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總體經濟-新聞 (46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經濟日報╱編譯余曉惠/綜合外電】

歐盟領袖歷經多番折衝制定出「全面性」的解決方案,但專家不認為危機就此打住。哈佛大學經濟學家羅格夫說,歐洲領袖擴大紓困基金只是在拖時間,希臘終將退出歐元區,末日博士羅比尼、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執行長伊爾艾朗也表達質疑。

 

羅格夫表示:「這套決議在我看來換湯不換藥,歐元區只是為自己多爭取幾個月。歐元很顯然行不通,它不是穩定的均衡力量。」

 

歐洲領袖27日達成多項決議,包括將歐洲金融穩定機制(EFSF)擴大到1兆歐元(1.4兆美元),說服持有希臘債券的銀行業者自願承擔50%損失。

 

其他措施包括歐洲銀行業增資,及國際貨幣基金(IMF)可能幫助提升EFSF救援火力。全球股市應聲大漲,歐元最高升逾1.42美元。

 

但曾任IMF首席經濟學家的羅格夫解讀,市場「可能因慶幸歐元存活」而有正面反應,投資人的疑慮在短時間內可能就會捲土重來。

 

羅格夫說,歷來爆發財政問題的國家,債務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率約90%,而高峰會上的決議是將希臘赤字比降到120%。他預言,未來十年希臘至少有高達80%的機率退出歐元區。

 

羅比尼雖肯定這些紓困措施的必要性,但預測市場幾周內就會開始質疑歐盟紓困協議的可行性。他認為歐元區將為尋求外國投資人而傷透腦筋,而擔保高負債國債券初步損失的作法,只能讓西班牙和義大利債券相對於德國公債的風險溢價降低40到50個基點。

 

根據峰會的決議,擴大EFSF方法之一是成立特殊目的投資工具(SPIV)吸引非歐元區投資人,另一個是為購買高負債成員國新發行的債券擔保20%的損失,以吸引投資人繼續購買這些債券。

 

羅比尼指出,這套措施的最大缺陷在刺激成長和競爭力的計畫付之闕如。

 

他建議歐洲央行積極且徹底執行降息政策,讓歐元跌到與美元平價,且核心國家必須設法刺激成長,但這三件事發生機率是零。

 

伊爾艾朗則說,投資人期待看到更多紓困計畫的細節才願意投資,「我們還不清楚SPIV要如何槓桿操作,也不知道這些基金要如何運用」。

 

【2011/10/29 經濟日報】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濟日報╱編譯葉亭均/綜合外電】

泰國洪災導致產業供應鏈受阻或中斷的災情擴大,已波及愈來愈多大型全球製造商,包括福特汽車(Ford)、法國輪胎大廠米其林(Michelin)、中國電腦製造商聯想集團(Lenovo)與蘋果公司等企業都受到衝擊。

 

福特汽車與米其林26日繼豐田汽車之後,也關閉部分泰國工廠運作。聯想集團26日也表示,隨著大洪水淹沒供應商並開始蔓延進入曼谷北部郊區,預期硬碟機供應吃緊的情況會持續至明年第一季。

 

科技市場研究業者IHS iSuppli已提出警告,泰國洪患可能導致今年最後一季硬碟資料儲存設備的供貨量最多下滑三成,因為泰國的硬碟機供應量占全球約40%。全球最大硬碟製造商威騰公司(Western Digital)的泰國廠已因水災關閉,同為硬碟製造商的希捷(Seagate)也表示即將面臨零件短缺的窘境。

 

蘋果公司新執行長庫克(Tim Cook)近來也對分析師表示,他預期未來數月會面臨硬碟短缺。台灣筆記型電腦代工廠仁寶26日則宣布該公司的零件足以維持至11月,但後續展望不明。

 

許多廠商已緊急進行應變。因水災被迫關閉九座泰國製造廠的日本電子大廠東芝26日表示,25日起已開始在菲律賓生產硬碟機,作為泰國的替代生產地。

 

汽車大廠馬自達公司(Mazda Motor)本周也表示,考慮從中國與日本的製造廠進口零件,幫助彌補泰國廠的產能損失。

 

日本硬碟馬達製造商日本電產集團(Nidec)也表示,可能把更多產能分散至菲律賓與中國的工廠。該公司執行長永守重信25日指出,「實際上我們希望分散更多」,但目前泰國的主要客戶仍偏好當地製造的產品。

 

為許多泰國工廠供應專用製造設備的新加坡Arrow公司執行長佩克(David Peck)表示,洪災危機不必然會使企業全面放棄泰國廠,他形容這場洪患只是「偶發狀況」。

 

佩克估計在洪水消退後,一些製造商需耗費六至八周使工廠復產,其中許多公司需要原本的環境條件以生產特殊零件。

 

【2011/10/28 經濟日報】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商時報【記者蕭美惠/綜合外電報導】

周五在布魯塞爾召開的歐元區財政部會議已達成銀行業必須擴大希臘減債的負擔,報告指出減債6成有其必要。財長同時簽署在11月中旬前發放希臘最新一筆80億歐元貸款,化解希臘倒債的立即危機。

     

財長會議主要討論希臘三大金主歐盟、歐洲央行與國際貨幣基金所提出的一份報告,為了將希臘紓困規模控制在今年7月21日同意的1,090億歐元,民間債權人必須至少減記6成。即便如此,「希臘債務仍將佔2020年該國經濟產值的110%。」

     

但是,報告特別註記,歐洲央行並不同意大幅擴大減記。

     

主持是項會議的盧森堡財長容克(Jean-Claude Juncker)周六表示,歐元區財長一致認同銀行必須大幅擴大負擔。這意味著7月協議要求銀行業減記21%希臘債務已經是不可能了,歐元區首席磋商代表-歐盟經濟金融委員會主席葛里利(Vittorio Grilli)將與銀行業重啟談判。

     

報告提出的另一個假設場景是,如果希臘債務只減記5成,那麼希臘需要的紓困金將達1,140億歐元,比7月的紓困方案多50億歐元。

     

報告指出,自今夏以來,希臘經濟情勢急遽惡化,今年上半年希臘經濟便已經萎縮6%。如果維持7月方案,2013年希臘債務將占經濟產出的186%,2020年底也只是下降到152%。如此一來,希臘要等到2021年才能在國際市場籌資,三大金主在2020年前,需要額外注資2,520億歐元。

