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基礎理財-新聞 (12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經濟日報╱朱岳中】

中秋節剛過,大家在佳節期間少不了各種美食佳餚,媒體也不忘提醒大家要注意飲食均衡,避免食用烤焦的食物。相信大家多少都有健康常識,但說起投資理財的「健康常識」,卻往往被投資人忽略!

 

這幾年來幫親朋好友、乃至藉由各種媒體幫投資朋友做過無數次基金健診。每每發現許多投資人總有些投資上的迷思而不自知,或是知道有問題卻不知從何調整起。

 

我大致整理了八大問題供讀者參考,大家可以自我檢視是不是有下列的迷思:

 

一、自認是穩健投資人,卻多投資積極的標的。會發生這樣的問題往往是因為投資人根本搞不清楚該項商品的屬性。我常在各種場合提醒投資朋友,學會釣魚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先認識「魚」!也就是投資前應該先瞭解商品的屬性,再分析適不適合自己,否則其他都是空談。

 

二、希望作中長期投資,買的卻都是短線題材標的。這其實也是對商品特性不夠瞭解所引發的問題。一般而言投資範圍越大的基金,越適合做較長期的投資。像產業型基金或單一國家基金就比較適合波段操作。

 

三、沒有根據個人目標作配置。許多投資朋友會說,我的目標就是賺錢!當然賺錢是投資的最主要目的,問題是賺的錢要做什麼用的?例如是為了退休規劃或存子女教育金,與純粹只是想炒短線賺錢,方向就大大不同。

 

炒短線只能視為投機,投資和投機所選擇的標的當然也有所不同。投機得承擔較高風險,但存退休金或子女教育金當然得穩穩的做。

 

四、投資太集中在特定標的,未考慮分散風險。這幾年新興市場大好,許多投資人都重壓新興市場。

 

但大家也看到2008年的慘狀,即使後來市場反彈,許多人到現在依然在賠錢。再積極的投資人,多少都還是該配置一些相對穩健的標的以防萬一。

 

五、買了許多檔基金,看似有分散風險,但實際上多所重複。絕大部分投資人都知道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但攤開對帳單一看,卻都是性質相近的。像亞太、東協、新興亞洲看似不同,但實際投資內容多所重複,且相關性高,同時投資並無法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

 

六、亂槍打鳥,毫無投資邏輯。一些投資人資金無虞,一口氣就買了數十檔甚至上百檔的基金,深怕錯失了哪個機會。尤其一聽到媒體或理專的推薦就又連忙搶進,這樣的作法反而缺乏投資效率。投資人應該根據自己的目標(核心),以較高比例配置,再搭配互補性的衛星投資。其他不適合自己的標的就不需多理會。

 

七、賠錢、短期又無轉機機會的,卻仍捨不得賣。到現在還有不少投資人持有2000年網路泡沫化前才買進的科技基金,被日本基金套住的更是大有人在。投資人總希望出場時是賺錢的,但有時認賠賣掉換到更有前景的標的,反而可以讓投資人更快回本甚至獲利。

 

八、明知自己投資配置有問題,找專家健診卻又不照著調整。這好比看了醫生,拿了藥,卻不服用。更不要說許多人投資出了問題,還不知要尋求專家找出問題所在。

 

大家都知道身體健康很重要,也願意吸取健康知識,甚至花錢做健康檢查。然而一旦財富管理出了問題,身心難免會受到影響,大家是不是更該正視財富的健康問題呢?

 

(作者是南台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助理教授,曾與夏韻芬合寫《基金私房學-換個腦袋買基金》一書,除擁有專業學術背景外,也有20年以上的實戰投資經驗)

 

【2010/09/28 經濟日報】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爾街日報

過去十年來,黃金一直是投資人鍾情的投資對象。本周(截至9月17日),金價又創下了每盎司1,278美元的新高。 在過去10年中,黃金投資人的投資收益約為投入成本的四倍。與此同時,華爾街股票市場卻處於平盤整理階段。

  

但是,很少投資品能像黃金和其它貴金屬一樣,引來這麼多的神話和廢話。這裏,我冒着得罪黃金交易買賣雙方的風險,為讀者分析有關黃金投資的十大誤區:

  

誤區一:“金價被高估了。”

  

你怎麼可能知道這一點呢?甚至沒人能說出黃金到底價值幾何?因此你不可能信心滿滿地說出金價到底是被高估還是低估。像法國興業證券(SG Securities)策略師格萊斯(Dylan Grice)這樣絶頂聰明的人認為,同不斷膨脹的貨幣供應相比,金價仍處於歷史低位。即便金價存在泡沫,這種情況可能還會延續好一陣子。 就像我在今年早些時候指出的那樣,當前的金價猶如1998年的納指和2003年的房屋建築類指數(DJ Global US Home Construction Index),還可以向上運行好幾年的時間。

  

誤區二:“聰明人早就撤出黃金市場了。”

  

真的嗎?這種說法至少已經流傳五年了。然而,對沖基金大佬約翰•鮑爾森(John Paulson)卻將旗下掌管的40億美金投入全球最大的黃金ETF(交易所可交易基金)──標普存托憑證黃金信托(SPDR Gold Trust,以下簡稱SPDR黃金信托)。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也在同一支基金砸下了6.5億美金。每個月,美銀美林(Bank of America/Merrill Lynch)都會對全球頂尖的基金經理展開調查訪問。大約六年前,當金價還在每盎司400美元左右徘徊時,我建議他們向基金經理諮詢對投資黃金的看法。起初,他們沒有得到什麼回復。几乎沒有人對這個問題感興趣,所以也就懶得給出哪怕是不成熟的投資建議。直到最近,雖然對黃金的投資興趣一直在上升,但質疑的聲音也沒有停歇。在過去兩年半的時間裡(除了在2009年年初有過反復),基金經理給調查者的答覆始終一致,那就是金價被高估,而且幅度很大。然而,就在這段時間裡,金價從每盎司約850美元躍升至近1300美元。

  

誤區三:黃金是“安全的避風港”

  

記得提醒我千萬別從那些相信黃金是“安全”資産的人那裏購買壽險或是剎車片。從1980年到2000年,黃金的購買力下降超過了五分之四。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黃金的購買力又下降了近三分之一。如果這就是所謂的“安全”,我可不希望看到如此劇烈的波動。黃金只是一種資産,和其它投資品別無二致。

  

誤區四:“黃金是‘真正的’貨幣,而政府或社會發行的法定貨幣只是薄紙一張。”

  

一派胡言!一件商品能否成為“貨幣”,關鍵在於其是否獲得了其他人(即社會)的認可。最近,一位基金經理向我講述了她的一位相識的奇聞軼事。這個人用幾瓶酒賄賂了相關工作人員,成功逃出動蕩的非洲某國。這位基金經理指出,如果社會動蕩不安,那麼最有用的“貨幣”將是生活必需品──食品、香煙和酒。(想聽聽我給世界末日的建議?趕快囤積“潔而敏”(Charmin)超柔衛生紙吧。你會驚訝地發現當我們不得不用樹葉凈身時,衛生紙有多麼的值錢!)

  

誤區五:“相比買入實物黃金,投資黃金股是一種更加有利可圖的選擇。”

  

在華爾街,最危險的時態永遠是現在時。殘酷的現實是:黃金股有時盈利多,有時盈利少。這完全取決於你的買入價格。多年來,許多大型金礦公司的股價被高估。投資實物黃金是更好的選擇。但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中,黃金股股價大幅下挫,跌幅甚至超過了金價。這為抄底黃金股提供了絶佳良機。兩年來,逢低介入大型金礦公司股的投資人,收益不止翻了一番。而買入小型金礦公司股的投資人,收益更是翻了兩番。

  

誤區六:“小型金礦公司股是有風險的。”

  

當然,任何一支金礦股都是高風險的(即便是像我年初推薦的諾華黃金資源(NovaGold Resources)這樣的績優股也不例外,需謹慎操作)。但一籃子小型金礦公司股構成的投資組合風險就小多了。在選擇小型礦業股的時候,可以參照Market Vectors的小型金礦股指數基金(Junior Gold Mine)的選股思路。事實上,根據買入價格的不同,有時投資小型金礦股的收益遠勝於大型礦業股或實物黃金(見上面第五點分析)。如果你了解基金業的運作方式,你就會知道在金市繁榮的時候,基金經理很可能在最後才大舉吃進小型金礦股,這意味它們起到了槓桿化投資的作用。

  

誤區七:“相比其它貴金屬,黃金是更好的投資品。”

  

