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氣的春燕真的來了嗎?
于國欽
在1930年4月,處於景氣寒冬的美國似乎看到了幾隻春燕,股價指數比崩盤後回升了50%,但景氣仍時有波動,6月一群民眾前往白宮見總統胡佛,呼籲政府提出振興方案,不料胡佛竟說:「各位,你們晚來了六十天,經濟蕭條早已結束了。」
事實上,胡佛說話的這一刻經濟蕭條才正要拉開序幕,胡佛以為1929年10月股市崩盤已半年,總體指標滑落速度已趨緩,股市已回升,因而有此樂觀的發表,今天我們回顧這段歷史,都明白1930年春季美國股市的回溫根本不是什麼春燕報到,但若身在當時,恐怕也會看走眼。
景氣回升到底有什麼徵兆?除了股市,有人說存貨減少就表示春天不遠了,19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時,美國存貨在1975年第一季減了100億美元,果然自第二季起即走出衰退的陰影,但1931年卻不適用這一規律,存貨打從1931年即開始減少,連減了4年,經濟才恢復成長;而若以2000年這一波網路泡沫而言,存貨也是連減了5季,才脫離景氣的寒冬;而最錯綜複雜的當屬第二次石油危機,當1980年第三季、第四季存貨快速去化,隨後經濟果真出現連兩季約8%的高成長,不料好景不常,在隨後的兩年裡,有四季的GDP是處於衰退的狀態。
如今美國的存貨雖已連五季下滑,但由近百年的經濟統計如此沒有規律看來,這並不足以證明美國經濟即將邁入坦途。
也有人認為企業家對景氣變化最敏感,當景氣即將好轉時,企業家會加速投資,因此只要看到民間投資回升,即可以說明寒冬將過,春燕不遠。1933年美國民間投資大幅回升47.5%,次年起美國經濟果然大有起色,GDP連兩年成長逾9%。19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機時,全球一片惶恐,而1975年第三季起連續四季投資兩位數成長,確實是預告了景氣回升的訊息。但到了1980年第二次停滯通膨發生時,在這一年的年尾,和次年年初,美國民間投資連兩季成長率高達47%,我們若憑以往經驗,肯定要像胡佛一樣興奮的說:「景氣停滯已經結束!」但任誰也沒料到,一個更大的衰退才剛要開始,如此看來,民間投資的回升也未必是春燕將來的保證。
民間消費占美國GDP大概有七成,不但對美國經濟的冷熱有絕對的影響力,也維繫全球貿易的走向,民間消費中又以耐久性消費財的變化最為可觀,一般家庭經濟不好時,大概就不會添購家電、汽車這些耐久性消費財。一般而言,當這個指標回升,即意味著總體的景氣正在回升,這個規則擺在1930年代、1970年代,甚至2000年網路泡沫破碎的年代,確實可視為景氣回升的領先指標,但是放在1980年代又失了準度。
這些歷史經驗說明,尋常的景氣循環,股價、存貨率、民間投資、耐久財的消費或有春江水暖鴨先知的能耐,但是一旦遇到前述的這種不尋常的恐慌、蕭條、停滯,一切法則便不一定適用。股市回溫不見得是春燕、民間投資大幅成長可能是誤判、連耐久財的消費激增可能也是誤會一場,因為在非常態的循環裡,隨著信心的滑落、行為法則的失靈,一切指標自然難以呈現原有的準度。
最近政府官員為激勵大家信心,僅憑股市幾日回升、急單幾日湧現便認為春燕已來,這樣的判斷顯然是過於樂觀,想想,直到如今民間投資仍呈大幅衰退,景氣領先指標下滑幅度也仍逾兩位數,民間消費依然不振。若說景氣回升是有節奏的,現在的音符仍然凌亂,尤其台灣這一波景氣循環自去年3月高峰落下,迄今僅一年,試想這個被認為是近百年來最大的金融海嘯,歷短短一年的衰退即可觸底反彈,其誰能信?
觀察近百年歷史,景氣繁榮有時來得突然,而在昌盛凌雲之際旋又灰飛煙滅,興廢成毀,神秘莫測,也正因景氣如此難測,為政者必須以更謹慎的態度研判經濟循環,萬勿重蹈胡佛的覆轍。
目前分類:總體經濟-新聞 (467)
- Mar 22 Sun 2009 14:16
景氣的春燕真的來了嗎?(2009-03-22 工商時報 )
- Mar 20 Fri 2009 14:15
印1.2兆美元買債券 美向全球輸出通膨(2009-03-20 工商時報)
印1.2兆美元買債券 美向全球輸出通膨
王曉伯/綜合外電報導
面對經濟衰退與信用緊縮遲遲無法改善,聯準會週三進一步強化寬鬆貨幣的力道,將對金融體系投入總共逾1.2兆美元的新資金。此一印美鈔救市的行動,也使得美鈔愈變愈薄,不啻向全球輸出通膨。此一隱憂已在全球金融市場引發震動,美元大跌,公債揚升,以美元計價的原油、黃金等商品價格更是全面勁揚。
美股週三勁揚,週四回軟,主要仍是擔心美國就業問題持續惡化。週四費城聯邦準備銀行的就業指數與連續一週申請失業救濟人數都顯示,就業市場仍在向下探底。
聯準會在週三決策會議後的聲明中宣布,未來半年將購買3,000億美元的長期公債,同時將不動產抵押擔保證券的購買規模擴大7,500億美元,並且把向二大房貸機構房利美與房地美購買債券的規模擴大1倍至2,000億美元,總計對美國金融體系增加挹注1.2兆美元。
這是聯準會自1960年代以來首次以購買長期公債刺激經濟。專家表示,聯準會顯然是擔心美國經濟衰退還將惡化,通貨緊縮陰影加重。不過聯準會並非唯一一個決定購買長期公債的央行。過去幾週來,包括英格蘭銀行、瑞士央行與日本銀行都先後表示將購買公債,以紓緩國內信用緊縮的情況。
聯準會的期待是,當經濟有所改善,美國勢必要出售資產,回收市場過剩的美金,可是資產能否順利賣出不無疑問,而全球金融體系充斥美元,只會使得美元幣值大減,以美元計價資產必須以大漲彌補損失,進而引發全球通膨。
周四美元匯價大貶,兌歐元已跌破1.36,周三更一度重貶3.6%,創逾8年來最大單日跌幅。與此同時,原油與金價則是全面急漲,周四紐約油價已站上每桶51美元大關,金價也一度突破每英兩950關卡。
- Mar 13 Fri 2009 14:13
抄農民家底救經濟 有點弔詭【2009/03/13 經濟日報】