     

歐債協商將接下來數日進入緊鑼密鼓階段。周五及周六兩天的歐元區財長會議之後,周日將舉行歐元區領袖峰會,緊接著周三還將加開一場領袖峰會。德國總理梅克爾與法國總統薩柯吉在周六晚間將舉行雙邊會談,希臘總理巴本多安也將飛到布魯塞爾與歐盟執委會主席巴洛索會談。

 

2011-10-23 工商時報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商時報【楊玟欣】

2011這個金兔年,以地震開盤,洪水收盤,兩起重大天災均重創全球產業供應鏈。日本311大地震震亂整個半導體、面板、被動元件、DRAM相關供應鏈,不僅導致第1季市場需求大亂,也因斷鏈、缺料疑慮,業者四處搶料,卻造成重覆下單的現象,以致面臨第2、3季市場需求不如預期,但又庫存滿手待消化的窘境。

     

年底將屆,泰國卻來個世紀洪水,泰國是全球硬碟廠商的重要生產基地,包括WD、希捷、東芝、日立均在當地設廠,吸引硬碟相關零組件廠群聚,一場洪水,打亂了硬碟供應鏈,希捷、東芝、日立廠房、設備雖未受損,但因為供應商受創,也被迫調降產能。

     

硬碟是NB業最重要的關鍵零組件,儘管大廠聲稱手中有一個多月庫存,不擔心有斷料之虞,但連WD、希捷都不敢保證供應鏈何時能夠修復,業者要冒斷料危機?或是高價搶料,承擔庫存風險?分寸的拿捏,考驗經營團隊的能力,也是重大天災頻傳下,企業經營者要重新學習的一門課。

     

事實上,由於供應鏈群聚效應,即便企業分散採購風險,但當第一、第二供應商都聚集在同一地區,面對區域型重大災害,還是很難倖免。面對天災頻繁,未來企業供應鏈分散風險,除供應商差異外,區域分散也應成考量。

 

2011-10-22 工商時報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商時報【記者張志榮/台北報導】

泰國水災恐衝擊第四季PC出貨!港商德意志證券昨日指出,由於以硬碟(HDD)主軸馬達與HDD製造的供應鏈產能預估將受到20%的衝擊,以宏碁、華碩、仁寶、廣達等高PC比重廠商將首當其衝,預估HDD產能每延後1周開出,PC廠商第四季營收受影響幅度最高達1.9%。

     

美系外資券商分析師表示,這次泰國水災與日本311強震一樣,都會造成外界對於科技產業供應鏈「斷鏈」的疑慮,按311日本強震的經驗,PC廠商將展開備貨零組件的動作。

     

不過,美系外資券商分析師認為,這兩次天災較不同的是,泰國水災衝擊的是以PC零組件為主,由於目前PC產業需求不明確,因此,泰國水災對科技族群投資氛圍的衝擊應該不大。

     

根據德意志證券科技產業分析師Sherri Scribner預估,全球最大硬碟機製造商WDC關閉廠房將減少約20%產能,但更大的影響恐來自於零組件供應端,因為HDD的馬達供應商、日本電產(NIDEC)泰國廠約佔全球三分之一的產能,而NIDEC的全球市佔率更高達75%。

     

根據德意志證券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產業首席分析師高光正的了解,目前手上握有的HDD庫存約4至6周,若加計HDD製造商與通路商倉庫的庫存,應可支撐PC廠商正常出貨到12月上半旬。

     

高光正認為,NIDEC應是牽動HDD供給能否順利主要關鍵,因為NIDEC泰國廠約佔全球25%的產能,因此,12月初之後關廠時間每延後1周、下游硬體製造廠商的PC部門第四季營收的下修風險從0.3%至1.9%不等,但效應越到2012年第一季淡季就越小,因為按歷史數據,第一季PC產能通常會比第四季減少約10%至20%。

     

至於對晶圓代工與IC封裝測試廠商的影響,德意志證券半導體分析師周立中認為應不大,畢竟值此景氣不明確時間點,PC晶片業者已趁機減少下單量,由於第四季營收平均下滑幅度約5%至7%,影響幅度僅0.3至0.8個百分點。

     

對於PC應用比重較高(約80%)的IC設計廠商瑞昱,德意志證券半導體分析師張幸宜表示,瑞昱目前尚未接獲減少下單的通知。

 

2011-10-22 工商時報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商時報【記者陳穎柔/綜合外電報導】

泰國50年來最嚴重水災已湧進首都曼谷,總理穎拉周五呼籲曼谷居民做好遷移至高地的準備。另一方面,泰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MPC)委員希力(Siri Ganjarerndee)表示,估計該國約需半年時間能從這次洪災中恢復。

     

根據泰國商會大學的估算,此次災損上看1,500億泰銖(約48億美元),約占泰國經濟產值1.3%至1.5%。另據路透初估,泰國製造業災損達33億美元。

     

經濟分析師認為,泰國今年經濟成長率已因大水減少至多2個百分點,災損可能高達60億美元,若曼谷也淹大水,災損金額可能達120億美元。

     

泰國政府周四冒險開啟幾個重要水閘門,好讓大水流經曼谷運河出海。官方已表示,這些運河的水可能滿溢,只是無法預知淹水程度。

     

根據美聯社採訪團隊周五實地觀察,位於曼谷北部的拉席區因瀕臨曼谷主要運河普拉帕運河,當地已有民宅進水,有些地方水位已達膝蓋高度,但截至目前尚未造成嚴重損失,曼谷主要商業區也未受影響。

     

穎拉向記者表示,普拉帕運河令人擔憂,因為一夜間流經的水使其水位大幅上升,她呼籲整個曼谷的居民都準備好要把家當遷移到高地,有備無患,但無須慌張。曼谷市長素坤攀指出,管控普拉帕運河是首要任務,但北方大水使運河溢出的水量將會增多。

     

官員們已表示,河岸密集堆疊沙包可能使情況惡化。穎拉認為,除此外沒有其他方式能減緩大水衝擊。曼谷容易遇襲地點先前已堆起100萬個沙包,市長本周再募集100萬個;曼谷已築起好幾公里的防洪牆,主要沿著運河興建。

     

曼谷有7個區的居民,共4.5萬人,已被告知這幾天可能必須撤離家園。曼谷有9個區的學校,共116間,新學期開學日將從原先規畫的11月1日延至15日。

     