真的是這樣嗎?理由是什麼呢? 說過了,這完全取決於你的買入價格。長期以來,銀和鉑的價格走勢似乎和金價一致。20多年來,從投資收益的角度看,白銀跑贏黃金的幾率為25%,鉑為5%。但這個趨勢也不穩定。在某一具體時點,一種金屬的價格可能遠高於其它金屬,而另一種金屬的價格可能遠遠落後。如果你能利用這種價格變動的階段性趨勢,你能獲得更好的投資收益。現在有很多ETF産品投資於銀(如iShares Silver Trust)和鉑(如Physical Platinum Shares)。

  

誤區八:“投資黃金是明智的決策,因為數千年來它的購買力保持不變。”

  

呸!難以相信嚴謹的人會重覆這個觀點。我們連50年前的信息都無法準確獲知,就更別提古羅馬時期了。難道凱撒時期的一件袍子真的值一盎司黃金,和今天一件高級男士西裝的價格相仿?有人會說是的。但又是什麼樣的袍子呢?和它比較的又是什麼價位的西裝呢?要知道300美元也可以買一套西裝的。《聖經》中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一盎司黃金可以買“300塊麵包”。你可能心存猶疑,不敢斷言這是不可能的。但我調查過,也諮詢過專家的意見,至今無人能證實這種說法的出處。 如果有人能,請轉告我。退一步說,即使黃金“3000年來維持購買力不變”,這也僅僅說明黃金的真實回報率(經通脹因素調整)為0%。政府發行的通貨膨脹保值債券還能有通脹率加2%的收益率呢!

  

誤區九:“黃金共同基金的投資收益和黃金几乎一樣。”

  

不可能。你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先鋒貴金屬/礦業基金(Vanguard Precious Metals & Mining)甚至都不算是黃金基金了;基金評級公司晨星(Morningstar)已將其移至“自然資源”類別,因為這支基金也投資於一般的採礦及相關産業。多數所謂“黃金”共同基金甚至都不投資於實物黃金,只投金礦公司的股票。不過這也進一步證明了黃金是一種稀缺資源。據晨星公司分析師珍妮特•揚(Janet Yang)透露,既投實物黃金也投黃金類股的兩支基金是第一鷹牌黃金(First Eagle Gold)和富達黃金精選(Fidelity Select Gold)。 剩下其它基金的投資風格則不盡相同。以奧本海默黃金/特殊礦産基金(Oppenheimer Gold & Special Minerals)為例,該基金通常持有大量小型金礦公司股票。除了黃金,他們也投銀和鉑等貴金屬。美國環球貴金屬基金(US Global Precious Minerals Fund)則專注於規模較小的金礦公司股。

  

誤區十:“安全起見,你的投資組合中黃金占比應始終為7%。”

  

這種說法早已是陳詞濫調,為什麼偏偏要7%?如果你的投資組合中剩下的93%都遭遇重大損失,那麼即便這7%的黃金價格翻番也無濟於事啊。前面說過的,投資收益和買入價格相關。就個人而言,如果我認為眼下這股金價上漲的趨勢還將繼續,我寧願冒險賭一把,將小部分資金投入兩支ETF的看漲期權:SPDR黃金信托或Market Vectors小型金礦股指數基金(Market Vectors Junior Gold Mine ETF)。但要注意的是,買入的必須是高成長性的虛值期權(out-of-the-money,即合約的行權價高於買入當日標的基金的凈值)。如果金市繁榮,金價持續走高,那麼你能以約定的較低價格買入上述基金。 所需投入的只是金額有限的期權費。如果價格不動或下跌,你損失的也只是購買期權的費用。但如果價格飛漲,那麼你的收益會翻好幾番。舉個例子:當前SPDR黃金信托每份凈值125美元,而2012年1月12日到期的、行權價為150美元的看漲期權的每份價格僅為6.50美元(均為9月17日收盤數據 )。所以說你的損失非常有限。

2010-09-28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濟日報╱綠角】

投資人之間存在一種看法,認為假如一個投資人懂得研究,有真功夫,那麼就應該自行挑選股票。若是沒有時間研究,也不懂如何挑股票,那麼基金就是合適的工具。

 

從這觀念衍生出的態度就是,基金是讓那些不懂如何選股票也不願花時間研究的投資人使用的工具。既然不懂又沒時間,那怎比得上懂門道又願意下功夫的個股投資人呢?就這樣,基金投資人彷彿成為投資界次等公民,抬不起頭。這個現象很有趣,我們可以仔細分析一下。

 

投資人為什麼要自行選股?很簡單,為了更好的績效,而且最好是能勝過大盤的成績。因為假如需要和指數一樣的成績,那麼不論是台股或是外國市場,都已有指數型基金或ETF等工具可供利用。

 

投資人自行選股的勝算如何呢?

 

在股票市場要勝過別人,要比別人知道更多的東西。譬如你賣出一張股票,你認為它已經沒有希望再漲了。但為什麼有人會跟你買進?假如股票沒有上漲的希望,那會有人買嗎?這筆交易,到底是誰對誰錯?誰知道的比較多呢?

 

股票市場不是有研究就有所得。譬如某個投資人雖然費心去研讀公司財報,但他對財報的瞭解仍比不上分析師時,那麼他所付出的心力,恐怕不會帶來任何額外的報酬。這種研究活動倒是往往會讓投資人覺得自信滿滿,以為自己下過功夫,就應得到報酬。

 

投資人要勝過別人,要不就是比別人聰明,要不就是比別人努力。一個投資人,除非是天縱英明,不然不太可能在智力方面大幅贏過其他投資人。而要比別人努力,以一個散戶的身分來說,很難達到。

 

大多散戶投資人都有自己的職業,在工作之餘才有時間研究股票。請問,如果你下班候才去操場跑個步,會期待自己可以在田徑場上與專業選手一較長短嗎?那麼,用下班的時間研究一下股市,為什麼有那麼多投資人覺得自己能在市場上與整天研究的專業人士一較高下呢?

 

從務實的角度,對絕大多數的散戶投資人來說,自行選股投資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許多散戶投資人,更因為過度自信,選股時犯下集中持股的錯誤。只要其中一檔股票出問題,便會造成自己資產的重大損失。

 

當投資人能務實的體會到自己在這場爭戰中勝算無幾時,他就會放棄自行選股的遊戲,轉向由專業人士掌控,且可提供立即分散的共同基金。

 

也就是說,基金才是務實機智的投資人會選擇的投資工具。自行研究股票,恐怕是過度自信,又無法體會到自己居於弱勢的投資人才會去做的事。

 

當然,自行選股所帶來的樂趣是基金無法比擬的。但以財務觀點來看,投資人應選擇對自己的資金有利的投資方法。有趣,但是會讓自己常常賠錢的投資方法,恐怕不是很好的選擇。

 

那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要暢談自行選股的可能,稱頌自行選股所花費的心力,把自行研究股票說成是努力的投資人才會做的事呢?為什麼很少有人指出散戶自行選股幾乎沒有勝算的事實,還有其中的過度自信成分呢?

 

想想看,有多少人可以從散戶自行買賣證券之中獲利,證券商的交易費用,惡意散布消息導引散戶買賣的作手,等著宰殺散戶的專業投資人。沒有了這些自行買賣股票的散戶,他們要怎麼辦呢?

 

吹捧,往往是很高明的推銷術。投資人不應受到吹捧,就把自行選股視為較為高等的方法。想想看那些沒有被提到的黑暗面,你會發現,基金、特別是低費用的基金,才是絕大多數投資人應該好好利用的投資工具。

(作者是網路知名財經部落客,曾出版《股海勝經》。部落格推崇指數化投資,以投資人觀點出發,提供少見於主流媒體的觀點。)

 

2010-08-17 經濟日報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商時報 記者陳欣文/台北報導

5月市場動盪極大,不過定時定額扣款人數不減反增,根據投信投 顧公會最新資枓顯示,5月定時定額扣款人數一舉衝破57.7萬人,創 下21個月新高,超越2008年9月以來的低迷氣氛,看來投資人已學會 「逢低進場」的危機入市原則。

 

匯豐中華投信副總經理張國蓮說,近期投資氣氛仍受恐慌心理左右 ,在國際上仍有各項不確定變數,市場任何風吹草動都成為股市震盪 的來源,她建議未來半年到1年內,最好都採取「以長線保護短線」 ,用「定時定額」(長期投資)搭配「逢低分批加碼」(短線低檔加 碼),投資人也可選擇「定時不定額」機制,同樣是定時扣款,但利 用電腦設定市場狀況,自動做到「低檔加碼、高檔減碼」的效果,這 是目前盤勢震盪下相對安全的選擇。

 

元大投信認為,5月份全球金融市場雖然因為歐債問題的衝擊,造 成全球股市拉回修正,但歐債問題應該只是單純地區域性問題,不至 於擴散至全球,整體而言,新興市場包含台股在內,由於今、明兩年 的經濟成長性仍看好,建議投資人在基金投資佈局上仍應以新興市場 為主要核心資產配置,尤其是經濟成長動能冠居全球主要區域的新興 亞洲。