抄農民家底救經濟 有點弔詭
【經濟日報╱記者/林則宏】
中國大陸從最初「家電下鄉(彩電、冰箱、洗衣機、手機)」到「汽車下鄉」,再到熱水器、空調、摩托車、電腦也納入「下鄉」範圍,現在只要與「下鄉」產品沾上邊的企業,近期股價無不逆勢上揚。
農民儼然成為拯救企業,甚至是扭轉經濟頹勢的新希望。但期望靠農民消費來救大陸經濟,邏輯上讓人感覺有些弔詭。
農產跌價 農民日子更艱難
大陸過去30年經濟發展軌跡,無疑是典型的「以農業扶持工業」。大量農地、良田被拿來蓋工廠、修馬路,9億農民源源不斷提供廉價勞動力,更是支撐大陸成為「世界工廠」的重要基石。
但30年來大陸的經濟發展果實,絕大部分卻由城市居民享用。根據中共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政府工作報告上的數據,2008年大陸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人民幣4,761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5,781元,是農村的3.3倍。
大陸將刺激消費、擴大內需的主意動到收入較低的農民身上,姑且不論是否合理。從農業部副部長危朝安昨天一場記者會中,關於金融危機對大陸農業、農村和農民衝擊的說法,就不得不讓人質疑,現在有多少大陸農民真願意花錢買這些非迫切需求的商品。
危朝安說,「金融危機影響最大的產業是製造業,但影響最大的群體卻是農民工。」
他指出,金融危機對農業、農村經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農產品價格全面下跌。如2月稻穀、玉米價格分別比去年9月下降5.1%和11.5%,豬肉更比去年2月下滑21.1%。
二是農民工就業困難,危朝安預估,大陸農民工就業難的問題,到今年5、6月還會「暴露的更加充分一些」。
產品下鄉 誰要買非必需品
三是大陸優勢農產品出口受阻。大陸蔬菜、水果、畜產品、水產品去年出口成長速度都出現明顯下滑。
四是鄉鎮企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困難加大。農業部統計,去年第四季大陸全國鄉鎮企業月平均出口交貨額為人民幣2,650億元,比全年的月平均數低了8.9%。
據此推論,今年大陸農民的收入只會比去年更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大陸以財政補貼產品售價13%的方式,企圖誘發農民購買各項產能過剩,或出口受阻的工業產品,刺激內需效果能有多少不無疑問。
儘管大陸官方提供13%補貼,其餘87%還是得由農民多年務工、務農積累下來的家庭儲蓄支付。對於「下鄉」產品的品質,大陸官方首先就有責任嚴加把關。
北京當局希望大陸農民拿家底救中國經濟,那麼今年大陸將推動的各種社會保險與醫療保險,先從農村開始也是應有之義。否則只想藉由抄農民家底來度過金融危機,那絕對是一種政治上的不道德。
- Mar 11 Wed 2009 14:12
大陸2月CPI、PPI 雙雙下降 【2009/03/11 經濟日報】
大陸2月CPI、PPI 雙雙下降
【經濟日報╱記者林安妮/綜合報導】
大陸國家統計局昨(10)日公布,今年2月居民消費者指數(CPI)較去年同期下降1.6%,創十年來最大跌幅。作為CPI先行指標的生產者價格指數 (PPI)也較去年同期抖落4.5%。
深滬兩市昨(10)日)早盤雙雙低開,但隨著國統局公布上月CPI、PPI再度延續1月「雙降」態勢,而且CPI還跌破正值,使得市場預期大陸人行近期可能再度降息,推升大盤震盪走高。
終場,上證指數上漲1.88%,以2,158.57點作收;深圳成份指數上漲1.24%,收在8,045. 66點。兩市成交金額共計人民幣1,065.6億元,較前一交易日縮小三成。
大陸CPI在2002年12月以後,都是「正向發展」,去年還一度因為CPI數據過高,浮現通貨膨脹壓力。不料,國際金融海嘯自去年底發生迄今,大陸近幾個月來的CPI表現都是一路下探,不少投資機構都已喊出,2月CPI將出現負值。
國統局在發布CPI、PPI兩項數據後,隨後也在官網放出「如何看待2月CPI、PPI同時下降」的官方評論。
統計局說,2月CPI和PPI雙降,主要受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顯著下降和一些特殊性因素影響,還不能就此判定出現通貨緊縮。
統計局說,通貨緊縮,顧名思義就是因欸市場貨幣供應量不足,引起的價格水準下降。從目前情況看,大陸已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貨幣政策,市場貨幣供應量充裕,貸款大量增加,不存在通貨不足問題。
國統局過去鮮少刊出評論文章親自解說統計數據,昨天刊出說明,似乎旨在信心喊話,要外界看好大陸經濟發展。
大陸1、2月CPI和PPI雙降,儘管外界多能接受統計數據可能因為春節因素失真,加上去年春節大陸發生暴風雪,使得基期較高。但近來仍有投資機構認為,大陸央行可能提前降息。
渣打銀行最新報告說,2月大陸央行的信貸指導和其他因素,將使信貸增長步伐放慢,由此決定基準利率還會調低,降息可能在第二季發生。此外,歐洲央行和英格蘭銀行最近也相繼宣佈降息,利率再次創歷史新低,外界近期也把焦點放在大陸央行是否跟進。
大陸央行副行長易綱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降息空間不大,並不是說不降息」;另一位央行副行長蘇寧則說,法定準備金率仍有很大的下調空間,但目前市場流動性很充裕。
東北財經大學校長艾洪德認為,大陸確有通貨緊縮的壓力,物價下降說明產能過剩,老百姓信心不足,消費能力不強,不願意動用儲蓄,還得要刺激消費需求。