水淹曼谷的夢魘在這幾周浮現,儘管該城大部分地區的生活目前大致維持正常,但許多居民心裡已有最壞打算。

 

2011-10-22 工商時報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商時報  記者王中一/台北報導

蘋果概念股、大立光昨(20)日發佈第3季財報,受惠於營收規模擴增,加上台幣貶值帶來的匯兌利益貢獻,上季每股稅後純益(EPS)高達13.01元、創下單季歷史新高,前3季已賺進3個股本、EPS為30.1元。

 

不過,執行長林恩平坦言,受到總體經濟不佳影響,加上10月合併營收低於9月份,有違以往慣例,因此對第4季的展望不樂觀。

 

大立光昨日舉行線上法說會,由於該公司客戶囊括全球「非韓系」手機的一線品牌,「兼具蘋果、芒果和冰淇淋三明治」概念,同時也是蘋果(Apple)發佈財報後,全球首家重量級手機零組件大廠的法說會,引起市場高度重視。

 

從業績表現來看,大立光繳出的是一張相當漂亮的成績單。該公司第3季合併營收43.94億元,季增約8%,創單季新高,毛利率45.89%略優於上季的45.2%,單季營業利益為15.66億元,季增約6%。且受惠高達3億元的新台幣匯兌收益,帶動單季稅後純益高達17.46億元、不僅創下單季新高,更比前季暴衝59%、EPS13.01元。至於前3季稅後純益40.38億元,比去年同期成長38%、EPS達30.1元。

 

大立光因營運特性,在匯率方面幾乎不採任何避險動作,也被視為國內最能反映新台幣升貶效應的指標股。去年第4季曾因匯損被吃掉3.1億元,但這筆帳也在今年第3季完全討回來,看來完全不避險未嘗不是好方式。

 

但對第4季展望,大立光則是不改「老實樹」作風,偏空的預估帶來市場震撼。林恩平指出,總體經濟不佳、客戶端給的訂單能見度不高,加上可掌握的10月份合併營收可能低於9月,違反了往年的慣例,因此評估第4季「並不樂觀」。

 

林恩平強調,儘管「有競爭力的客戶(法人評估此為蘋果和HTC)仍是上修第4季目標」,且產品畫素水準拉高,但該公司客戶涵蓋面廣,業績還是會以反映整體經濟局勢為主,第4季不論是營收和毛利率都可能往下走。但好消息是,大陸的智慧型手機品牌快速崛起,而這些客戶使用的畫素都是500萬畫素(或)以上,大立光也因此受惠,預期大陸地區的營收今年將可超越10%,優於原本預估水準。

 

2011-10-21

工商時報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商時報  記者蕭麗君、王曉伯/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周四發布多項經濟數據,優劣不一,顯示美國經濟復甦前景不確定性仍是居高不下,紐約經濟諮商理事會首席經濟學家戈德斯坦表示,美國經濟未來幾個月開始萎縮的機率有50%。另有專家指出,美國經濟或許已出加護病房,但是仍須住院。

 

周三美國聯準會公布褐皮書報告儘管表示有若干部門溫和成長,然而整體而言美國經濟仍未改善。

 

勞工部周四表示,到10月15日為止該周,初領失業救濟人數減少6千人至40萬3千人,表現優於市場預測的4千人至。但由於上週初領人數依然高出40萬人,經濟學家認為除非該數字降到40萬人以下,否則就業市場依然處於不振。

 

紐約經濟諮商理事會周四公布9月景氣領先指標,較前月上揚0.2%,增幅低於8月與市場原先預測的0.3%。

 

周四費城聯邦準備銀行10月企業景氣指數則是表現優異,達8.7,遠高於市場原先預測的負9,更是與9月的負17.5大相逕庭。

 

另外,美國周四也公布9月成屋銷售年率為491萬戶,較前月下降3%,與市場原預測493萬戶相近,顯示美國房市持續低迷,但未進一步惡化。

 

美國聯準會周三發布褐皮書指出,在美國民眾消費增加下,多數地區經濟9月與10月初呈現溫和成長,但是就業市場依然不見起色。

 

2011-10-21

工商時報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商時報【記者李淑惠/台北報導】

2009年1月,德系DRAM大廠奇夢達因為不堪虧損,正式宣布破產,成為上一波DRAM景氣低潮之下最大的苦主;2011年9月,台系DRAM廠茂德因財報難產,已經暫停交易,7月的茂德幾乎沒有投產,3年時間不到,2家DRAM廠出局,全球26家DRAM廠洗牌到現在剩11家,僅存的DRAM廠沒有一絲喜悅,因為景氣的漫漫長夜還有多久沒有人知道!

 

台灣的DRAM產業有個風光的開始,第1家DRAM廠德碁由宏碁創辦人施振榮領軍,成立於1989年的德碁是由宏碁與德州儀器(TI)合資的DRAM廠,然而不堪虧損,德儀在1998年退出,宏碁接手德儀的股份,重新尋求IBM的技轉,但是施振榮看到DRAM產業必須不斷付出技轉金、權利金,一代一代綿延下去,於是壯士斷腕,2000年以淨值54億元出售給台積電,大方退出。

 

選擇退出的還包括當時由科技大老張忠謀領導的世界先進,緊接著德碁,2001年世界先進也選擇轉身退出,DRAM是張忠謀、施振榮的未竟之志,但是10年前的產業狀況與10年之後並無不同,技術無根還是老問題,只是累計投資額愈來愈龐大,借貸金額愈來愈高,喊停已經是壓力。

 

DRAM產業過去10年的投資極為龐大,但是到底有多大?並沒有單位有過完整的統計資料,就以各家大廠現金流量表上的固定資產購置當指標,雖然該會計項目包含財務操作的部分,不過約略可以代表各廠在廠房、土地、設備上的固定資產投資。

 

包含力晶、南科、華亞科、華邦電、茂德在內,過去10年之間,固定資產購置累計高達9,048億元,而這10年雖然創造了1.726兆的營收,但是也同時累積出了2,023億元的虧損,而且,這些累虧還不包含DRAM廠減資之後所繳出的虧損數字。

 

用很概略的方式計算,DRAM廠在過去10年,等於每投資1元的固定資產就創造約1.9元營收,伴隨而來的是每投資1元的固定資產,就產生2.2毛虧損。

 