 

根據元大投信統計,2000至2009年的10年間定期定額投資表現,亞 太不含日本定期定額報酬達66.9%,遠優於MSCI全球指數定期定額的 績效6.4%。目前亞太不含日本的本益比已經又回到相對低點。

 

匯豐金磚動力基金經理人楊惠元認為,現在是定時定額或定時不定 額投資金磚股市的好時機,積極型投資人可以針對看好的單一國家市 場基金(巴西、俄羅斯、印度與中國基金)開始分批逢低扣款,穩健 型投資人則可挑選金磚基金長期布局,歷史回測資料顯示,定時定額 最佳投資期間為3年到7年,只要紀律扣款、逢低加碼,金磚四國等股 市是不會讓人失望的市場。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工商時報
  • 梁寶華
  • 大半小學生每天下課回家,通常多是在父母親不斷的催促聲中完成功課、洗澡、然後上床睡覺。小朋友們心裡多少都知道,這些事都是自己該做的,但心中總有另一股聲音,讓自己就是賴在電視機前不去寫功課,或是電動玩具放不下、或是邊做功課邊玩、甚至和同學電話聊天…,結果當然就是功課寫得很晚,隔天可能又起不了床…,一個惡性循環的因子看來就此種下。

    經常順性而為 難成贏家

     

    其實,很多大人也都一樣,多數時候也都處在同樣的情境中;很多該做的事就是拖著不做,給自己很多藉口,放縱自己、逃避或是幻想著待會一兒就可以做完,然後永遠讓自己陷於每天都急急忙忙的做那些迫在眉睫的事,而不是重要而且該做的事。

     

    這是多數人的天性,當然,成功的人通常都是克服得了這種惰性的人;他們多會知道應該要做自己該做的事,而不是放任自己心中那股好逸惡勞的聲音,讓自己躲過一時,而最終無奈之餘才被迫要去面對現實。

     

    這種自我惰性的克制,其實就是「紀律」。能克服得了自己,並管理得住自己的人,才是在運氣之外,最終享受成功果實的人。

     

    說到底,在這個世界上,真正能夠管得住自己的人,也只有自己;其他外在的約束,都只是他人的說服和管理而已,即使你口服了,但心總也不服,於是,總是放任自己,終而讓自己墮入工作上的惡性循環。

     

    投資理財的行為,其實就是每個人自我性格最終反應在投資帳戶裡的數字結果;而贏者就是能嚴守自我理財紀律的人,而戶頭裡數字越來越少的人,也別怨天尤人,先檢討自己之後,大抵就能知道原因何在了!

     

    通常,成功的投資者,多能建構一套自我管理的規範,依理而行,而不是順性而為。就以停利停損的基本思考為例;多數人可能在多頭市場中,順勢而為的賺了不少錢,但貪婪之心人皆有之,因此到了設定該停利的時候,卻又想著還能更多,一旦漲多回檔,或是市場反轉,終而讓自己不但沒賺到反而賠了一屁股。

     

    多頭善設停利 確保勝算


     

    嚴守停利停損是投資行為中很重要的紀律之一,但停利或停損可以不是單純的全進或全退,而是可以設定一些不同的條件。例如,設定2成為滿足點,但如果市場看好,投資標的條件樂觀,可以先出場5成,再以此為基準點,如果再有2成獲利,還可以再出場5成,類似準則,可依個別投資人情況自訂。

     

    但重點應該是嚴守自己在相對理性客觀時所訂定的規則而行,否則,在不理性的市場情緒中,多數投資人較難把持自己,自然容易陷於市場熱潮,而忽略波動風險,終而讓自己賺少賠多了。

     

    我們可以想像,在股市9,000點的時候,有多少投顧老師告訴你「再不買會後悔」?有多少名師每天催促投資人說台股會上萬點?在那種市場情緒催化下,即使你手中股票已經到了該停利的點了,但你會毅然決然的出場嗎?

     

    股海淘金 冷靜理性不可缺

     

    現在回過頭來看,總會有種「如果那時出場就好了」的感慨!其實,仔細想想,台股歷史上,有幾回上過萬點?即使是站上7,000點的時間比例,也只在3成以下;用機率的概念理性思考,7,000點以上的持股,輸贏比率也就是七三比了,更何況在9,000點進場,高檔套牢的機率肯定更高。

     

    依此邏輯,投資人手上的持股部位應該是大盤愈低持股部位愈高才對,但事實上,台股低檔徘徊時,卻多是投資人心冷退場之時,多數人卻總是大股愈高持股部位愈高。

     

    顯然,在相對冷靜理性時自我訂定的投資規則,才是在股海激情翻騰中依循的生存法則,而不是順性而為的在激情當下的非理性判斷;而這也是投資人應該嚴守投資紀律所大的理由所在。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理財瞭望台-投資第一課 尋找價值被低估的獵物
    【陳國瑋】

    國喬特(1312A)是一檔國喬石化20年前發行的特別股,儘管也掛牌上市交易,但股性冷、沒人看得起眼,半年來均維持每股18至20元震盪。3月初,國喬董事會通過去年盈餘股利配發,國喬特股息高達5.6元,股息殖利率超過25%,立即震驚市場,國喬特股價連續大漲5天,短線漲幅高達36%,甚至還有媒體說,國喬是厚此(特別股股東)薄彼(普通股股東)。

    多數人未發現 即是好標的

    其實,國喬特別股的股息發放原則,早20年前就定調了,也就是依國喬公司章程,可分配盈餘優先分配給特別股6%,若當年無盈餘可配,不足數爾後補齊,國喬特於民國90年至97年均無配息,因此一次配8年(8╳0.6=4.8元),加上去年0.6及普通股股息部份,也就達到5.6元超高股息了。上述股息分配公式,早已明文記載,也就是說5.6元,就算今年配不到,只要國喬不虧錢,明年也一定補齊,由此計算,18元股價時的國喬特,投資價值嚴重低估,只是市場多數人未發現罷了。

    重點來了,在資本市場,多數人未發現的標的,通常代表價值被低估,國喬特即是一個鮮活的例子,而背後也代表著豐渥的投資報酬。

    房市燒 REITs價值未合理反應

    目前看起來,另一個被低估的群族,即是掛牌多年的REITs。國內現有包括富邦R1、國泰R1、新光R1、富邦R2、三鼎、國泰R2、駿馬R1等7檔REITs,目前股價均在7.86元至11.11元之間,有3檔甚至跌破每股10元淨值。而反觀國內房地產甚至商辦市場,在過去5年,行情以倍數翻揚,用簡單價值評估,幾乎目前掛牌的REITs,其潛在市場價值,均應遠高於掛牌價,也就是,現在買REITs,風險相對有限。

    以富邦R2為例,此標的為每半年配息一次,日前完成上半年配息,每千單位配發242.34元現金,以除息前價位計算,股息殖利率為2.27%,全年股息殖利率至少有4.5%以上水準,算是不錯固定收益的投資產品。

    然而,REITs價值低估,重點並非是股息,而是該標的內涵的資產價值。富邦R2於民國95年3月發行總額為73億零2百萬元,擁有包括富邦內湖大樓(北市內湖區瑞湖街62號)、富邦民生大樓(北市民生東路3段138號),以及潤泰中崙大樓部份商用樓層(北市八德路、市民大道交叉口),以上述三棟商用辦公大樓4、5年後的資產價值,應已遠超過73億元,目前沒有反應在淨值,是因未辦理資產重估,一旦我國的會計制度,要求所有上市標的必須反應實際資產價值時,富邦R2真正價值即會顯現。甚或,市場有心投資人在市場買進足夠的持股,在基金受益人大會上,表決要求處分全數資產,分配給所有基金受益人,屆時REITs價值也將重新獲得市場重視。

    最熱商品 絕非會買到底部

    本文並非鼓勵投資人應去買REITs,事實上,在全球資金狂潮下,其他標的短期投資報酬率,可能均遠高於REITs,惟類似國喬特、REITs等低估價值的投資標的,應該是投資人在進行資產配置時,所考量的一個重點。在資本市場上,最熱門的商品絕非會買到底部,只有被忽略、不顯眼的標的,才會創造最大獲利空間。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股海自在行/基本+消息+技術面 缺一不可
    【經濟日報╱柯建維】

    台股過去一個多月如筆者在本欄所言,緩步震盪攀升到8,000點之上,但對投資人而言,卻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有位朋友是這樣說的:「我失望地看著心目中的績優股,像宏碁、仁寶、廣達、華碩節節下跌,怎樣也不甘心殺低;相反地,一些業績乏善可陳的個股,像DRAM、被動元件、PCB族群卻一路飆漲,我只能眼睜睜看著,怎樣也沒勇氣追高。結果就是賺了指數、賠了差價。」