莊健建議,大陸防通縮需要擴大內需。「目前是價格改革的好時機,價格處於低位,進行價格改革能促進需求。」
中國建設銀行研究部研究員趙慶明表示,去年各類資源價格瘋長,目前價格回落是向正常區間的調整,目前大陸資金量和居民購買能力沒有萎縮,經濟並沒有進入通縮,只是通縮壓力加大。
- Mar 11 Wed 2009 14:06
巴西經濟失速下墜(2009-03-11 工商時報)
巴西經濟失速下墜
【劉純佑/綜合外電報導】
巴西統計局(IBGE)週二公布數據顯示,3年來始終勇往直前的巴西經濟成長率,在全球金融風暴的阻撓下,終於停下腳步,與前一年同期相比,該國2008第四季的經濟成長率為1.3%,不僅較分析師早前預期的數字還差,若與去年第三季相比,更是寫下1996年以來的最大季度衰退,幅度達3.6%。
不過,無視於GDP衰退的利空,在花旗獲利的利多激勵下,巴西聖保羅Ibovespa指數周二早盤大漲2.1%,來到37,503點。
道瓊斯社早前針對16位經濟學家,對巴西第四季經濟成長所做的預測數字中位數落在1.64%。此外,巴西自2005年開始,季與季之間便不曾出現過衰退,該國2008第三季的經濟成長率為6.8%。
拉丁美州中最大的經濟體巴西,其經濟表現在2008年新春開始仍然十分強勁,因此即便在去年第四季突然失速,2008年的全年經濟成長率仍達到5.1%,2007年為5.7%,此一數字,與路透社對20名經濟學家所做的調查結果中位數5.2%極為相近。
一般預料,此一數字將讓巴西央行持續近來施行的寬鬆貨幣政策。該國央行1月份時,出乎市場預料的大砍基準利率1個百分點至12.75%。本週三央行又將再度開會,而且極有可能再度宣布調降利率1個百分點至11.75%。
企業縮減開支以因應銳減的消費者需求,讓巴西第四季工業生產暴跌7.4%,經濟表現也好不起來。扮演巴西經濟成長關鍵角色的農業,第四季也從第三季的成長1.5%變為萎縮0.5%;家戶支出同樣也萎縮2%;投資金額方面,在去年第三季暴增6.7%之後,第四季也驟跌9.8%;服務業繼第三季成長1.4%後,第四季也萎縮0.4%。
- Mar 07 Sat 2009 14:05
美失業率升破8%(2009-03-07 工商時報)
美失業率升破8%
【劉聖芬、王曉伯/綜合外電報導】
在經濟加速衰退、企業擴大裁員下,美國就業市場持續大失血,2月失業率攀升至8.1%,再創逾25年來的新高,非農業就業人口銳減65.1萬人,為連續第三個月減少逾60萬人。
儘管就業市場惡化,但道瓊指數上揚百點,主要是因為投資人預期美國可能會進一步擴大其經濟振興方案以刺激就業。此外,商品股上揚也帶動大盤。
美國勞工部周五公布的2月就業報告顯示,已因房價與投資損失慘重而苦不堪言的美國家庭,正面對勞動市場嚴重惡化的另一衝擊,恐將導致消費者支出在接下來幾個月更加萎縮。
美國2月非農業就業人口的減幅符合市場原先預期,但是去年12月與1月的減幅經修正後都告明顯擴大,去年12月非農業就業人口經修正後減少68.1萬人,為1949年來的最大減幅,1月則減少65.5萬人。
- Mar 05 Thu 2009 14:04
大陸經濟回溫 PMI連三升【2009/03/05 經濟日報】
大陸經濟回溫 PMI連三升
記者林安妮/綜合報導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CFLP)昨(4)日公布,大陸2月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由1月的45.3上升至49,連續三月上升,其中2月新訂單指數更竄升到43.4;野村證券說,這顯示大陸經濟正在復甦。
PMI是一項綜合指數,主要由五個擴散指數加權而成。一般認為,PMI在50以上,反映經濟出現總體擴張的趨勢;低於50,反映經濟衰退。大陸2月PMI雖然低於50,但大陸PMI已連續三個月上升,說明大陸經濟開始「漸漸熱」。這個數據也是中共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用來說明大陸將在全球經濟中率先復甦的重要依據之一。
PMI主要根據生產、訂單、出口、進口等數據組合而成。除了PMI現連續三個月好轉,新浪網也引述分析師張立群的說法指出,目前大陸經濟發展形勢已出現積極變化,比如補充庫存活動增加、貸款快速增長、發電量恢復增長等,再結合2008年12月以來PMI變化,大陸經濟可能由此進入持續回升的軌道。
CFLP昨天指出,今年2月,大陸PMI為49,比1月上升3.7個百分點。與1月相比,大陸PMI中的各分項指數都至少往上走了3個百分點以上,其中的新訂單指數和生產指數,更是回升到50的臨界點以上,分別為50.4、51.2。
野村證券認為,大陸PMI連續三個月上揚,從1月的45.3上升至49,好於市場預期。雖然這個數字仍低於50,但PMI穩步上揚的趨勢以及所有分項指標均在2月得到改善,說明大陸經濟正在復甦。
野村說,特別是產出和新訂單指標在2月均超過50,其中產出指標從1月的45.5上揚至51.2,新訂單從45漲至50.4,這表明2月工業生產有可能已反彈,而且至少會再持續一、兩個月。
野村分析,訂單增加的原因很可能是廠商減少庫存,甚至可能有部分企業還在補充庫存,更精確地來說,大陸政府推出的人民幣4兆元經濟振興方案,可能已經為廠商帶來了新訂單。
分行業來看,大陸20個行業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一般的設備製造業等九個行業高於50,尤其以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最高,達到62。
其餘專用設備製造業、造紙印刷及文教體育用品製造業、飲料製造業等11個行業低於50,其中木材加工及家具製造業最低,只有30.8。
- Mar 04 Wed 2009 14:02
韓外匯存底拉警報 只夠償債(2009-03-04 工商時報 )
韓外匯存底拉警報 只夠償債