銀行團成為最大的受災戶,因為到了2008年時,DRAM產業累計的借貸金額高達4,200億元,當昂貴的機器設備拍賣、停產,就成了廢鐵一具,因此銀行團不得不繼續扶植,更困窘的是,一路扶植下去也不保證100%回收,因為與韓國廠商的技術差距已經拉大到2個世代。

 

其次是投資人,DRAM股中,華邦電先在84年10月以108元創下第1個百元價位,接著茂德在89年6月以151元創下DRAM產業最高價,力晶在民國93年大賺213.15億元,每股盈餘高達5.62元,當年度大方配發2.96年股利,創下歷史新高水準,雖然股價沒有站上3位數,但是也有超過80元水準,如今,當時進場的投資人全部套牢收場。

 

對台灣的科技業來說,DRAM產業還只是冰山一角,從銀行對茂德債權高達570億元揭露之後,銀行圈、投資界、市場就不斷將同一個問題套在LCD產業上,同樣是高負債、景氣見底不是底的產業,只要連虧數季,在資金周轉、現金流量上就有相當大的壓力,DRAM如是,LCD、LED亦然,DRAM產業經過這麼多次震盪都沒有摸索出自己的路,應該要怎麼解套?已經是政府與企業的燙手山芋。

 

2011-10-16 工商時報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商時報【記者朱漢崙/台北報導】

台灣金控要接手國華人壽,保險安定基金所要支付的賠付金恐將超過2,000億元!有關人士透露,根據台灣金控委任財顧勤業眾信評估的結果,除了目前帳上淨值虧損已逾800億元之外,若再合計利差損,保險安定基金所要支付的賠付金恐將超過2,000億元。

     

對此,台灣金控暨台銀董事長張秀蓮昨日受訪時並未正面回應,但她表示,雙方根據不同的方法論、參數及假設,例如保單效期、利率走勢等,對賠付金的看法的確有落差。

不過,由於國華人壽光是僅按淨值虧損賠付,就已超過800億元,因此,保險安定基金已在思考財源籌措規劃,其中聯貸案已列入主要評估,一旦對2,000億元價金籌組聯貸案,恐怕是繼台灣高鐵之後,史上第二大的政府聯貸案;據悉,除了籌組聯貸案之外,另一個途徑,即是由政府機關出面為安定基金作保,向台銀保證還款,期間先按月付息,亦在保險安定基金評估之列。

     

張秀蓮並表示,截至9月底止,台灣金控旗下台銀已有累計獲利36億元,對全年40.3億的稅前盈餘預算達成率已近9成,可說執行進度超前,張秀蓮並表示,受34號公報影響,今年原本的預算目標就比往年少了40多億元,不過,若剔除優存75億元的負擔,台銀迄今的獲利已超過百億元。

     

張秀蓮指出,年底前是否有共識還不一定,為了雙方談判繼續進行是否再延長接管期間,得由金管會決定。

     

據了解,台灣金控近2周內,已與保險安定基金進行數度會商,但由於雙方對於利差損問題的研判落差甚大,迄今仍未有共識;其中關鍵,在於雙方對於資產報酬率及未來利率走勢的看法相當兩極。

     

特別是國華人壽先前已處分不少有價值的股票投資或不動產,目前帳上剩餘的好資產不多,使得台灣金控委任財顧對於國華人壽的資產報酬率相對保守看待。

     

據金管會的統計,截至6月底國華人壽的淨值虧損就有694億元,現在更不僅止於此,有關人士表示,國華人壽現在光是帳上的淨值虧損就已逾800億,若再合計利差損的部分,即使保險安定基金出到2,000億元賠付金,對台灣金控而言仍只是「低標」而已。

 

2011-10-16 工商時報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商時報  記者朱漢崙/台北報導

DRAM全盛時期金融業搶捧送現金,推升金融體系DRAM總債權近2,500億元!儘管茂德案如今已將銀行團對DRAM的警戒推升到最高點,但5年前在DRAM全盛時期,可是金融圈競相熱捧現金送錢,從2005年至2007年可說是DRAM產業在金融圈最為風光的時期,金融對DRAM產業迄今累計高達2,500億元的總債權,絕大部分在此一時期造就。

 

銀行主管回想,2006年是近5年來台灣DRAM產業最顛峰的一年,事實上,絕大部分的聯貸案,大概都是在2005年至2007年之間籌組完成,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大概就屬力晶在2006、2007年連續兩年,向銀行業分別吸金400億、600億,合計千億元,在金融圈創下的聯貸熱潮可說盛況空前。

 

特別是2007年8月間簽署的聯貸案,當時與此案相關的相關行庫主管回想,這宗聯貸案是由華銀與國泰世華領銜19家銀行籌組,由於前1年力晶大賺273億元,因此當時掀起一股搶貸風潮:「原先規劃450億元,但因為搶貸者眾,因此規模爆增至600億元,不只如此,力晶的利率還因而取得比2006年規模400億元的聯貸案更低的利率!」

 

當時,該筆聯貸案以商業本票初級市場利率加碼計息,由於當時商業本票初級市場利率為2.68%,因此當時訂下的總利率水準為3.3%,看似比目前為高,但若看加碼點數僅65點,比起2006年400億元聯貸案的加碼點數還少了10點,這類規模大的聯貸案利率比規模小的還來得低,在聯貸圈可說非常少見。

 

除力晶外,包括台塑旗下的南亞科及華亞科兩大DRAM廠,也在該時期緊鑼密鼓向金融圈集資,而茂德籌組100億元聯貸及發行海外可轉債ECB募資100億元,也在當時完成。

 

2007年後,DRAM景氣由盛轉衰,茂德第1次爆發財務危機就是在2008、2009年間發生,力晶在後金融海嘯時期亦曾一度申請紓困;儘管如此,之後DRAM產業的短暫復甦,使得銀行業者仍未放棄投入DRAM放款,較為不同之處在於,這2年新籌組的聯貸案,清一色以背後有「富爸爸」台塑集團撐腰的華亞科、南亞科為主。

 

南亞科在2009年底由台銀籌組180億元聯貸案,華亞科在2010年3月由兆豐銀籌組320億元聯貸案,兩大聯貸案的總利率,甚至都還壓到1.6%的空前超低水準。然而,就在1年之後,台灣DRAM產業在政府產業政策未明、國際景氣反轉,以及韓國大廠激烈競爭之下,仍躲不過走下坡的命運,產業榮景的急轉直下,銀行業者始料未及。