    這段話可看出二個錯誤:一、過去的經營績效不代表未來,過去的基本面僅能供參考,不可做為投資股票的主要依據。不要忘了「股市唯一不變的就是瞬息萬變」。

    二、何謂「殺低」?「追高」?要和明日比較而不是昨日。未來還會漲,就不算高;未來仍看跌,再低也照殺不誤。

    許多投資人不做停損,就是因為覺得股價已「低」,所以不願「殺低」。自稱「股市天使」的投資大師彼得林區常提醒投資人:「千萬不要以為股價已經跌了那麼多,應該不可能再跌了。」股價的底線是零,零以上都存在跌價的可能。

    「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是大自然的定律,卻不是股市的法則。在股市中,黑暗之後可能是黎明,但也可能是更深的黑暗。

    另一位朋友說:「看到3月營收公布,一些被動元件、PCB和LED股營收創新高,我追進去,結果股價卻連跌三天,可見基本面沒有用嘛!」我答道:「但也有些股票一公布3月營收創新高,股價就直奔漲停呀。基本面要領先掌握才有用,當基本面的資訊被公告,被報導的當下就形成了「消息面」;要應對消息面,就必須參考技術面(包括籌碼面與心理面)」。

    說到這裡,可能有些投資朋友愈聽愈迷糊。以下我就操作策略,幫各位做一些整理:基本面分總體經濟(也就是大環境)、產業面與個別公司的經營績效。

    對一般投資人而言,大多數個股的基本面很難提前掌握,通常都落在公司派大股東及專業投資機構之後,就算你聽到一些市場上還不知道的基本面消息,你也很難查證(其實可以直接打去公司問發言人,這是身為股東的權利,只是不一定能得到答案),只能算做消息面。

    但大環境與產業面的影響深遠,反應到市場上卻相當緩慢,倒是可以充分掌握且從容布局。當然,這必須下一番功夫研究,亦即用「知識」與「智慧」賺錢。

    例如,春節後2月28日的股海自在行專欄中,我從缺工潮與消費熱中看到大陸消費市場的龐大商機,建議各位一定要注意潤泰全、南仁湖、藍天等中國通路股,指數自那時迄今上漲8.8%,但潤泰全上漲50%,南仁湖上漲33%,藍天也上漲了20%,這就是掌握大環境與產業面的收穫。

    近期新台幣升值,造成低毛利電子股的壓力,但也啟動營建資產股行情,這是必須掌握的基本面方向。

    過去一周3月營收公布,若大多數人都知道基本面好,都預期3月營收亮麗,股價也已大漲一段,像部分LED、太陽能、PCB、被動元件等,就要當心;一旦利多公布而股價爆量不漲,甚至跌破上升線時,就是賣點。

    至於有些公司未被市場注意,媒體沒報導,法人也不看好,股價也整理許久,結果業績一公告竟然創新高,當然就會因股價落後基本面而急速拉升。不過,這種情形通常是大股東不炒股票的少數公司才可能發生,這時候賺錢就比誰的動作快。

    當然,對不想費心掌握基本面又唾棄消息面的投資人,鑽研技術面也是個好方法,畢竟「所有的事都有人先知道,先知道者大多會先動作」。

    台股目前長線基本面看好,短線消息面偏多,技術面則中線向上,短線處在相對高檔,因此本周會先震盪整理,但整理之後,應仍有向上挑戰8,395高點的機會。

    (作者是理財周刊投研部總經理,證券投資分析經驗逾20年)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蓋茲基金炒A股 五年只賺一倍
    【記者何蕙安/綜合報導】

    重量級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蓋茲基金炒A股五年,獲利超過人民幣7億元(約新台幣33億元),但跟1億美元的投資額度相比,獲利僅翻了一番,遜於不少開放式公募基金,跌破各界眼鏡。

    與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的形象不同,蓋茲基金選股「科技含量低」,青睞日常消費品、社會服務及製造業等傳統產業,目前持有最多的是農產品和晨鳴紙業,蓋茲基金是兩股的前十大流通股東。

    21世紀經濟報導,一位業界資深人士表示,「從資料看,蓋茲基金這幾年來的投資業績不是十分突出,擇股、擇時方面,沒有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挾著高知名度的蓋茲基金2004年7月獲批陸股QFII資格及1億美元投資額度後,轟動大陸股市,當時蓋茲基金先後在港股買進海域化工與北人印刷,股價都在隔天暴起。

    蓋茲基金的高潮之作,是2006年第三季投入美的電器,當時獲益超過人民幣5億元(約新台幣23億元),但此後就沒有驚豔之舉,在潮起潮落的A股市場表現相對平淡。

    大陸上市公司2009年第三季財報顯示,蓋茲基金共出現在12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之列,其中山東黃金浮盈超過人民幣3,000萬元(約新台幣1.4億元),中國玻纖浮盈人民幣1,000萬(約新台幣4,649萬元),兗州煤業盈利人民幣1,000萬元、強生控股、中國重汽、安源股份各約有人民幣500萬元(約新台幣2,324萬元)浮盈,而晉西車軸、天壇生物的盈虧基本持平。

    以蓋茲基金披露的數字估算,蓋茲基金過去五年在A股攫取的利潤,少以人民幣7億元起跳,但相對於1億美金的投資額度,獲利僅僅一倍,戰績並不突出。

    統計顯示,蓋茲基金投資的標的都是傳統產業,以消費品、原物料和公用事業為主,即便是目前最紅火的新能源、低碳類股概念股,甚至是科技股,蓋茲基金都興致缺缺。

    「蓋茲基金在資產配置上相對穩健,偏保守,可能與基金經理的背景和基金的理念有關。」基金業人士表示,QFII投資時通常傾向於壟斷資源,而中國的公用事業企業通常具有行業壟斷的特點。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輕人為什麼住不進台北市?
    文/馮先勉

    不是所有年輕人都應該住在台北市,但是想住台北市的年輕人應該都有住進的機會,甚至應該有住進高水準房屋的機會,為什麼不能?並不是因為他們能力不行,而是對於住宅的觀念被嚴重誤導了。

    人類有「免於恐懼的自由」,但許多所謂的社會賢達人士與媒體卻不斷地在散播沒有住宅的恐怖,逼使無屋的年輕人必須去「購買」一戶住宅,即使超過他們的能力。這種強調「擁有」,不強調「使用」及「品質」的觀念,導致大多數年輕人不是成為「屋奴」,就是被迫採取「放棄」的態度。反正買不起,不如放棄!

    於是年輕人的企圖心被澆熄了,年輕人的榮譽心被埋沒了,產生了大量的「賴家王老五」,不論年紀有多大,還是賴在父母家裡,而將自己的所得全拿去消費掉(月光族),美其名是追求生活品質,其實是自我放逐的一種逃避心態,於是社會問題又回到每個家庭,以往大家族的缺點,如居住空間狹小、居住品質不良問題、家庭支出由誰負擔問題、婆媳地位爭奪問題、甚至兄弟姐妹爭產問題,都一一浮上檯面,成為許多家庭中的每月爭吵之因。

    由於許多家庭都必需面對這個問題,所以年輕人不快樂的比例自然上升了。

    住宅為何讓年輕人不快樂?

    由於年輕人被灌輸了「住者有其屋」的錯誤觀念,總認為沒有屬於自己的住宅足以棲身,就沒有安全感,所以常常還沒存到足夠的錢,就以超出自己的能力「購買」住宅,那些在山巔、在海邊、在郊區的房屋,往往並不是他們最喜歡的房屋,而購買的原因常常只因他們的能力「買得起」。

    就是這種可悲的思維與觀念,導致年輕人不是擠在父母逐漸老舊的房屋裡,就是去買了價格便宜卻不滿意的郊區住宅,他們怎麼會因「房屋」而快樂呢?

    所謂「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事實上台灣的房屋已經多得使租金便宜到嚇死人的地步,為什麼還有那麼多年輕人非要買不可?而且買的又多是自己與家人們都不太喜歡的住宅?還總要編些理由與夢想來支持自己的購買,事後再抱怨被建商所騙,人們有免於恐懼的自由,但為何常讓自己陷在「恐懼」與不快樂的情況下呢?

    可嘆的是,要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卻又是那麼地簡單;只要讓年輕人「租」自己真正喜歡的房屋住就可以了!

    孩子們多希望住那裡?

    很多年輕人購屋時的口號常是:希望讓孩子們有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但他們真正在乎孩子們喜歡住在那裡嗎?