【劉聖芬/綜合外電報導】
南韓外匯存底銳減,於今年2月底降至僅夠償還短期外債所需的地步,令該國的處境更加艱難,加重韓元貶值的壓力。
南韓央行周二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月底,南韓的外匯存底總計達2,015.4億美元,較1月底的2,017.4億美元減少2億美元。而截至去年底,南韓將在1年內到期的外債總計1,940億美元,占該國外匯存底的96.4%。如此高的比例,引發投資人擔心南韓有還不出外債的可能。
這是三個月來南韓的外匯存底首度減少。南韓央行提出的理由,包括該國外匯存底中的歐元與日圓部位,在轉換成以美元計價時縮水,因而將整個外匯存底金額拉低所導致。
外匯存底是一個國家在面臨經濟震盪時的重要緩衝利器,因為它們可被用來穩定幣值、提供資金流動性、並支撐金融系統。
以1月底的數字排名,南韓的外匯存底在全球排第六高,僅次於中國、日本、俄羅斯、台灣與印度。不過,南韓央行周二公布該國2月底外匯存底金額時,並未提供排名變化。
南韓的外匯存底於2月底降至僅夠償還短期外債所需的地步,恐加重韓元貶值的壓力,對物價不利。
南韓統計局指出,受到韓元貶值的影響,南韓2月份消費者通貨膨脹年率,從1月份的3.7%,攀升至高於預期的4.1%。這是7個月來首度上揚。
雖然通膨增溫,分析師指出,南韓央行仍視經濟走下坡的風險更為嚴重,因此會在下周調降利率。
南韓央行為振興經濟,自去年10月初以來,已將利率調降3.25個百分點至創新低的2.0%。花旗集團經濟學家Oh Suk-tae指出,就目前的經濟情勢而言,南韓央行下周可望降息0.25個百分點。
南韓總統李明博在訪問紐西蘭時曾表示,南韓經濟下滑可能會持續到明年,因為受到全球不景氣的影響,南韓可以去賣產品的市場寥寥可數。
- Feb 28 Sat 2009 14:01
2大經濟指標透露 景氣還沒到底部(2009-02-28 工商時報)
2大經濟指標透露 景氣還沒到底部
【于國欽/台北報導】
1月台灣景氣亮出連續第5個月的藍燈,領先指標跌幅度更擴大至27.6%的歷年新高,絲毫沒收縮態勢,顯示經濟衰退仍未落底,整體情勢比本世紀初的網路泡沫年代更為嚴峻。
經建會每個月依據就業、出口、工業生產等9項指標編製景氣綜合判斷分數,1月在各部門全面重挫下,綜合判斷分數仍維持在最低分9分,統計自去年9月迄今,台灣已連續亮了5個藍燈,如再加上7月的藍燈,總數已達6顆。
經研處長洪瑞彬表示,受到消費券的帶動,1月M1B年增率略有改善,但這並不代表景氣好轉,他說:「事實上,國內景氣仍相當低迷。」
本世紀初的網路泡沫年代,台灣從89年12月起,連續有15個月藍燈,台股從5,384下殺到次年9月的3,411;這段藍燈期間內,綜合判斷分數有6個月是最低分9分。經建會官員認為,此一波景氣衰退,明顯較90年更為嚴峻。
除了從藍燈數目和景氣信號最低分,可看出不景氣尚未落底外,另一個看出衰退之路還有得走的指標,就是領先指標的變化。經建會官員分析,七大工業國領先指標自去年6月起持續「下墜」,歐元區領先指標也呈下滑,整體而言,目前還看不出足以拉抬全球經濟的動能,這對於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影響深遠。
台灣的景氣領先指標(6個月平滑化年變動率)自去年2月轉呈下滑後,已連跌12個月,且跌幅有逐月擴大趨勢(由去年2月的負0.1%,到今年1月負27.6%),1月的跌幅更遠超過網路泡沫時期的最大跌幅13.7%。
經建會官員指出,網路泡沫時期,台灣的景氣領先指標從89年9月起連跌14個月後才止跌回升,台灣這一波景氣領先指標迄今已連續12個月走跌,且跌幅持續擴大,顯示未來3至6個月景氣仍將持續下滑。
- Feb 27 Fri 2009 13:57
上月58萬人失業 歷年最慘【2009/02/27 經濟日報】
上月58萬人失業 歷年最慘
記者何孟奎/台北報導
裁員、減薪未見減緩,政府1月發消費券,1月工作機會還大減5.1萬個,行政院主計處昨(26)日公布,1月失業率續攀高至達5.31%,是史上單月第四高、歷年同月新高。去年12月經常性薪資較上年同月大減3.29%,薪資跌幅非常大。
主計處第四局副局長黃建中指出,農曆年後,季節性、臨時性工作會減少,2月失業率恐面臨嚴峻挑戰。我國失業率最高點出現在民國91年的8月,為5.35%。
工作機會減少,加上薪資下跌,致使所得效果萎縮,將衝擊民間消費。按主計處的家庭收支調查,薪資收入占家庭收入一半以上。
主計處昨公布1月人力資源調查統計結果,黃建中指出,1月失業人數57.8萬人,創67年調查以來新高。其中因關廠歇業而失業者累計達29.1萬人,單月則增加4.1萬人,短短五個月內就增加了16萬人,顯示這一波失業幅度很大,速度也很快。
從就業機會看,同樣驚心,去年12月就業者減少5.6萬人,1月再減5.1萬人,才兩個月就少掉超過10萬個工作機會。
薪資亦慘不忍睹,去年12月的經常性薪資只剩下3萬5,859元,比11月減少210元,是69年調查以來首次出現12月經常性薪資比11月少,比去年同月減少3.29%。
去年全年平均薪資漲幅只有0.03%,經常性薪資漲幅只有0.28%,幾近零成長。黃建中說,去年消費者物價上漲3.52%,扣除物價因素,實質薪資負成長超過3%,創下調查以來最大跌幅。
還有些數字也很嚴重,黃建中說,1月想找工作而未找工作的「怯志工作者」(廣義失業人口)有17.9萬人,工時偏低的「人力低度運用就業者」有9.5萬人,總計1月「隱藏性失業者」人數約為27.4萬人,較去年12月增加2萬人;今年1月廣義失業率達6.85%,創民國93年3月以來新高。
1月受失業波及人數達126萬人,創歷年新高;長期失業人數8.7萬人,創5年同月新高。
之前各界關注焦點都在年輕族群,黃建中說,如今,中高齡失業更值得注意,今年1月中高齡(45至64歲)失業人數達12.5萬人,較上月增加5.68%,增幅居各年齡層之冠。