 

政策不明 重創銀行放款信心

工商時報 朱漢崙/新聞分析

對照幾年前銀行業一窩蜂的投入DRAM放款,如今銀行業對DRAM聞風 色變,甚至原本應該在9月上旬就定案的茂德降息紓困案,到現在都 還談不下來,除了國際市場的產能供需急轉直下,以及來自名列全球 第一大的韓國三星等其他國家DRAM大廠削價競爭壓力,政府的產業政 策不明,是令銀行業對該產業難以恢復信心的另一關鍵原因。

 

不少資深銀行主管感嘆,當初熱中於DRAM與面板業的放款,政府對 「兩兆雙星」產業的大力鼓吹,也是重要原因,在政府喊出產業發展 口號「洗腦」業者之下,銀行業投入DRAM與面板業放款就好像被催眠 一樣;然而,政府拉業者上車,但當產業發展面臨瓶頸,需要進行調 整時,政府初始曾有力圖振作的用心,但卻未能有始有終,空留業者 不知如何安全下車。

 

2008年茂德財務危機初爆發時,政府還打算再作產業結構調整,以 「TMC計畫」重新改造DRAM產業,當時銀行業者在政府鼓吹、遊說之 下,在對舊貸款紓困展延還本繳息的同時,甚至還新增貸款讓茂德渡 過難關,但如今政府對茂德案的態度曖昧難明,很多業者不僅深有「 上當」之感,未來即使再出現下一波「明星」產業,銀行業者只怕也 不敢放膽捧場。

 

業者不諱言,有了政府對DRAM產業發展態度前後搖擺的前車之鑑, 現在面板業要出來籌資一定會受牽累,不過業者也坦言,包括DRAM或 面板業,都是需要大量燒錢,不斷作技術更新的行業,政府若不能有 魄力的提出產業政策,讓銀行能有安心放款的後盾,到頭來損失的還 是國家整體的產業競爭力!

 

2011-10-16

工商時報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濟日報╱編譯莊雅婷/綜合外電】
20國集團(G20)財長22日矢言著手處理全球經濟日漸升高的風險,力促歐洲解決債信危機,且不排除擴大歐元區紓困基金規模,但具體措施仍付之闕如。

 

G20財長選在國際貨幣基金(IMF)與世銀年會登場前夕召開會議,凸顯與會官員正承受外界龐大壓力,必須有所作為。他們在會中同意將竭盡所能安撫全球金融體系。

 

G20會後公報表示:「我們承諾採取一切必要手段,確保銀行體系和金融市場穩定。各國也將採取強力而協調的因應措施,以對抗全球經濟的新挑戰。」

 

G20改變心意發布會後公報,顯示官員對市場疑慮保持高度警戒,但同時他們卻提不出刺激成長的新政策。受歐債危機升溫和美國經濟景氣低迷拖累,由45個國家組成的MSCI世界指數22日跌入空頭市場,為兩年多來首見。

 

興業銀行駐香港經濟學家喬瑟夫‧劉說:「口惠而實不至已不具說服力,現在投資人都在等決策官員採取可信的行動,但考慮到市場的不安和不確定性,這可能還不夠。」

 

歐洲央行(ECB)決策委員會成員科恩(Luc Coene)當天受訪時透露,如果經濟數據不佳,歐洲央行最快下個月將採取因應行動,「不排除降息或展延銀行的長期貸款」。

 

G20也暗示,可能擴充4,400億歐元歐洲金融穩定機制(EFSF)的銀彈,他們在聲明中說,將增強EFSF的彈性,並在下個月中集會時將其「影響力擴張到最大」。

 

內情人士說,G20公報模糊帶過是否要用槓桿放大基金規模,或繼續在次級市場收購公債。以德國為首的歐洲國家領袖一直反對挹注更多資金,不願藉此救助財政揮霍的國家;同時,ECB內部也為了收購落難國家公債的做法而產生對立,歐元區官員曾說,用槓桿放大EFSF規模恐造成嚴重法律問題。

 

另一方面,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等金磚五國財長22日稍早承諾,考慮在必要時透過IMF或其他國際金融機構提供協助,以化解目前對金融穩定構成的威脅,但他們同樣未提出實質做法。

 

6609856-2652436.jpg  

  


華爾街日報:二次衰退 將降臨

【經濟日報╱編譯陳澄和/綜合外電】

 

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製造業活動下滑,歐元區債務危機找不到解答,歐美政治僵局依舊,股市則在層層陰影籠罩下重挫,種種跡象都令人擔憂二次衰退即將降臨。

 

華爾街日報本月進行的調查顯示,專家預期美國陷入衰退的機率超過三分之一。

 

世界銀行總裁佐立克說,「世界已進入危險區」,他對主要經濟體逃過另一次衰退的信心,「隨著點點滴滴出現的經濟消息,每天都不斷地削弱」。

 

投資大師索羅斯更指出,美實際已陷入二次衰退,而美國內政黨惡鬥,共和黨阻攔歐巴馬總統財政刺激方案,是美經濟復甦遇阻的主因之一。

 

前墨西哥央行總裁歐帝斯說:「許多我們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見到的徵兆,如今又在歐洲浮現。」他表示,全世界可能即將面臨「或許是有史以來最長的金融危機。」

 

快速成長的中國是帶領世界走出上一波衰退的主要功臣,但其經濟引擎似已運轉得不如以往可靠。滙豐控股公司22日公布的9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預覽值從8月的49.9降到49.4,跌破50代表產業萎縮。

 

包裹運送業者聯邦快遞公司表示,亞洲景氣下滑,特別是中國電子業出貨減緩,導致該公司最近一季國際優先包裹運送量萎縮4%。

 

 

【2011/09/24 經濟日報】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商時報 吳慧珍整理

美國聯準會20與21日利率會議周三閉幕,會後發表的決策聲明摘要如下:

 

聯邦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FOMC)自8月集會後掌握的訊息顯示,經濟成長持續放緩,近來指標更直指整體勞動市場疲軟依舊,失業率居高難下。儘管汽車銷售隨斷裂的供應鏈逐漸修復而有起色,近幾月來家庭支出仍僅小幅成長。非住宅投資不振,房市景氣依然低迷。

 