    大家想想,如果買了一幢新開發地區的住宅,子女的同學們會是什麼樣的人?子女們的社交圈子會是什麼樣的環境?子女們可以接觸到什麼可以與世界接軌的店面、商品與資訊?他們每日花在無變化的通學時間會有多長…等等。

    我們躺在家裡作夢,祈求有一天所居住的地區會發展良好,房價可以增值的同時,在這段五年、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裡,我們卻每天每天地犧牲了子女們的黃金成長時間,為了「擁有」一幢住宅犧牲這麼多,值得嗎?真是為了要讓子女們有「良好的成長環境」嗎?孩子們真正希望住在一個什麼樣的成長環境裡呢?

    如果我們問任何一個孩子,是希望住在仁愛路、忠孝東路、信義計畫區,還是郊區較便宜一點的房子 ,相信一秒鐘他們就已有答案,可是父母們真的聽到了嗎?或是真的在乎嗎?

    為什麼不選擇孩子們希望住的地方呢?造成這種言行不一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住者有其屋」的舊思維,因為年輕父母只買得起「郊區」的住宅!

    他們為什麼不去「租」最好的市區住宅呢?去給自己和子女們一個黃金成長期呢?只要拿掉「買屋」的包袱,不但可讓自己負擔減輕(不必付貸款利息),還可讓孩子們有段快樂且多彩多姿的成長歲月,可是大多數的父母卻沒有做出這種選擇。

    人們的青春有限,子女的成長歲月也有限,所謂「花開堪折直需折」,每個人最能享受家庭生活與陪伴子女成長的黃金時間,往往從三十歲到五十歲就會結束,能在這段時間為子女們提供一個舒適的、空間充足的、區位條件良好的居住環境的價值最大,可是由於觀念被嚴重誤導,在這段時間中,台灣的年輕父母們最主要的生活重點卻是努力賺錢付購屋貸款,而所購買的房屋,往往不是空間(坪數)不足,就是區位不佳!

    最可惜的是,在這段努力付貸款的時光中,往往就把一個「家庭」的黃金歲月犧牲掉了,當家長們超過了五十歲,能力足夠了,可是孩子們都已經上了大學,甚至準備離家就業了,他們真正需要家庭的黃金成長期已經結束了。

    如果父母們真正希望孩子們的成長不要輸在「起跑點」,應該如何選擇呢?

    父母們真正希望住那裡?

    我們的父母,或是五十歲以後的我們,真正希望住那裡呢?是喜歡住SOGO、新光三越或台北101附近?還是喜歡住在缺乏大型百貨公司或醫院的郊區呢?答案相信也是一秒鐘的問題,但為什麼卻有那麼多的老年人要移居郊區呢?往往也只是因為郊區房屋便宜!

    但為什麼不用租的呢?因為他們恐慌,恐慌未來的所得可能不足以支付晚年的生活所需,所以常將台北市的舊屋出售,至郊區購屋。真所謂「春蠶至死絲方盡」,直到死亡仍要做屋奴,結果常為了追求擁有一戶住宅的安心,卻失去了晚年的生活品質,當人們離開這個世界時,有沒有「擁有」一幢房屋,會有什麼不同呢?值得為「擁有」一戶住宅,而犧牲那麼多嗎?

    目前有一些市區內靠近大型醫院或購物中心的高級老人安養院,雖然收費甚貴,但仍有許多老人進駐(用租的),這其實就是一種老人們的頓悟,郊區無法提供老人們所渴望的醫療水準與熱鬧,甚至會增加子女們不去看望的藉口,如果到了老年時候,還不能順著自己的希望過生活,人生到底在追求什麼?

    房屋帶給人們的應是快樂

    「食、衣、住、行」是人們的四大需要,也是最能帶給人們快樂的要素,由於住宅已有供過於求的現象,台灣人應該都能夠因房屋而有快樂的人生。剩下的只是將舊觀念更新,要徹底改變「住者有其屋」的錯誤思維。

    人們要建立「想住那裡,就租那裡」的新住宅觀,讓每個家庭能從「屋奴」中解放,也讓每個人由「恐懼」中解放。

    要「擁有」住宅唯一的理由是怕無屋可住,但台灣的房屋已有嚴重的供過於求情況,我們為什麼還怕沒有房子可住呢?年輕人所面對的選擇,是要去「買」能力買得起但卻不喜歡的住宅,還是去「租」自己喜歡的住宅呢?如果租不起,就一定買不起,但買不起通常還可以租得起!

    大家想想,我們去渡假村、去坐遊輪、去住高級觀光飯店,那些渡假村、遊輪、觀光飯店的價格有多高,我們怎麼可能買得起,但我們為什麼不會恐懼?只因為那些設施的價格與我們何干?任他價格再高,我們只要付了一日的租金,就可以享受一日的快樂。

    付租金不如付利息的迷思

    台灣的年輕人常被一種錯誤的觀念所影響,總認為付租金是一種「損失」,而不是一種「獲得」。常以為所付的租金就會不見了;但如果拿來付購屋利息,就是「投資」,將來房屋增值了,就可一次賺回。這也是一種典型的「致貧資訊」!

    因為,我們最喜歡居住的住宅,往往並不具有最佳的增值機會。因此,必須分開考慮!對於自用的住宅,就應該去租自己喜歡的區位與房屋,可能在學校附近、公園附近或是工作地點附近;可是對於投資的房屋,就應該購買租金收入最高的地區或商品(如東區小套房)。

    舉例而言,如果有一個台北大學的教授到郊區去教書,對他最適合的居住地點應該是郊區當地,可是郊區的房屋是不是最能增值的呢?往往不是!因此,他最好的決策應該是投資一戶比較會增值的台北市房屋,但因為房價高,所以坪數可能較小(不適他居);同時,又在郊區當地租一戶景觀好,坪數充足的住宅(適合他居),相信以相同租金一定可以租得到。

    這有什麼好處呢?除了滿足居住需要外,如果有一天他轉到別的大學教書了,很快就可以搬到新學校附近(租到房屋),不會有任何牽掛和損失!可是如果是用買的,他必須「急售」現有郊區住宅,價格一定不會好;在新的工作地點,又必須面臨「急買」的壓力,價格一定高,這樣一進一出,自然會有損失,再加上他投資在台北市的房屋,增值或出租的機會可能還遠大於郊區的住宅。所以許多外行人常建議年輕人「先買郊區便宜房子,等錢多了再換入市區」,顯然就是一種典型的致貧資訊!

    上海人曾有一句諺語「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因此,最佳的解決方案應該是在浦西買張床,在浦東租間房,可是對於迷信於「住者有其屋」的大多數購屋人而言,他們的做法,往往是在浦東買間房,丟掉浦西一張床,最後就必然會落入投資的最差情況,不但被「套牢」,而且還犧牲了每日的居住品質。

    「寧付利息,不付租金」的錯誤思維阻礙了人們對居住品質提昇的機會,也導致許多年輕人只能「買」到自己能力可以買得起的房屋,而不是「租」到可提昇自己生活品質與快樂水準的房屋。

    雖然台北市的餘屋數量愈來愈多,好品質的房屋也愈來愈多,但卻很少年輕人去租、去使用、去享受,而寧願住在郊區自購的住宅中,每日花費極長的通勤時間與高昂的交通成本,過著幾乎沒有生活品質的生活。

    這種付租不如付息的觀念,使得許多年輕人住不進台北市,也應驗了「租屋是王,購屋是奴」的現象!

    「住者有其屋」的歷史包袱

    我國現在的房地產相關法律,年紀幾乎都在五十歲以上,立法當時的中國,是處於一種房屋普遍不足,居住品質普遍不良,人民普遍貧窮,與外國勢力張狂的年代,所以政策上必須將房屋視為「民生必需品」而嚴加控制。

    因此,不但不鼓勵人民投資房地產,反而處處加以嚴格限制,深怕貧窮人民賴以維生的房屋會被外國人或是有錢人全部買走,然後,再透過哄抬租金、炒作房價,使得辛苦工作的人民會慘到「貧無立錐之地」。

    在國共內戰時,打著「土地改革者」名號的中國共產黨廣泛地取得了民心,更讓當時的執政者覺得房地產被壟斷,是造成失掉中國大陸統治權的罪魁禍首。

    因此,到台灣後,就積極地實施土地改革,以減租(三七五減租)、送田(耕者有其田)、送地(公地放領)等方式,增加人民對政府的信心,雖然穩定了政權,但房地產也就因此成為不能投資的「項目」了。政府各種相關法令,愈訂愈嚴,將整個環境塑造成只要打擊高房價、打擊擁有房地產的富人,就是好政策;反之,則是向財團靠攏,圖利富人,這種反對房地產成為投資商品的民粹氣氛形成後,對於政策所造成的不良影響,卻幾乎沒有人有能力或有意願加以研究或檢討。