中高齡勞工失業多屬非自願性失業,其失業對家庭影響也較大。
- Feb 26 Thu 2009 13:56
股市回溫 1月M1B年增率負轉正【2009/02/26 聯合報】
股市回溫 1月M1B年增率負轉正
記者羅兩莎/台北報導
央行多次降息,寬鬆貨幣再加上資金大舉回流,以及農曆春節落在1月與去年同期比較基期低等多項因素影響,央行公布,1月日平均貨幣總計數M2年增率上升至7.17%,創95年2月以來新高。
同時,象徵各項隨時可動用活期資金的指標1月平均貨幣總計數M1A、M1B年增率也同步上升,年增率各為4.84%及1.79%,其中與股票交易動能關連性較高的M1B年增率,歷經長達12個月的負值,終於轉正。
央行解釋,因為以往春節都是在2月,因今年春節落在1月分,企業和個人都準備較多資金過年,在市場資金充裕之下,1月分M1A、M1B 和M2年增率亦較去年12月高。
央行並稱,為刺激景氣,寬鬆貨幣政策也讓1月準備貨幣日平均數達到2兆2,968億元,創下84年1月以來新高,較上月增加2,059億元。
官員說,流通中的通貨(一般稱現鈔,即通貨發行額扣除央行庫存現金)也因農曆春節因素影響,明顯增加2,061億元。
1月分日平均準備貨幣年增率由去年12月的7.68%上升至15.34%,但在調整季節性因素後,1月日平均準備貨幣年增率仍高達8.45%。
- Feb 24 Tue 2009 13:51
標準普爾:東歐國家恐面臨重大區域危機(中央社台北24日電)
標準普爾:東歐國家恐面臨重大區域危機
標準普爾表示,東歐經濟體可能面臨區域性危機,波羅的海三國─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及保加利亞、匈牙利與羅馬尼亞因外債與經常帳赤字,危機大。捷克、波蘭、斯洛伐克仍有希望。
標準普爾今天公布報告指出,造成東歐重大區域危機的主因是全球衰退、東歐出口需求減少、西方銀行業雨天收傘縮減融資。不過,東歐各國問題程度不同,以致各國未來展望也不一樣。
報告說,捷克、波蘭與斯洛伐克仍有希望,這三國的消費支出將維持得比東歐其他國家還好,有助抵消部分出口衰減;三國預算赤字也小於其他東歐國家,讓當局有更大的著力空間,以刺激經濟成長。
斯洛伐克(Slovakia)今年1月1日加入歐元區,開始採用歐元貨幣,這有助於保護該國降低區域危機損害程度。斯洛伐克是繼斯洛維尼亞(Slovenia)之後,第二個加入歐元區的東歐國家。
報告說,波羅的海三國─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以及保加利亞、匈牙利與羅馬尼亞則是相當絕望的,因為外債與經常帳赤字的緣故。
- Feb 19 Thu 2009 13:50
二次金融海嘯即將來襲(2009/02/19 工商時報)
二次金融海嘯即將來襲
【徐晨縈/越洋專訪】
全球經濟持續惡化,向來對全球經濟預測準確的瑞士信貸董事總經理、亞洲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擔憂,以美國為首的金融海嘯,已逐漸向歐洲蔓延,全球第二波金融海嘯自歐洲爆發的可能性大增,預估今年全球經濟恐怕比想像中更差,全球經濟將由原估的零成長,下修為負成長1%。同時,台灣無法置身於全球經濟惡化之外,貶值、降息雙率政策都救不了台灣經濟,預估今年GDP將衰退4-5%,失業率會再增加2、3個百分點,飆高到6%。
陶冬接受本報越洋專訪時表示,目前全球會不會有第二波金融海嘯,是最值得關注與擔憂的,因為源自美國的金融海嘯正在向歐洲轉移,歐洲銀行有大量的貸款貸給東歐國家,而東歐國家的金融體系正在惡化,未來歐洲銀行若受到拖累,將掀起第二波海嘯,牽動全球金融市場變化與經濟復甦腳步,是未來幾個月全球經濟觀察重點。以下是專訪紀要:
看台灣:雙率政策救不了經濟
問:台灣去年Q4的GDP數據比預期的還差,今年台灣經濟表現會更差嗎?
答:台灣經濟惡化不是自身的問題,是全球經濟的問題,昨日主計處公布的數據是比想像中差,但也不是什麼晴天霹靂,日本去年Q4數據更差,以出口為主導的亞洲經濟,面臨出口訂單衰退減少、信貸緊縮、消費不振,GDP出現大幅度下滑、收縮是普遍現象,預估今年上半年台灣GDP數據會比去年第四季的負8.6%更差。主因是去年12月全球實體經濟下降,失業率大幅度攀升,依賴出口為主的台灣企業出口訂單大減,影響層面擴大,消費數據也大幅下降,肯定衝擊台灣整體經濟。台灣今年全年GDP將衰退4%-5%,失業率再升高至6%。
問:台灣央行緊急宣布降息一碼,投資人擔心台灣走向日本之路,來到零利率時代,有這個可能性嗎?
答:台灣央行對匯率關注度比其他國家更大,在正常情況下,台灣要走向零利率的可能性比亞洲其他國家為小,但因目前不是正常時期,如果全球經濟更為惡劣,GDP又大幅度下滑,台灣走向零利率可能性是有的。
看貶值:零和遊戲,後遺症更大
問:近來台灣和韓國競相貶值,試圖挽救出口企業,台灣當前貶值幅度夠不夠,還有多大的續貶空間?貶值政策效果如何?
答:由於近來亞洲國家競相貶值,挽救出口企業,企圖減緩經濟惡化的趨勢,但事實上,競相貶值是「零和遊戲」,有一國家帶頭貶,大家跟著一起貶,但最後誰也沒得到好處,當需求下降,大餅減少,貶值並無法從中得到利益,且作用不大,反而帶來更大的後遺症。
問:降息與貶值對台灣經濟有沒有救?當前台灣政府最有效的救經濟方法是什麼?從哪方面去作,成效會更好?
答:台灣政府靠降息、貶值是救不了台灣經濟的,也沒有救經濟的良方,藥方不是掌握在台灣自己手裡,台灣經濟的衰退是源自於全球需求的大幅度下降,儘管台灣發消費券,對GDP提振效果有限,僅有0.6%,但聊勝於無,若想指望台灣自己的力量救自己,是不切實際,就只能等全球經濟好轉。
看大陸:經濟曙光,全球希望
問:去年底你提到全球經濟是「007」」(全球零增長、零利率、中國GDP7%),此看法近來有改變嗎?中國經濟是否已經會在全球經濟黑暗期中出現第一道曙光?