不過企業的設備與軟體投資持續擴張,此外能源與部分商品價格從峰點回檔之故,今年初以來的通膨看似溫和。

 

FOMC雖看好未來幾個季度會加快復甦腳步,但失業率降幅恐不甚顯著,離符合FOMC雙重法定任務的水準仍有段距離。尤其經濟前景面臨重大的下降風險,包括全球金融市場動盪的衝擊。FOMC同時預期,通膨在未來幾季將放緩到符合或低於FOMC雙重法定任務的水準。

 

為支撐經濟強力復甦,確保物價平穩,FOMC決定延長所持債券的平均到期日,明年6月底前購買4,000億美元的6至30年期公債,同時售出4,000億美元的3年期以下公債。

 

該計畫應可壓低長期利率,助使金融市況更為寬鬆。FOMC會定期檢討持債組合與規模,隨時於適當時機進行調整。

 

為穩住抵押貸款市場,FOMC將會從機構債與機構抵押擔保證券(MBS)回收的本金,再投資機構MBS。此外,FOMC亦會維持把到期公債回收資金再投資的現行政策。

 

FOMC並決定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維持在0到0.25%,也預期在資源利用率偏低,及中期通膨展望趨緩的經濟環境下,聯邦基金利率至少到2013年中都會維持在超低水位。

 

FOMC以物價穩定為前提,討論一系列可用於提振經濟的政策工具,未來將繼續依據所獲資訊評估經濟前景,並在適當時機使用政策工具。

 

2011-09-23

工商時報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商時報 林國賓

「非常時期要用非常手段!」聯準會(FED)周三果如市場預期重 施半個世紀前首創的扭轉操作(OPERATION TWIST)策略,其目的無 非是要提振經濟,只是當年此政策事後證明在救經濟的效果上並不彰 顯,以美國與全球當前的經濟態勢,這次重施故技很可能再度踢到鐵 板。更令人憂心的是,扭轉操作造成的債留子孫問題,不知要如何善 後。

 

按照FED的規畫,在資產負債表總額不變的前提下,大幅調整投資 組合,以4,000億美元的額度將3年以下的美債換成6至30年的長債, 目標是壓低長期利率刺激借貸,進而收到提振經濟的效果。

 

西元1961年FED就曾採用此一策略,當時以40億美元的額度買進以 5年期公債為主的長債,但壓低長期利率的效果不如預期。

 

對於這次FED再度援引當年非傳統措施的效果,市場一面倒看衰, 路透向美債主要承銷商進行的訪調結果發現,華爾街認為此舉可以有 效刺激經濟的成功率低到只有1成5。就連FED自己也沒把握,官網在 說明可能的政策效果時提及「無法明確預期可能的影響,也難以掌握 對經濟會產生多少的刺激效果」。

 

FED此項非傳統措施甚至還有相當大的政策風險,扭轉操作也等於 是扭轉美國的債務結構,並加重債留子孫的問題。

 

出售短債買進長債,形同讓美國債務負擔往後延展,截至9月14日 為止,FED系統公開市場操作帳戶總共持有2.64兆美元的債券,其中 國庫券達1.56兆美元,此次扭轉操作額度占近4分之1,可見調整幅度 龐大。FED已預估,在完成扭轉操作計畫後,帳戶中持有國庫券的平 均期限將由原本的75個月,拉長至100個月。

 

近來各國債務問題成為關注焦點,希臘更因債務負擔過重,財政瀕 臨破產,但美國債務問題其實還比希臘嚴重,希臘國債約3,450億歐 元(4,640億美元),美國國債則高達14.3兆美元的爆表狀態,以每 人平均需扛的負債金額來說,美國民眾同樣高於希臘,希臘平均每人 負債約4.6萬美元,美國每人平均扛債約5萬美元。

 

美國年輕世代未來背負的國債壓力,會因FED的扭轉操作而加重。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資料,2010年美國總人口約3.03億人,其中30歲 以下的人口約1.26億人,占總人口的41%。

 

按照FED扭轉操作的買債規畫,8到10年期的美債將占4,000億美元 的32%,20到30年期國庫券也高占近3成,這些債務勢必得由未來將 成為美國就業市場主力的年輕一代來承擔。

 

明知前例效果不佳,FED卻依然大膽再試扭轉操作策略,可見其救 經濟已到了黔驢技窮的地步,最怕的是扭轉經濟頹勢不成,可能還會 為經濟帶來加重債留子孫問題的長期後遺症。

 

2011-09-23 工商時報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濟日報╱編譯莊雅婷/綜合外電】

美國房貸市場主管機關2日控告全球17家大型金融機構,指控他們過去四年內出售近2,000億美元的高風險房貸抵押債券給房利美(Fannie Mae)與房地美(Freddie Mac),使二房蒙受龐大損失,並要求賠償。分析師說,此舉恐令疲弱的美國經濟雪上加霜。

 

 

這是美國聯邦監管單位有史來,針對次級房貸災難所採取的最大規模反擊行動。

 

負責監管兩大房貸機構的美國聯邦住宅金融管理局(FHFA)在訴狀中指控,這17家金融機構共出售1,960億美元的抵押房貸證券給二房,但他們並未揭露足夠風險。2008年房價開始走跌,房貸違約率攀升,這些證券的價值隨之一落千丈,導致二房血本無歸。

 

遭FHFA點名的業者包括美國銀行(BofA )、花旗、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等;外商銀行則有德意志銀行、滙豐(HSBC)、巴克萊(Barclays)和野村(Nomoura)等。

 

但FHFA並未提及賠償金額,僅表示希望取消這些交易,並拿回損失的本金、利息和律師費。

 

消息公布後,美國金融股2日全面重挫,KBW銀行指數收盤大跌4.5%,跌幅為大盤的一倍;美銀表現最糟,股價重挫8.3%,花旗和摩根士丹利跌幅都超過5%。

 

主管機關此舉對銀行是一記迎頭重擊,次貸風暴後他們花了三年時間重建資產負債表,但房貸法律訴訟讓他們背負新債務,也使金融體系平添變數。

 

FHFA局長德馬科(Edward Demarco)表示,向銀行求償是希望盡量減少二房的損失,保護納稅人的荷包。財政部2008年9月將二房收歸國有,至今已投入1,400億美元支撐兩者的營運。

 