    這種反房地產商品化的政策思維,經過五十多年的實施,其結果如何呢?它已造成自有住宅的比例,高到極為驚人的地步。

    台灣目前房屋自有率已經接近九成,不但如此,擁有一戶以上房屋的家庭相信至少超過四成,這種現象已使得大多數的人民與家庭成為「屋奴」;不易搬、不易賣、不易租,因為缺乏有效率的房屋商品市場,所以只好不得不繼續擁有房屋,直到有一天房屋老了、舊了,變得不值錢了,反而成為了包袱。

    我們被住宅綁架了,「自有」住宅讓我們不能遷移,不能無懼,不能旅遊,不能消費,甚至不能提供子女與父母們居住在喜歡的區位與足夠大的住宅裡,這是錯認了房地產,誤用了房地產,將可以帶給人們一生快樂的標的,變成了包袱、變成了恐懼、變成了妨礙生活品質提昇之源。

    我們必須快速從「住者有其屋」的錯誤思維中脫身,要去追逐的應該是「要租好屋住」(住者有屋住)!不要等到六、七十歲,當看清問題時,已經時不我與,浪費了今生最佳利用房地產的機會。

    只要觀念通了,永遠不嫌晚,因為從明天開始,房地產就會幫您有一個快樂的人生,所有年輕人今晚應該能有一個沒有恐懼,只有希望的睡眠,祝大家都能住在家人最喜歡的地點與住宅裡,因為那才是國家住宅政策的真正目標!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洪信德:賺錢與快樂 須找到平衡點
    【記者馬婉珍/台北報導】

    由艾倫.艾貝(Arun Abey)及安德魯.福特(Andrew Ford)合著的《how much is enough?》一書,中文翻譯《多少才夠?》,重新定義你對財富的看法,作者累積多年理財規劃顧問的實務經驗,並引用心理學及行為財務學的論述,深入淺出地道出大多數人對金錢及投資理財不正確的看法。

    遠東商銀總經理洪信德指出,面對財富,沒有人會嫌太多,反而似乎永遠嫌不夠,許多人由於這些偏誤的想法,雖在投資理財方面投入不少金錢與精神,但個人或家庭的理財目標卻愈來愈難達成。

    事實上,財富不必然帶來快樂,但快樂就可以帶來財富,因為該書統計,快樂的人投資理財成功的機率往往較高,可見快樂才是致富之本。

    而作者認為,在追逐利益的現今,我們經常過於強調投資,卻忽略儲蓄的重要性,應將兩者視為互補,作者引述長年致力於提升理財常識的保羅.克理梭(Paul Clitheroe)一再強調,「實現快樂的第一步,就是花的錢要比賺的錢少」,他認為這也是為什麼不動產的長期投資報酬率並不高,但卻讓千百萬人得到相當大的好處,因房貸重擔所產生的強迫儲蓄效益,並未有任何其他投資可替代。

    就以不動產投資來說,作者指出,購屋一向是多數人存錢最大誘因,每月必須償付房貸,是強迫儲蓄的動力,但也是壓力,根據「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可看出,人類的安全需求包括遮蔽物及保障,僅次於最低的生理需求,如呼吸、吃飯、喝水等,也難怪大家都想擁有自己的不動產。

    然而,作者認為長期下來,股市的投報率遠比不動產更高,且風險遠被低估,因此若太偏好不動產或投資部位只著重於不動產,可能導致過度投資,影響到整體的理財規劃。

    無論如何,在賺錢與快樂之間,必須找到平衡點,作者建議,要創造你的美好生活,首先應確認你的工作是否能帶來滿足,其次是每天多花點時間想想,有哪些事情能讓你感到喜悅,並為了獲得最大的喜悅,每天妥善規劃自己的時間。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線重策略 短線重紀律
    【柯建維】

    最近國際股市忽而大漲忽而大跌,有時美股大跌,陸股卻大漲,身邊朋友們共同的抱怨之一就是「股票難做錢難賺」,於是我搬出我9月27日在本專欄所說的「愛拚不一定會贏」的道理來勸他們:「不好做就不要做呀!觀望也是一種策略。」

    但大多數人都回說:「台股走長多,手中怎麼可以沒有股票。」我說:「既然看多就抱著吧!手中有股票、心中無股價!」朋友說:「少說風涼話了!跌停板的時候看你心中有沒有股價!」

    我終於知道問題的癥結了,那就是投資人把長中短期的標的、策略全部混在一塊了。

    明明是因為長線的基本面題材看好而打算長線投資,卻因為短線股價的波動而害怕甚至殺出持股,但其實基本面一點也沒變。

    又或者是因為短線的技術面、消息面判斷會漲而投機一下,當事與願違、不漲反跌,技術面轉空形成套牢時,卻安慰自己說這支股票基本面不錯,作長期投資好了,甚至還去加碼攤平,結果愈賠愈多。

    在進場買股票前,一定要先問自己:我為什麼買這支股票?準備長期投資?中波段操作?還是短線投機?

    如果是長期投資,就要先決定自己的進場策略,是採用定期定額分批低接?金字塔操作法?還是蛛網操作法?一旦決定了,在當初看好的原因沒有消失前,就應該照既定策略布局,不必管大盤漲跌。

    若是因突發利空造成台股全面暴跌,這支股票也受牽累而跌停板,更應視為壓低平均進貨成本的好機會,除非大戰略改變,如決定全面退出台股,那就另當別論了。

    像今年以來,我持續看好的中國通路股(如潤泰全)以及汽車股(如裕隆汽車),如果不依此方式長期持有,早就在風吹草動中被洗光光,根本不可能賺到數倍的大利潤。

    不過,要想放長線賺大錢,一定要下工夫深入研究,對產業、個股的現況與前景充分了解才行。若是只因消息面、當前熱門題材或技術面走多而買進,那就是短線投機!必須設好停利停損機制。

    一旦技術面走空或跌破停損點,就應斷然出場,不可存有鴕鳥心態,更不可迷信小道消息而愈陷愈深,形成長期套牢!

    換句話說,長線投資首重進場策略;短線投機首重出場紀律!

    以目前的台股而言,長線已確認走多,但中期自7,811點進入回檔整理,短期守住季線有可能是A波回檔滿足,進入B波反彈,第一道大壓在7,533-7,577點。

    在面對如此複雜的大盤狀態時,各位可以用三到五成資金布局在長線持續看好的族群,例如:中概通路、汽車族群、金融證券等,但不可一次投入,而應分批承接;至於短線則多空皆可,只要不作划不來的賠本生意即可。

    舉例而言,你想短打作多甲股,只打算賺5%就跑,但合理的停損點卻在7%,這就不划算,代表此股不是合宜的短線標的。

    總之,在股市要進退有據,優游自得,長中短期投資就必須清楚認定、嚴格執行!當你因長線基本面看好某一個股而投資,在該因素未改變前,就不必因中短線的下跌而殺出;當你因短線消息面、題材面或技術面走多而投機某一個股,便絕不可因套牢而轉為長期投資。

    (作者是理財周刊投研部總經理,證券分析投資經驗逾20年)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趨勢比買賣點重要100倍
    柯建維

    大多數時候你都知道趨勢為何,只是你不願相信,不斷懷疑,而無法緊抱趨勢,不離不棄。

    自己作多,就只想聽到利多、不想聽到利空,自己放空,就一味認為它漲得沒道理,而無視均線走多,不斷過高的事實。

    好公司不表示不會跌,重點在未來趨勢為何?

    Q:大盤會漲在哪裡?A:漲到張不動為止!

    股市裡有著名的流浪漢理論:流浪漢總是再火車開車時,確認了是開往自己的方向才跳上車。股市的操作也是如此,不要老想買最低、賣最高,那是神做的事,不是人力所能為之。

    期貨短線是如此,股票波段也是如此,只是趨勢確認了就進場,不要去在乎過去漲或跌多少,不要惋惜過去少賺了多少;同樣地,趨勢反轉就離場,不要管你的成本是多少,不要捨不得賠錢出場。

    台股自6,100點起走出大上升楔形格局,目前已到末端,技術面目標7,758-7,858點已到,融資增幅已超過指數漲幅,尤其10月15日7,780高點當天已出現多單出場訊號,因此大盤隨時可能進入中期修正,但能量尚未出現波段賣訊,多頭還有小攻一波或高檔震盪的機會。

    在股市不要妄想創造趨勢,要能認清趨勢、緊抱趨勢,讓趨勢成為幫你輕鬆賺大錢、賺長錢的好朋友。記住,趨勢比買賣點重要100倍。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年級生 4成沒錢存退休金
    【魏喬怡/台北報導】

    最新一份關於台灣民眾退休計劃的調查出爐!結果發現,離退休年齡不遠的五年級生有66%需延後退休,且有4成的五年級生因金融海嘯重創而中斷儲蓄退休金!