答:大格局變化並沒有改變,但全球經濟看得更悲觀些,作了數據的調整,調降全球GDP增長為負1%,零利率看法不變,倒是對中國今年GDP增長較為樂觀,從7%調高至8%,中國「保8」有望。在全球經濟黑暗期中,中國率先露出第一線曙光,GDP出現反彈,已開始有復甦的跡象,無論是銀行貸款數據、企業經理人採購指數等均有好轉,是唯一在全球經濟惡化中帶來的新希望。
- Feb 12 Thu 2009 13:48
貿易衰退帶來的傷害與警訊【2009/02/12 經濟日報】
貿易衰退帶來的傷害與警訊
【經濟日報╱社論】
財政部本周一公布1月進出口統計,進出口貿易總額自去年12月大幅衰退43.2%後,繼續腰斬50.1%,衰退幅度之大,迭創歷史紀錄,讓人看得觸目驚心。
在大家驚嚇之餘,財政部解釋1月出口衰退44.1%,因今年春節假期在1月而去年是在2月,扣除此因素後,出口跌幅降至34.9%,較去年12月出口下降41.9%緩和,顯示出口衰退沒有更惡化。而且1月進口萎縮56.5%,遠大於出口降幅,致使出超較去年同月大增1.2倍,代表外需的擴大有利於今年的經濟成長。至於出口衰退沒有更惡化及出超的擴大,是否表示出口衰退止穩,黑暗期已結束,財政部統計長林麗貞坦率表示,需待進一步觀察,未來兩、三個月是關鍵。此一務實說法值得肯定。
可是貿易主管機關的國貿局卻強調,今年1月出口減幅44.1%,相較於去年12月減41.9%,跌幅僅加深了5.3%,相較韓國的大跌88.5%、日本下跌23.6%,相對緩和許多;且1月適逢我國春節年假,實際工作天數僅17天,顯見我國出口衰退有好轉現象。國貿局此種以出口逐月衰退幅度與上月比較惡化的程度,代表出口情況緩和或惡化,是否適當,確有深入探討必要。
去年9月台灣出口開始惡化,衰退1.6%,10月衰退擴大到8.3%,依國貿局的比較方法,去年10月出口衰退幅度較9月惡化419%,問題應該極為嚴重,到今年1月出口衰退惡化程度降到5.3%,故國貿局認為有緩和現象。但實質上完全不是這回事;台灣今年1月出口衰退44.1%,是去年10月衰退8.3%的五倍以上,問題那個較嚴重一看便知。
同樣的,台灣與韓國今年1月出口衰退幅度與上月比較,分別惡化5.3%與88.5%,國貿局認為韓國1月出口衰退幅度惡化程度遠較台灣為大,讓人看起來以為韓國當前出口衰退問題較台灣嚴重很多。但實際上韓國出口才連續三個月負成長,台灣出口已連續五個月負成長了。而且台灣最近三個月出口衰退36.6%,是韓國同期出口衰退23.2%的1.8倍,台灣出口衰退嚴重性遠大於韓國。國貿局此種選擇性的運用數字,是故意或無心,不得而知,但易遭人誤解,且與事實有很大的距離,若執政當局信以為真,誤導政策,其遺害之大,將不可收拾。望國貿局今後發言應慎思!
台灣在此波金融海嘯中金融所遭受的衝擊,並不太嚴重,但全球經濟衰退造成台灣出口連續五個月萎縮,而且萎縮幅度迅速擴大,最近兩個月萎縮幅度都超過40%,使台灣整體經濟付出慘痛代價,尤以出口為主的企業設備利用率大幅降低,面臨嚴重虧損,紛紛裁員造成失業率迅速上升;同時減少或暫停對工廠及設備的投資,更導致股市的慘跌,使投資人資產縮水損失慘重,影響民間消費難以提升,致使去年第四季台灣經濟破天荒的淪為可能超過5%的負成長。但問題並非到此為止,觀察當前國際經濟情勢,工業國家經濟衰退尚在發酵、貿易保護主義正在醞釀,國際經濟何時可復甦,無人敢確定,即使有可能,也是年底或明年的事了。再加台灣去年上半年出口還是兩位數18.1%的成長,而且出口高峰在8月,因此即使在政府各項激勵出口的措施下,出口轉為正成長也是第四季的事了,故全年出口淪為兩位數的負成長,則所難免。
問題嚴重的是台灣進口也連續四個月衰退,而且最近兩個月衰退幅度遠大於出口,今年1月進口即使扣除石油跌價因素,仍然萎縮56%之巨。而其中資本設備進口更連續九個月萎縮,尤其近兩月進口更是腰斬,顯然國內投資意願極為低迷,短期內難有好轉跡象。至於消費品及農工原料也連續四個月進口衰退。此等訊息除顯示內需嚴重不足外,也表示短期內出口難以樂觀。
面對如此非常嚴峻局勢,如執政當局不能以最大決心與魄力,並獲得在野黨的合作,今年經濟要避免負成長,難矣。
- Jan 15 Thu 2009 13:47
美國不消費 全球貿易大衰退(2009-01-15工商時報 )
美國不消費 全球貿易大衰退
鍾志恒/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是全球經濟火車頭,但金融海嘯導致需求大幅萎縮,在骨牌效應之下衝擊全球經濟景氣急凍,讓全球貿易量急劇下降,從歐美到新興市場無一倖免,大小企業全都受害。
美國商務部在周二公布去年7月到11月的進出口貿易數據,結果從前年同期的3,980億美元大跌至3,260億美元,其中進口急降三分之二。由於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當美國民眾和企業持續減少消費和支出,讓美國的貿易夥伴叫苦連天。
受傷最重的是第二大經濟體-日本,因為極度依賴出口,但在美國需求大減的情況下,財務省周二表示去年11月出口大跌27%,是有史以來最大跌幅,進口也萎縮14%。
同樣仰賴出口的中國,去年12月出口下降2.8%,至於德國去年11月出口也下滑11.8%,都是10年來最慘的表現。IHS Global Insight的經濟學家高爾堤(Nigel Gault)說這是二次大戰以來最糟的一次全球大衰退。全球貿易資訊服務(Global Trade Information Services)經濟學家巴拉斯達(Don Brasher)預期未來半年,全球貿易也不會有起色。
貿易活動低迷,拖累商品價格急跌。美國去年11月進口原油規模,比前一個月腰斬至136億美元,油價從去年10月份每桶92.02美元,暴跌至66.72美元,解釋了國際油價在去年底暴跌的原因。另外,美國去年11月進口汽車規模也跌至12億美元,其他像電視、珠寶、和玩具等外國消費品也大跌38億美元。
既然富裕國家不消費,過去依靠廉價的勞動力和原物料來出口賺外匯的新興國家,開始轉向自己的內需市場。以中國為例,從2005年以來,出口為每年的經濟成長貢獻兩成的增長幅度,讓中國經濟得以維持兩位數的成長,但全球景氣低迷,中國今年經濟能否保八也成疑問。