不過,專家對此存有疑慮。FBR資本市場公司分析師米勒指出,這麼做是從房市抽離資金和流動性,「會造成嚴重負面影響」。房貸銀行協會(MBA)主席史蒂文斯也警告,銀行可能保留更多資本因應訴訟,導致放款能力下滑。

 

美銀在這些訴訟中首當其衝,連同旗下的Countrywide金融集團和美林公司,被控出售575億美元的抵押債券給二房。其次是摩根大通的330億美元,以及皇家蘇格蘭銀行(RBS)的304億美元。

 

美銀今年已支付127億美元何解房貸糾紛,上個月又被美國國際集團(AIG)指控出售不良房貸資產,遭求償100億美元。

 

6568879-2640266.jpg  

 

【2011/09/04 經濟日報】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濟日報╱編譯吳國卿/彭博資訊二十三日電】
舊金山聯邦準備銀行的研究人員指出,嬰兒潮世代人口逐漸老化,未來20年可能抑制美國股市上漲,因為他們需要出售股票來支付退休生活的成本。

 

1946年到1964年間出生的美國人進入退休年齡,而美國股市還在從2007年次級房貸市場崩盤引發的金融危機復甦,這對美股將是雪上加霜。

 

舊金山聯準銀23日指出,這個時機「令人不安」,由於過去半世紀股市走勢與人口趨勢緊密相關,因此「股市未來走勢可能受到抑制」。

 

根據報告,美國股市的本益比水準在1981-2000年期間上漲兩倍,因為嬰兒潮世代在這個時期達到就業年齡的高峰,此後即下滑。報告說,海外投資人對美股的需求可能有助於抵消嬰兒潮世代拋售股票的部分影響,但作用或許有限。

 

舊金山聯準會研究部副總裁史匹傑(Mark Spiegel)接受彭博訪問時表示:「觀察美國以外地區的投資人,他們人口結構比我們更糟,尤其歐洲和日本,人口老化比美國嚴重。」

 

報告指出,在美國嬰兒潮世代賣股票的同時,包括主權財富基金在內的外國投資人可能決定持有更多美股。新興國家如中國可能放寬資本管制,容許國民也能投資美國股票。

 

50歲的史匹傑表示:「我們也知道很多其他事情會發生」,將為嬰兒潮世代拋售股票提供緩衝,因此「這並不是推動未來股價走勢的唯一因素。」但他指出,「我們的確認為,在經濟試圖復甦的情況下,這是阻力。」

 

美股標準普爾500指數自2007年10月來已下跌約28%,今年下跌接近11%。該指數22日收盤報1,123.82點。

 

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金融學教授席格(Jeremy Siegel)也作過人口和美國股市關聯性的研究。他表示,開發中國家的成長應能產生足夠的需求來吸收嬰兒潮世代的拋售,且「能夠維持股市在高水準」。

 

席格表示,只要中國和印度等國的經濟能保持至少4-6%的年成長率,投資人將「有資源買我們的股票」,並「使股市能在未來充分反映其價值」。

 

席格說:「如果我們不能從海外獲得成長,並阻止外國購買美國企業,美國股市的前景將更暗淡」。

 

6545589-2633305.gif  

 

【2011/08/24 經濟日報】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濟日報╱編譯吳國卿/綜合外電】

美國18日公布的數據呈現物價攀升、就業市場不振、房市交易低迷,而製造業景氣則下滑,顯示美國經濟持續疲弱。

 

勞工部公布7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漲0.5%,高於分析師預測的上漲0.2%,和6月的下跌0.2%。去除食物和燃料等波動較大項目的核心CPI,則上漲0.2%。

 

汽油在7月CPI上漲扮演重要角色,漲幅達4.7%,與6月時的大跌呈鮮明對照。衣服和食物的漲幅分別為1.2%和0.4%。7 月的CPI比去年同期上漲3.6%,與6月及5月的漲幅相同;核心CPI則上漲1.8%,為兩年來最大漲幅。

 

摩根大通首席美國經濟學家裴洛利說,CPI報告顯示「物價持續呈現攀升跡象,不過由於就業市場情況不佳,加上經濟成長疲軟,企業的定價能力應會持續降低,最後通膨會趨緩,雖然目前仍然很高」。

 

由於雜貨和燃料支出持續對家庭預算帶來壓力,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上周也說,長期通膨預料將「符合或低於」聯準會的目標。

 

勞工部也公布13日止的一周初次申領失業救濟人數增加9,000人,達到調整季節因素後的40.8萬人,高於經濟學家預測的40萬人,也凸顯美國就業市場持續不振。美國7月的失業率為9.1%,政府官員預期未來只會緩慢降低。

 

18日的另一項利空數據是,全國不動產仲介協會(NAR)公布的7月成屋銷售下跌3.5%,成為年率467萬棟,為去年11月以來最低水準,反映放款規定和審核趨嚴導致取消合約件數增加。中位數銷售價格則比去年同期下跌4.4%。

 

另外,費城聯邦準備銀行公布的8月費城地區製造業景氣意外萎縮,總經濟指標暴跌至負30.7,為2009年3月以來最低水準,遠低於7月的正3.2,和經濟學家預測的2。指數低於零,意味包含賓州、南新澤西州和德拉瓦州的地區製造業處於景氣萎縮。經濟研究聯合會(Conference Board)公布7月的領先指標攀升0.5%,高於6月的0.3%和經濟學家預期的0.2%。領先指標為未來三到六個月經濟展望指標,不過7月的數字主要歸功於貨幣供給增加,可能反映避險資金流入。

 

6535772-2629838.gif  

 

【2011/08/19 經濟日報】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商時報 記者顏嘉南/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周三公布最新經濟數據顯示,雖然7月份能源價格下滑,但該月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PI)仍較前月上揚0.2%,增幅大於市場預期,恐影響聯準會(Fed)執行超低利率政策。

 

周三美股早盤上揚,道瓊指數上揚近百點,不過在此同時,美元卻因市場擔心全球經濟前景而告走軟,兌歐元匯價跌處1.45美元。

 

美國勞工部周三表示,7月PPI經季節性調整後月增0.2%,相較於前月的下滑0.4%。7月的PPI上揚主要因為食品、菸草製品、卡車和藥品成本揚升所致。

 

扣除食物和能源等波動較大的核心PPI,在7月上揚0.4%,為連續8個月增加,增幅並高於前月的增加0.3%。核心PPI被視為較能反映通膨狀況的指標。

 