    由Money錢雜誌與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及104人力銀行在金融海嘯後,針對上班族的退休大調查。由於五年級生(目前39歲以上)離退休年齡不遠,Money雜誌顧問林奇芬特別針對此族群分析。她指出,此次問券中的435位五年級生中,有66%認為要延後退休,且金融海嘯後有41.10%的五年級生已經中斷退休儲蓄計劃,且目前尚未回復儲存退休金。

    就一般的上班族而言,有42.5%的上班族受金融海嘯影響而中斷了原有的退休儲蓄計畫,而近期已經有15.5%的上班族表示已經回復儲蓄。

    再據調查,39歲以上族群因金融海嘯中斷退休計畫者高達57%,其中只有15.9%目前回復退休儲蓄。而有子女的家庭中斷退休計畫也高達52%,回復僅16.5%。

    富蘭克林投顧副總經理羅尤美表示,五年級以上族群距離退休時間比六年級生近,但受金融海嘯的衝擊也最大,如何儘快回復儲蓄應是當務之急。此外,34%上班族對退休後生活費預估多在2到3萬元以下,此還低於主計處2006年的「家庭收支調查」,平均65歲以上退休族的每月平均消費支出為3萬3198元,顯見民眾對退休生活支出過於低估。

    在預期的退休年齡上也有延後的趨勢。104人力銀行行銷總監邱文仁表示,原本上班族平均所期待的退休年齡為56~60歲,經過金融風暴後,上班族決定把平均退休年齡延遲到61~65歲。

    進一步了解,有將近七成的上班族期盼60歲以前可以退休,近兩成上班族期待50歲前退休。值得注意的是,若問上班族拋開期待不說,現實生活中自己決定幾歲退休?結果僅有不到四成的上班族決定在60歲前退休,而決定在50歲前退休者僅不到一成(5%),其中甚至有近兩成(17.8%)的上班族表示,「活多久、就做多久!」

    此次問券調查時間為2009年7月6日至2009年7月7日;調查對象為104人力銀行線上求職會員,有效問卷達3208份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董事長愛說笑/定期定額
    【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

    景氣大壞,許多基金經理人會告訴投資人不要害怕,以每月「定期定額」的方式繼續買基金,因為只有這樣,持有的基金成本才會愈來愈低。

    事實上,不好的基金,價值會愈跌愈低,直到清算為止。因此,你若愈投愈多,單位成本雖然會愈來愈低,但你的損失也會愈來愈大。

    想攤平投資不是繼續投入,而是先檢視自己的投資標的,是否還有救?

    【心得分享】

    做任何事情亦然,要先徹底清楚目的是什麼,目標在哪裡。看清楚再做,算清楚再動。否則無的放矢,豈不彈盡糧絕。

    做有意義的事,比盲目的投入重要多了。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股市揚升 定期定額戶反落跑
    【劉益昌/台北報導】

    儘管今年以來包括台股在內的全球資本市場普遍勁揚,照理進場扣款買基金的人應會增加,但根據投信投顧公會最新統計,今年5月國人定期定額扣款買基金的人數及金額都比去年底少。

    即使在台股今年以來迄5月底,漲點達2299點漲幅達50%的激勵下,純看5月國內投資股票型基金定期定額扣款也僅25.74萬人,只較去年12月的25.4萬人微幅成長。該現象與全球股市和台股今年以來一路勁揚的走勢明顯脫鉤,顯示平時發揮螞蟻雄兵力量的大眾,對未來景氣復甦仍保守縮手。

    以去年5月份來講,當月定期定額戶勁揚到62.74萬人的高峰,但在隨後爆發雷曼兄弟等全球金融事件及衍生而來的經濟大蕭條,投資眾全面大退場,到去年底扣款人數急退至剩下47.82萬人,短短7個月遽減14.92萬人。今年1月,單月扣款數更是一口氣大降10.53萬人至剩下37.29萬人,創下去年以來新低。直到今年台股及全球資本市場反彈,定期定額扣款人數才回籠,不過,迄今均尚未超越去年12月的47.82萬人次規模。

    銀行財富管理部門主管分析,從上述定期定額扣款戶人數的消長變化,凸顯幾個重要的理財趨勢徵兆,值得關注:

    一、散戶仍嚴控手上現金部位,對景氣復甦依舊質疑觀望。這與去年以來民眾資產大縮水,能再擴張投資的實力受損有關。此外,大家去年套怕了,因此今年的操作策略普遍都是解套或小賺就先出場。

    二、2月以來單月扣款戶始終維持在46萬至47萬餘人之間,3月以來單月扣款金額也停滯在25億元至27億元之間,較去年12月底的單月扣款金額25.9億元相差不大,未見明顯擴大突破,大家原本引頸期盼資金行情能大舉推升資本市場的樂觀預期,似有待繼續觀察評估。

    三、散戶依舊抱持跌勢想攤平、漲勢反縮手的操作心態。去年台股在11月落底,但定期定額戶還在持續大退場。去年9至10月,台股和全球股市都急殺,當時總體定期定額單月總額還有30至33億元水準,但3月以來全球股市和台股一路大漲,單月扣款總額卻停留在26億元上下,與去年12月的25.9億元相差不多。

    對此,理財投資專家認為,定期定額扣款的散戶不容易判別跌勢、漲勢及轉折點。但是,民眾還是要經常檢視手上基金的操作績效,如果一直牛皮落後整體市場,民眾就該斷然汰換所投資的基金或出場暫觀望。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逾1萬美元 攜無記名旅支入境須申報
    記者陳美珍╱台北報導

    配合洗錢防制法,財政部規定,入境旅客攜帶無記名旅行支票、本票或匯票等,總計等值超過1萬美元,均需向海關辦理申報,並經紅線查驗通關。
    財政部修正入境旅客攜帶行李物品報驗稅放辦法,規定入境旅客攜帶管制或限制輸入的行李物品,應填報中華民國海關申報單向海關申報。

    其中,增訂入境旅客攜帶無記名的旅行支票、其他支票、本票、匯票或得由持有人在本國或外國行使權利的其他有價證券,總面值逾1萬美元時,即需比照外幣現鈔辦理申報。

    財政部表示,這是為配合洗錢防制法規定,除外幣現鈔之外,入境旅客若攜入旅行支票等支付工具,超過限額部分若未向海關申報,一經查獲將依海關緝私條例或其他法律規定辦理並處罰。

    依據入境旅客攜帶行李物品報驗稅放辦法,總計有九項行李物品被列入管制或限制輸入物品,除菸、酒、水產品及動植物類產品之外,多數都屬貨幣。

    財政部指出,入境旅客攜帶貨幣入境時,外幣現鈔總值逾等值1萬美元者,即需辦理申報;另外,人民幣逾2萬元不僅需要申報,超過部分要由入境旅客自行封存於海關,待出境時再攜出。

    若攜帶入境的是新台幣,超過6萬元以上部分,也必須要向海關申報。

    財政部提醒民眾,暑假旅遊旺季即將來臨,旅客入出境攜帶的外幣,如果超過法定限額,一定要記得向海關填報,以免違法遭沒入處罰。

    財政部也指出,過去海關經常發現有民眾因不清楚法令規定,導致漏報超額外幣,損失難以彌補。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中職理財 受父母影響最深
    劉益昌/台北報導

    花旗集團昨日公布全國高中職生理財知識與行為調查報告,結果顯 示國內高中職生的理財智商只有63分,僅2成記帳、3%存零用錢,5 7%仍採取把錢藏起來或放在家人那裡的傳統方式。值得所有理財民 眾關注的是,孩子有77%的理財觀念來自上一代的父母親影響,這或 許也說明了富人與窮人家庭之所以財富差距愈來愈大的重要導因。

    理財成為全民運動,但愈來愈多家長發現,與其拚命理財賺錢給下 一代,不如傳授下一代正確的理財觀念與絕活。不過,根據昨日花旗 集團所公布的全國高中職生理財知識與行為調查結果顯示,青少年的 理財知識與行為,確實有提早教育的必要,讓這些青少年未來的理財競爭力贏在起跑點。

    這項調查報告,係針對全國高中與高職生所作的1,845份問券調查 。受訪的高中職生,平均每個月的零用錢為1,453元,其中最多的高 中職生每個月的零用錢落在500至1,000元區間。僅4成表示對自己的 零用錢額度滿意,零用錢的主要來源是父母,其中29%學生有打工賺錢。

