字公布後曾經引發市場緊張,擔心中國經濟成長停頓,6、7月指數持續回升,解除了市場的疑慮。

發電量也傳出好消息,上海證券報報導,電力行業權威人士透露,7月發電量年增率有可能達到5%左右,高於6月的3.6%,表明大陸經濟確定持續回升。

採購經理人指數的分項指標中,只有進口指數下降,和上月相比,下跌1個百分點;新訂單指數持平;其餘各指數均呈小幅上升。

各界較關心的新訂單指數仍保持較高水準,7月指數為55.5%,同上月持平。新出口訂單指數繼續回升,7月指數為52.1%,較上月回升0.7個百分點。

購進價格指數升勢較為顯著,較上月上升2.1個百分點,逼近60%高點。生產指數、積壓訂單指數、採購量指數等升幅不大,均在1個百分點以內。

張立群指出,自去年11月以來,PMI指數保持了持續提高的態勢,今年3月以來,持續保持在50%以上。

張立君表示,PMI指數預示了經濟觸底回升的轉折變化,是一項預知經濟變化的好指標。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