因此,中國許多廠商開始被迫尋找新的市場,像上海附近義烏市商家,過去主要經銷各種商品到歐美和中東,但現在積極開發拉丁美洲和俄羅斯,乃至國內市場,以彌補消費缺口。
- Jan 04 Sun 2009 13:45
陶冬:明年台灣經濟將在亞太殿後(2009-01-04 工商時報 )
陶冬:明年台灣經濟將在亞太殿後
徐晨縈/台北-上海越洋採訪報導
正當國內民眾期待兩岸大三通所可能帶來的經貿效益,可望將台灣經濟引領走向新氣象,並從全球經濟黑暗中走出,但瑞士信貸董事總經理、亞太區首席經濟師陶冬卻潑一盆冷水認為,兩岸經貿關係離不開政治,在政治上沒有突破的話,一切都是雷聲大雨點小,2009年台灣經濟表現將是亞太地區較差者,與泰國、印尼、菲律賓並列。
陶冬指出,台灣經濟具有結構性的問題,最大的風險在於內需嚴重不足,本土企業創造就業機會下降,台灣經濟最主要靠出口經濟,在台灣出口競爭力日益減弱,全球經濟嚴重衰退,出口增長率大幅度下降之際,台灣難以倖免,經濟面會受到很大的打擊。
陶冬強調,台灣民間不在於缺錢,而是缺乏消費信心,台灣政府應該從提振民眾的消費信心下手。過去台灣在政府無作為的10年間,產業空洞化非常明顯,也減弱企業的競爭力,未來台灣政府要想盡辦法彌補產業空洞化的問題。
至於兩岸大三通為台灣帶來的經濟效益,陶冬分析,大三通對台灣企業有營運成本節省的效果,帶來兩岸三地的企業整合,但對整體經濟提振作用有限,台灣要將兩岸大三通的利多發揮到最大,需要台灣政府高層與大陸方面有密切的實質關係改善,否則將淪為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嘴巴說一說、協議簽一簽,兩岸協議可以簽一百個,但對台灣經濟卻沒有更積極的助益。
陶冬也強調,台灣經濟一定要有大陸市場作依靠,但兩岸經貿關係的難題在於主權,離不開政治,被主權所侷限,若這一層關係沒有突破,當前兩岸經貿各項交流就像是打了響雷,卻沒有下雨,需要雨水的莊稼(台灣)還是得不到滋潤。
- Dec 04 Thu 2008 13:44
末日博士:最壞情況還沒發生 【2008-12-04 經濟日報】
末日博士:最壞情況還沒發生
【編譯陳家齊/綜合倫敦三日電】
「末日博士」羅比尼3日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指出,最壞的情況尚未發生,未來幾個月,所有經濟與財報數據都會比預期更差,信用緊縮會更嚴重,2009年將是全球經濟衰退與破產層出不窮的一年,全球政府必須通力合作,才能避免停滯性通貨緊縮蔓延到2010年之後。
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教授羅比尼表示,由於資產、原物料價格與薪資連鎖下跌的惡性循環,加上金融槓桿大幅縮減,已開發國家的通貨膨脹率可能在明年跌至危險的1%低點,逼近物價連鎖下跌的通貨緊縮臨界線。
羅比尼曾早在2006年準確預測當前這波的金融海嘯,而得到末日博士的封號。他目前也擔任創立的RGE Monitor諮詢公司董事長。
羅比尼分析,通貨緊縮會造成流動性陷阱(liquidity trap )、通貨緊縮陷阱(deflation trap)與債務通縮陷阱(debt deflation trap)三大問題,民間的借貸與放貸能力陷入交相下滑的惡性循環,政府必須在金融市場扮演吃重角色,阻止通縮問題惡化。
羅比尼指出,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的實際利率已經降到逼近零,但仍無法刺激民間借貸,銀行、企業與一般人都在囤積現金,美國已經陷入流動性陷阱中。
由於預期物價下跌,投資報酬率是負的,投資行為與消費都跟著緊縮,企業加大裁員限制住薪資成長,這造成需求更為下滑,物價更加下跌,流動性陷阱於是可能導致通貨緊縮陷阱。
實質利率為負、物價連續下跌的通貨緊縮,將使當前的債務在未來變得更貴,更難償付,造成所謂的債務通縮陷阱,使破產問題更加惡化,讓經濟陷入寒冬。
因此,羅比尼說,聯準會等各國央行現在變成唯一有能力的放貸者,各國政府變成唯一的借貸人。除了長期維持零利率,聯準會還將必須直接從市場收購公債與其他資產抵押證券,持續向市場注入流動性,透過這些非常行動,才能避免經濟陷入通貨緊縮與長期衰退。
- Nov 17 Mon 2008 15:11
6年儲蓄險 年報酬逾3%;哪種人適合買? 屆退族較妥當(2008/11/17 工商時報)
6年儲蓄險 年報酬逾3%
陳欣文/台北報導
央行持續降息,拉高短年期儲蓄險和銀行之間的「利差」,郵局、銀行通路6年期儲蓄險買氣近期明顯增溫!
目前壽險公司或是郵局推出的6年期儲蓄險,多打出一次躉繳82~84萬元不等的保費,6年期滿保證領回100萬元,換算年報酬率最高達3.3%左右,遠高過目前1年期定存利率2.17%,在苦無更好投資標的下,開始吸引民眾目光。
郵局櫃檯人員表示,民眾投資賠慘了,加上銀行定存利息不斷調降,臨櫃的民眾一聽到1年收益高過銀行定存就容易心動,最近6年期儲蓄險買氣明顯增溫,很多定存族都主動前來詢問,還有人主動抱錢上門,不用多加解釋,就是要買。
銀行通路6年期儲蓄險商品的買氣也開始增溫,尤其以台銀人壽、幸福人壽、新光人壽、國華人壽等,目前每年報酬率至少有3%左右的短年期儲蓄險保單,成為理專和保經保代業者視為最好賣的保險商品。
其實短年期儲蓄險商品不是只有郵局有賣,且以收益率來看,目前多家壽險公司的短年期儲蓄險商品的換算之後的年化報酬率都高過郵局賣的6年期儲蓄險保單,但是郵局保單挾其全省據點眾多以及招牌穩健的優勢,仍成為民眾最偏好的商品。
以「目前」的利率水準來看,6年期儲蓄險的收益率確實優於銀行定存。
以幸福人壽6年期儲蓄險,年繳823000元,6年到期領回100萬來看,年化報酬率達3.29%,目前台銀1年期定存利率2.17%來比,這類商品除了收益率高一點,還有100萬壽險保障,確實比較划算。
但是,宏觀財務顧問公司財務顧問王澤仁表示,如果民眾以投資角度來看這類商品,其極限就是3.29%的報酬率,以保障功能來看則效益極低,100萬壽險保障總保費82.3萬元,定期壽險大約只要1萬元,但是最起碼,其『儲蓄』功能是絕對有的。