據道瓊斯社調查經濟學家意見,原預期7月的PPI上升0.1%,另核心PPI增加0.2%。

 

7月的食品價格上揚0.6%,已連續2個月上漲,主要受牛肉、小牛肉和水果價格揚升所推動。

 

另外,能源價格則呈現連續2個月下降,7月的石油價格下跌2.8%。中間財價格較前月攀升0.2%,原料成本則下滑.2%。

 

就年度而言,該月的PPI較去年同期上揚達7.2%,核心PPI則是年增為2.5%,創下2009年6月以來最大增幅,並且雙雙在原先預期之上。

 

聯準會上周宣布,未來2年仍將維持超低利率,俾以刺激經濟成長。然而若生產者將成本攀升轉嫁給消費者,且通膨維持在2%的目標之上,聯準會恐被迫採取進一步行動。

 

外界密切注意的7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擬於周四公布,經濟學家預估7月的整體CPI將月增0.3%,而核心CPI將較前月增加0.2%。

 

 

2011-08-18

工商時報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商時報 記者陳穎芃/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股市過去一周爆大量,並且歷經史上最劇烈震盪的一周,三大指數周五收紅,促使全周僅收小黑。世界銀行總裁佐立克(Robert Zoellick)則是警告,全球經濟正步入「全新且更危險的」時代。

 

上周五,道瓊工業指數上漲1.1%,收在11,269.02點,單周跌幅1.5%。標普500指數上漲0.5%,收在1,178.81點,單周跌幅1.7%。那斯達克指數上漲0.6%,收在2,507.98點,單周跌幅1%。

 

道瓊工業指數上周一到週四,連4天震盪逾400點,為該指數成立115年來僅見。上周一,道指大跌634點,為史上第6大單日跌點。周二反彈429點,周三又大跌519點。周四,道指回升423點。

 

除指數大起大落外,過去一周紐約證交所平均每日交易量高達77.6億美元,是去年5月「黑色星期四」當周以來最大單周平均交易量。

 

世銀總裁佐立克周六接受澳洲人周末報(the Weekend Australian)專訪時卻預警:「我們即將步入一場截然不同的暴風雨,這和2008年的情況完全不同。」

 

他表示,過去幾周來全球經濟已從各區域復甦不同調的問題,來到「全新且更危險的境界」。他表示:「多數已開發國家已經用盡財政空間,且貨幣政策也極為鬆散。」他尤其認為,歐元區架構是目前全球經濟面臨的最大挑戰。

 

他提醒歐洲各國記取2008年的教訓,那就是越晚行動,問題越大。他也呼籲英國首相不要因近日暴動就放棄緊縮財政,強調政府刪減支出是「相當必要的手段」。

 

然而投資機構Federated Investors投資組合經理人克夫勒(Michael Kaufler)表示:「儘管美股經歷強烈動盪的一周,我認為最壞的已經過去。」

 

2011-08-14

工商時報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濟日報╱記者劉煥彥/綜合報導】
中國大陸7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年增率意外升至6.5%的三年新高,高出所有市場預期,因為依然相對偏高的豬肉價格推升了食品價格。

 

但大陸國家發改委跳出來喊話,預期8月物價可望穩定下來,無需採更嚴格的物價控制措施,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最新談話中對物價的說法有小幅改變,雙雙暗示大陸宏觀調控在短期內可能不會進一步緊縮。

 

昨天大陸國務院常務會議在會後聲明中,對物價的說法是,要「努力把物價漲幅降下來,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而沒有出現多次重申的「堅持把穩定物價總水平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

 

彭博資訊、路透及大陸網易財經報導,大陸國家統計局昨(9)日公布,7月CPI年增率上揚至6.5%,為37個月以來僅見,不但高於彭博資訊調查26位經濟學家平均預期的6.4%,也高於6月的6.4%。

 

此外,大陸同期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年增率為7.5%,創下近三年來新高,也高於6月的7.1%。

 

在組成CPI的主要物價分類中,食品類價格年增率為14.8%,因而推升CPI約4.38個百分點;其中主因是豬肉價格年增率達56.7%,為7月CPI年增率貢獻1.46個百分點,是拉抬CPI 的最大因素。

 

瑞銀證券中國經濟研究主管汪濤分析,雖然大陸豬價在7月中下旬小跌,但不足以抵消6月底至7月初豬價攀高對推升CPI的影響,且其他肉類及雞蛋價格在7月大漲,也是同期CPI持續偏高的原因。

 

但她指出,左右CPI走勢主要力量的食品價格,7月漲勢已放緩,尤其在CPI中權重較高的豬價連續兩周下降,加上翹尾因素(原物料價格漲價在一段時間後,傳遞至消費市場)減弱,均使7月CPI年增率難以大升。

 

更重要的是,7月工業增加值年增率降至14%,低於6月的15.1%,與月初發表的7月大陸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 )續降的走勢一致,顯示大陸經濟增速減緩將有助降低物價壓力。

 

大陸中國廣播網昨晚報導,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預期,消費物價可望在8月穩定,官方有能力下半年控制物價,因此沒有需要採取更嚴格的平抑物價措施。

 


 

陸物價指數飆高 穆迪:通膨可望控制

 

【經濟日報╱記者侯雅燕/綜合報導】

 

大陸7月CPI再創新高,評級機構穆迪認為,大陸目前整體通膨可得到控制,豬肉價格下滑等核心通膨的緩和,說明政府緊縮的貨幣政策奏效。

 

7月份中國CPI同比上升6.5%,較 6月的6.4%有微幅上升。許多預測機構認為,7月大陸CPI將達今年的頂峰。主要的原因是豬肉價格有平抑跡象,例如,6月豬肉價格上漲推高了通膨,在7月下旬有陸續回降現象。

 

目前,大陸政府仍在積極採取各種措施來提高生豬量以平抑豬肉價格。

 

全球大宗商品價格自4月達到高值後呈回落趨勢,大陸讓人民幣對美元進一步升值,在未來數月,這將對進口食品價格產生影響。

 

據新浪財經報導,穆迪認為,大陸7月核心通膨率有所緩和,這說明早前的緊縮政策已開始奏效。大陸目前整體通膨可能得到控制。

 

6516977-2624390.gif  

 

 【2011/08/10 經濟日報】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