    值得注意的是,擁有零用錢愈多的學生,反而希望父母親給的零用 錢愈多,顯示青少年在花費與支出分配的觀念上,父母親有必要提早 與孩子討論。此外,只有26%的學生會規畫且執行零用錢的用途,達 49%會規畫但不會執行,25%不會規畫也不會執行。其中,會把一部分零用錢用於儲蓄的比例更是只有3%,會運用記帳方式掌握自己零 用錢支出分配去向的有2成。

    至於理財的方式,絕大部分學生有自己的郵局或銀行戶頭,對於保 險、基金、股票等也願意了解參與,其中以對共同基金的接受度最高 。但是,也有不少高中職生,還沒有建立現代的理財方式,依舊採取 把錢藏在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或是寄望在家人那裡的傳統方式。

    整體來講,這份全國高中職生的財務行為調查,平均只拿到63分, 其中在了解機會成本方面的均分91分、融資與信用相關概念91分,但 對於單利與複利差別只有51分,信用卡循環利率相關題目得分更只有 15分。

    而更值得家長關注的是,受訪者的理財知識與行為,有高達77%表 示係主要來自父母親,其次為電視、網路和老師等,這顯示上一代的 理財觀念價值與實際呈現出來的理財行為,對於下一代的影響力,遠大於其他媒介。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班族聚財 先儲蓄再消費
    杜瑜滿

    35歲的林醫師每月平均收入15萬元,因為單身、收入高,他一向不擔心錢的問題,但奇怪的是,工作多年來,卻一直無法累積存款。直到有一次,理財顧問請他填寫一份財務安全規劃表,這一填可不得了,林醫師每個月的支出幾乎是他收入的95%。

    檢視過資產與負債後,林醫師才發現,原來他連自己有幾個戶頭都弄不清楚,信用卡更是好幾張,而毫無節制的消費是他的財務致命傷,每個月只要信用卡帳單一來,整個戶頭就幾乎所剩無幾。

    林醫師擁有社會公認的好職業,收入高的他並沒有時間作投資規畫,他要做的事是如何把錢存下來。理財專家建議,他只要重新檢視自己的帳戶,固定放一筆錢到另一個戶頭做零花,把每個月的開支降低,要存錢其實不難。

    如果沒有填下資產檢測表,林醫師不會知道自己的財務狀況是這麼糟糕。收入高的人最大的財務漏洞是來自消費習慣,除非自己處於負債狀態,否則一般人根本懶得從頭到腳檢視一遍資產狀況,根本不知道自己賺的錢哪裡去了?

    收入豐厚的高薪族都存不下錢了,薪資微薄的一般上班族怎麼辦呢?上班族平均月薪不過3萬多元,在扣除食、衣、住、行等日常所需後,再加上一些休閒娛樂的花費,當然所剩無幾;若再一時衝動刷卡消費,動用到高額循環利息,賺錢不僅不夠花,還很容易變成負值。

    「會賺錢的是徒弟,會存錢的才是師傅。」掙小錢儲蓄、理財,是上班族翻身的第一步。錢賺得少不要緊,只要謹記「先儲蓄,再花錢」,就能把錢真正存下來,還要切記在累積財力的過程中,最好不要輕易動用到已存下來的錢。

    在辛苦存錢的同時,一定要慎防財務漏洞,比如人云亦云地亂買股票、辦房貸,甚至亂刷卡或用現金卡借錢。其中聽明牌買股票往往被套在高點,房貸利率的差別往往一年達數萬元。此外,信用卡是很多現代人的理財盲點,也是現代人的財務殺手。試想你有錢放在銀行,拿到的是少少的利息,當這些錢被銀行經由信用卡或現金卡借出去,利差達十倍以上,這樣的錢當然不能借來用。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供過於求 包租公瘋狂搶學生
    【馬婉珍/台北報導】

    每年暑假的租屋旺季,學生的年度租約到期,正是覓新居換屋的時機,房東正掀起一波搶客大戰。而對於去年金融海嘯後、逢低進場買屋收租者而言,現今更是新手包租公的首場戰役,在已飽和的學生套房市場中,等於是陷入苦戰,紛使出渾身解數、拚命攬客。

    根據奇集集Kijiji分類廣告網的調查,今年學生租屋的網路刊登宣傳,已在5月份提前開打,截至6月初所登記的刊登量,每周開放租屋筆數高達1.2萬筆,較去年同期飆升3成,且其中有6成比例、約7,500筆是學生租屋物件,顯見學生租屋市場的競爭激烈。

    群義房屋台中南屯旗艦店主任詹豐澤指出,租屋市場中,學生套房產品一向是兵家必爭之地,以台中的逢甲大學來說,以往景氣好時,整棟公寓改裝的學生套房,投報率可達8%以上,且包租公普遍認為,學生套房達到「滿租」狀態,轉賣時因賣相佳、「附帶租約」較有保障,較易受買方青睞,因此瘋狂搶客。

    然而,近半年不少人搶當包租公,學生套房的供給量爆增,奇集集Kijiji分類廣告網總經理蔣馨誼就觀察,大學錄取率屢創新高,沒抽中宿舍的外宿學生逐年攀升,大專院校周邊的租屋需求大增,再加上利率低,不少口袋深、未受金融海嘯擊潰者,紛進場買套房出租,尤以學生套房為搶手標的,造成供給過多。

    由於這群新手包租公經驗不足,只知私立大學的學生外宿率較高,所以在周邊買套房,然而,城市租屋網總經理張權彬說,新手包租公只考量該區域的租屋需求大,卻未發現供給力道反而更強勁,且因人人爭搶套房產品,不但房價漲,同時也造成學生套房「供過於求」的局面,投報率即跟著重挫。

    以台中逢甲大學為例,從中信房屋、群義房屋的統計都可發現,以往景氣好時,學生套房的投報率超過8%,但因競爭激烈、供給量爆增,屋齡10年內、較新的中古屋,房價被拉抬後,租金卻無法隨之提升,使得投報率被壓縮,目前僅3%至4%。

    至於屋齡10年以上的中古屋,買賣行情價便宜一半,租金仍可達到每月5,000元至1.5萬元的水準,所以投報率可維持約6%。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投資不是賭博 避免四大偏誤
    工商時報 徐晨縈/台北報導

    投資人,您是理性的嗎?相信絕多數民眾會自認為自己是個不理性 的投資人,即使世人公認的股神巴菲特,都會常常犯錯,何況是你我 ! 其實,你我常會陷入不自覺的投資偏見當中,而使自己錯失投資良 機,或造成投資失誤,根據統計,四種最常見並會影響判斷的偏誤類 型可分為:一、自欺性:過於自信,高估自己的知識,低估風險,進 行決策不充分考慮其他人意見。

    二、經驗簡化法則類型:以過去經驗判斷,來推論投資結果。

    三、情緒性類型:容易受情緒影響,左右投資決策。

    四、社會性類型:羊群效應是最明顯的,模仿社會族群,容易受到 群眾情緒感染而追高殺低。

    安本投顧認為,身為人類就一定會有偏誤,這是與生俱來的,然而 偏誤會造成判斷錯誤,進而影響投資決策而損害長期的投資報酬率, 最常見的幾種投資錯誤,包括股價強勢上漲後才買進、聽信朋友的建 議、因有特別消息而買進股票、未真正瞭解所投資公司的業務、投資 目標跟投資行為不相符,喜歡買新發行的股票。

    美國權威調查機構Dallbar's QAIB,通常他們的報告會提供美國白 宮進行參考,其報告顯示,從1984至2002年,股票市場年化投資報酬 率是12.2%,共同基金則是9.3%,而一般投資人投資報酬率僅有2. 6%,也就是說,在1984年投資美金1,000元,經過18年之後,股票指 數報酬價值為7,900元,共同基金則是5,000元,而投資大眾僅拿到1 ,600元。

    民眾為何拿到這樣低的投資報酬率,原因在於投資存有偏誤,有過 高的周轉率,在交易時機及標的選擇有所差異,進進出出,搞不清這 是賭博還是投資,而共同基金因有交易成本因素,因此投資報酬率較 大盤指數回報率為低,很明顯同一個時期,投資人自己投資所拿到的 報酬率最低。

    若從S&P500指數和共同基金流向,也不難發現投資人在股市低點 時沒有進場買基金,通常是到股市快接近高點時才進場,而在股市低 點向上反轉時大量贖回,典型的追高殺低,也難怪民眾無論是從股市 或基金中要賺錢都不容易。

    既然瞭解人都有投資偏誤,那麼就要承認並接受偏見,從中記取教 訓,不要把運氣與能力(賭博與投資)混為一談,瞭解風險,學習基 本的財務知識,並組織投資俱樂部,聽取來自不同領域的專業意見, 更要多看、多聽、多旅行,避免短線進出,採取長期投資,進行有系 統性的投資,其中善用平均成本投資法,就是不錯且理性的投資策略 。

    劉劉阿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