且目前因為低利環境所以收益勝過定存,未來市場利率的變化則可能導致被定存打敗。
王澤仁說,若民眾身邊有一筆確定在6年之內不會動用的閒錢(因為保險商品的解約或質借,保戶都會吃虧),而且對於該保險公司承諾的條件,亦可接受,即便投資市場或大環境在未來幾年大幅反彈,也不至於覺得可惜與惋嘆者,比較建議購買。
否則就投資的角度來看,扣除民眾用這筆錢買100萬元的定期壽險餘額投資基金的年收益率只要有4%,就比這類保單來的有效益,且資金運用可以更靈活。
哪種人適合買? 屆退族較妥當
許瀞文/台北報導
金融海嘯後,保本又穩健的儲蓄險大熱賣,面對郵局、銀行櫃臺人員的介紹,哪些人適合買儲蓄險?財富管理銀行表示,已屆退休年齡的人買最適合。
元大銀行財富管理部副總經理吳鴻麟說,儲蓄險大多是保守的人在購買,因為保本、到期後又可以拿到一點利息,對於退休的人來說尤其適合,因為退休族沒有固定收入來源,儲蓄險利息雖然沒有很高,但多少可以增加一點收益,還有基本的保障。
吳鴻麟表示,對30多歲的年輕人來說,最重要的是累積財富,基本保障滿足後,在投資方面,如果可以承受的住風險,應該挑選風險偏高、報酬率也比較高的標的。
面對全球動盪不安的經濟,吳鴻麟指出,現在所有的股價、基金淨值都在相對低點,投資人若以長期投資的角度來看,定期定額去扣款基金,有機會在2、3年後看到成果。至於購買儲蓄險,則不是太推薦年輕人購買。
以中華郵政的6年儲蓄險為例,如果是30歲的年輕人購買,保額40萬元(保額等於到期給付金額),每年要繳的保費是64,469元,6年總繳保費為386,814元,到期可領回40萬。
仔細計算後,6年產生的利息是13,186元,利率約是3.4%,如果找一檔安穩的基金,6年定期定額扣款,每個月扣款5千元,預計會有比3.4%更好的報酬率。
- Nov 09 Sun 2008 13:43
美三大車廠 瀕臨破產【2008/11/09 經濟日報】
美三大車廠 瀕臨破產
編譯陳家齊/綜合八日電
通用汽車公司(GM)7日繼福特之後發表鉅額虧損財報,現金水位恐撐不過2009上半年,知情人士指出克萊斯勒也面臨同樣困境。
如果美國政府沒有再出手金援,三大美國汽車廠可能就要集體聲請破產。
通用表示,第三季淨虧損25億美元,營運虧損更高達42億美元,比預期嚴重。但更令通用執行長華戈納(Rick Wagoner)憂慮的是,通用可以動支的現金正以每個月逾20億美元的速度減少,恐在明年中以前就會燒完。
華戈納說,聲請破產「不是選項」,呼籲政府儘快提供資金拯救美國汽車業。由於通用的財務狀況急速惡化,華戈納表示,併購克萊斯勒的談判也已中止。
受汽油價格飆漲、經濟惡化與信用緊縮等問題衝擊,美國汽車銷售10月陷入25年低點,讓三大車廠既有的問題更急速惡化。
通用在第三季消耗掉69億美元現金,福特第三季也燒掉77億美元。通用表示,政府若再不伸出援手,通用的現金在2009年上半年內就會「明顯不足支應」日常開銷。福特則宣稱現金足以供應2009年支出。
IHS全球透視公司分析師馬連諾說,通用現金流失的狀況遠比分析師估計嚴重,離破產已經不遠了;他並點出福特曾說現金存量僅七個月。
惠譽評等公司(Fitch Ratings)的歐林指出,假如通用聲請破產保護,福特與克萊斯勒很可能也將被迫跟進,因為通用屆時可能在市場賤賣汽車,進一步扼殺其他車廠獲利。
美國第三大車廠克萊斯勒公司在去年賣給私募資本業者澤普世資本管理公司(Cerberus),並未公開發表財報。但消息人士向路透透露,克萊斯勒的現金耗損也在加速,經營層憂慮能否撐過明年6月底,正考慮把公司拆分賣掉。
美國三大車廠若有任一家破產,就會立即影響到數百萬員工、經銷商與零件廠商的從業人員生計。華戈納接受CNBC電視台訪問時也指出,聲請破產保護將嚇跑顧客,使通用更難賣車,難以重整旗鼓。
民主黨總統當選人歐巴馬7日公開表示,會儘快協助美國汽車業因應經濟局勢。
三大車廠主管與美國汽車工會6日在華府與國會領袖會面,請求政府再提供至少250億美元貸款。美國國會9月已通過提供汽車業250億美元貸款,協助底特律車廠發展省油汽車技術。
- Nov 08 Sat 2008 13:41
金沙爆倒債 亞洲賭場恐停擺【2008/11/08 經濟日報】
金沙爆倒債 亞洲賭場恐停擺
編譯廖玉玲/綜合七日電
160億美元開發計畫受影響,集團最大股東與新加坡接洽,港澳銀行界討論解決之道。
博弈業者美國拉斯維加斯金沙集團(Las Vegas Sands)爆發倒債危機。該集團在亞洲160億美元的賭場開發計畫,可能因此停擺。熟悉內情人士透露,該集團最大股東艾德森,已與新加坡政府接洽,香港和澳門銀行也在討論解決之道。
金沙集團的事業版圖橫跨全球各大洲,近來卻爆發無力償債的危機。集團6日表示,由於公司負債過高,第四季恐違反合約中有關舉債比率上限的規定。若未能成功集資,會引發大量債務連環違約。各開發案恐將因此被迫中斷,而且恐怕連經營都有困難。
截至今年6月底為止,金沙集團約有88億美元長期債務。該集團表示,除非縮減開發案的支出、提高獲利和增資,否則可能無法償還貸款。
金沙表示,如果無法取得所需融資,或貸款條件不佳,集團在澳門的賭場開發案可能就得延宕或停擺。
金沙集團在澳門的賭場營收,占集團總營收的三分之二之多。但受金融風暴和經濟衰退影響,今年第二和第三季集團在澳門的營收接連萎縮,至少是近三年來首見。
金沙集團上半年稅前盈餘不夠支付利息等所需的固定費用,差額達8,010萬美元,但去年同期的稅前盈餘,卻是固定費用的1.2倍。
艾德森7日與集團多名資深主管和新加坡政府官員會晤,之後艾德森出面公開信心喊話,承諾將繼續完成規模達40億美元的海灣金沙賭場開發案。
金沙的債權銀行建議其出售股權或可轉換債以籌措資金,該集團9月時已向艾德森籌得4.75億美元資金。
拉斯維加斯金沙集團為澳門最大賭場金沙娛樂場的經營者,同時也是威尼斯商人酒店的經營業者。2005年該集團也拿下新加坡政府開放賭場事業以來首張合法賭場的經營執照,幾年前也曾考慮投資台灣澎湖的賭場事業。
摩根大通香港分析師黃比利(音譯)表示,如果金沙和新加坡政府或港澳兩地銀行找出解決資金短缺的辦法,這些開發案就可望繼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